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英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茶叶不仅是流通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载体。信阳茶叶种植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其茶叶产业是该省的传统、特色产业,历史悠久的植茶制茶工艺成就了底蕴深厚的中原茶文化。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信阳茶叶的出口贸易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该文分析信阳茶叶出口的现状,探讨在沿线国家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信阳茶叶出口的优化对策。
信阳毛尖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大宗出口创汇产品。近年来,信阳茶叶出口连年保持快速增长,这跟信阳茶叶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分不开,出口国也从非洲、中亚扩展到东南亚等国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2021年中欧班列的开通,信阳茶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空中、网上、海上三条“丝绸之路”协同并进,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原茶文化。
尽管近几年信阳茶叶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跟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茶叶大省相比,信阳茶叶在我国整体茶叶产业中的地位较低,在全国出口比重小,存在很多出口贸易的阻碍因素。
信阳茶叶出口贸易起步晚,2005年才实现出口零的突破,出口市场仅有阿尔及利亚。2014年,目标市场增加了越南、贝宁、利比亚、马里、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17个国家地区,广泛分布于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等新型茶叶消费地。从近几年的出口销售市场可以看出,信阳茶叶的出口国主要是东南亚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对世界上的茶叶消费大国,如印度、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的出口量不高,而且在其总进口量中占比也较小,市场不均衡。
在当前国际茶叶贸易市场中,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对红茶的需求量较大,全球茶叶出口80%以上为红茶。然而信阳茶叶主打绿茶,其红茶出口量很少。
由于信阳茶叶出口以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消费群体购买力较低。出口产品是大宗散装茶叶,以低档绿茶、原料性的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茶叶价格处于中低价位,更是成为国际茶商的廉价原料,出口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较低。
从国际茶叶市场来看,我国茶叶生产的速度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发展,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下,对茶叶质量的要求将会提高。而信阳茶叶的出口贸易主要走中低端路线,深加工产品少而弱,从长远看其出口茶叶的附加值会进一步降低。
近年来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持续影响,全球茶叶贸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我国茶叶外贸顶住多重压力,仍取得了出口量再创新高的佳绩。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7.52万吨,河南茶叶出口(信阳茶叶占90%以上)为0.61万吨,仅占全国出口量的1.14%,在全国茶叶出口十大省市排名中位居第八,远远落后于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福建省、湖北省等茶叶外贸大省,跟茶叶出口第一省浙江相比,仅为其出口量的3.97%。由此可见,尽管信阳茶叶历史渊源深厚,信阳毛尖也被誉为十大名茶,但是信阳茶叶外贸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茶叶质量标准制定涉及很多部门,茶叶初加工、深加工和物流运输等环节的技术标准还不健全。农药品种的快速更新,而茶叶质量标准更新速度滞后,导致标准与生产实际上脱节。此外,信阳地区很多茶园小生产、小作坊、分散经营,生产设备陈旧,茶农的绿