■雷静,伍芯雨,夏凡舒,张仪雯
应用型高校以应用作为办学定位,旨在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主要抓力就是其“金课”的打造与建设。这需要高校将教学工作放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位置,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2018年6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金课”概念,强调要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同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要求对本科教育合理增负,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首次正式提出高校“金课”的打造与落实,也是近年来在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张、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背景下,对大学教学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然而,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课才是“金课”,不是教师说了算,不是教育教学管理者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在应用型高校学生心目中,“金课”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只有通过研究和探讨学生对当前课堂教学的认识、评价与感受,才能更好地确定学生心目中的“金课”应该具有何种特征,把握其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期打造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金课”,优化课堂教学。所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建设有获得感的“金课”,才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关键核心。由此,以“课堂获得感”为切入点来探讨“金课”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次调查面向C 校2020 级本科学生,以“问卷星”随机发送并回收相关调查问卷,总共回收到660份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甄别,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无效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47 份,有效率为98%。调查对象中,男生120 人,女生540 人,男女比约为1:4;担任学生干部的有238 人,占总人数的36%。其专业主要为管理类、教育类、理学类、工学类。每月生活费开支在1000 元以下的有54 人,占比8%;1000~1500 元的有429 人,占比65%;1500~2000 元的有145 人,占比22%;2000 元以上的有33 人,占5%。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堂获得感的来源、课堂获得感的现状(获得的实际的知识、持续的内在发展力量)、影响课堂获得感的因素。
一是关于课堂获得感的来源。调查显示,有92.7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堂获得感主要来源于“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有80.6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被尊重和被认可”也会影响获得感的获取;认为“老师的口头表扬”是主要来源的占60.36%;有5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同学的赞赏”是主要来源;仅有38.74%左右的被调查学生将 “物质的奖励”作为其来源。由此可见,学生更加重视自我发展,强调精神上的认同感大于物质的反馈。
二是关于课堂获得感中“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的获得情况。调查显示,仅有14.86%的被调查学生对目前“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满意的,说明课堂上的知识较难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有78.38%的被调查学生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说明课堂上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能够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但并没有让学生完全满意,还有提高的空间;还有约7%的被调查学生不太满意,说明目前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较难满足自身的需求,可能是学生自身无法很好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也可能是老师知识的输出存在问题。从数据来看,一般满意、比较满意、满意所占的百分比为93.24%,说明整体上学生对课堂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满意的,但要让大多数同学评价为非常满意,还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量或者转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是关于课堂获得感中“尊重和认可”的获得情况。调查显示,有42.34%被调查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尊重和认可,34.68%的被调查学生基本能在课堂上得到认可和尊重,由此推测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尊重和认可。21.62%的被调查学生感觉一般,仅有约1.5%的被调查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认可和尊重。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但仍有极少数学生不能体验到尊重和认可。这正好反映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让学生得到尊重和认可的意识,教学中有情感目标的设计,但对学生的关注度需要提高。对于课堂中参与度低的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因自尊水平较低不敢参与课堂的学生,要有意识地鼓励,及时给予强化;针对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参与到课堂中来。高参与度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被老师认可和尊重,从而提高课堂获得感。
四是关于教师层面哪些方面会影响课堂获得感。被调查学生认为上述所提及的教师层面影响课堂获得感的因素占比都超过40%,说明问卷中列举的9 条教师层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课堂获得感。其中影响较小的为教师团队的规模(40.54%)、师生关系的好坏(48.65%),影响较大的为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82.43%)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72.5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获得感。结合学生更想获得知识和技能、被尊重和被认可的结论,更说明教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这两项需求。
五是关于学校的哪些方面会影响课堂获得感。调查显示,仅有19.8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教学设施没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教学设施存在配备不完善和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占比分别为57.21%和45.05%,认为教学设施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占比为39.64%。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这也说明学校的教学设施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学校近些年在建设应用型高校发展战略下不断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的实际情况一致。教学设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提高课堂获得感,完备的硬件设施是不可缺少的。
六是关于学生认为课堂获得感高的课堂模式的问题。调查显示,65.77%的被调查学生向往师生和谐自由交流的课堂状态,有31.08%的被调查学生希望课堂上能与老师有互动。由此可见,双向互动和谐自由交流的课堂状态更受学生欢迎,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仅有3%的被调查学生喜欢老师单向输出知识型的课堂。因此,想要提高课堂获得感,师生在课堂应呈现一种和谐的双向自由交流的状态,充分地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
七是关于学生最想从课堂上获得什么。调查显示,83.78%的被调查学生想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72.07%的被调查学生想从课堂上获得组织、沟通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拥有自我展示机会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想学习课堂思维方式的学生占比为68.92%,56.31%的学生最想从课堂上获得内心的成长。由此可知,目前课堂上能够给予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但需要更深层、更丰富的知识。
八是关于每月生活费支出和课堂需求的关系。将每月生活费支出和课堂需求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关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获取”这一需求,无论生活费支出的高低,占比都是最高的。其中生活费支出在1500~2000 元这一水平的被调查学生对于此需求高达91.84%;在“自我展示的机会”需求中,只有生活费支出在2000 元以上的被调查学生对此需求达到了60%,其余皆在50%以下,其中1000 元以下的被调查学生对此需求仅有27.78%。一般说来,生活费支出越高的学生家庭物质条件一般更好。以上数据表明,家庭物质条件更好的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各项需求都偏高,其中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注重;家庭物质条件比较差的学生课堂上的需求则更注重能够改善未来生活条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目前无法直接作用于现实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较低。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致,因为只有当基本的能够保障当下稳定生活的需求如生理、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九是对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是否能在课堂获得尊重和认可的交叉分析,学生干部能在课堂上明确感受到尊重和认可的比例为48.75%,比普通学生同一项目高了10%;在尊重和认可的感受上,普通学生选择“一般”的比学生干部高出5 个百分比;而学生干部在课堂上“不能”感受到尊重和认可的比例为0。由此可见,担任干部的同学比没有担任干部的同学更容易获得尊重和认可,推测出在课堂上可能一方面学生干部更敢于表现自己,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可能也会给予更多的机会给担任干部的学生。
学生既看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提升,也注重个人是否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的精神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一方面,学生看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提升。目前的课堂多呈现挑战度低、难度不足、内容过时、教学效果差等问题[1],不少课堂存在讲段子、放视频等“水课”现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也越来越注重个人在课堂上是否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建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即“金课”[2]。例如,课堂上学生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上课方式不仅局限于口头讲述、PPT 授课,应对性地设计开展互动感、体验感强的课堂活动。
同时,课堂获得感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获得需求。两者有机结合才是“金课”,否则还是“水课”。抛开知识技能的胡吹乱侃,学生在课堂一阵欢笑之后,却没有能够真正地掌握到知识,仅仅“好玩有趣”,这样的课堂同样也不可取。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和教育者。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关于“教师层面”的各项影响因素都有较大占比,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程度以及相关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说明在提高课堂获得感上要注重老师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在满足学生课堂获得感的基础条件方面仍有不足,主要体现为教学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良莠不齐,向学生提供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够丰富,较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需求。所以,高校在基础条件的配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提升、教学实践活动丰富上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金课”是使学生的课堂获得感高度满足的课程,即在满足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基础上,满足其更多精神层面的获得需求,如课堂上被尊重、认可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课堂获得感是“金课”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金课”,是学生能有所收获的课程,体现为知识技能的提高与尊重、认可的获得。“金课”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堂,应用型高校虽然重实践教学,但同样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挑战度和创新度。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挑战,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挑战而设置提升难度,这样课堂是“高大上”了,但学生却收获甚小。“金课”建设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及学生所需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够有所获得为目标和衡量标准。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在教学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不仅需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学生“俯身倾耳以请”。所以,提高课堂获得感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教学基础设施、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调查问卷显示,教学基础设施方面,应提高教学设施的质量,及时更新和维修设备,保证其被高效使用;教师层面,教师应让课堂模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应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需要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加强实践,提高技能等。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其双因素理论中指出,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不满意和懈怠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因素也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课堂上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新的方法等。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但不能激励学生更积极的行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赞赏、学习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成长与发展等。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在课堂获得感的提升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根基,没有这个根基,赋予再多的精神需求,都不能让学生有真正的获得感。既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需求,也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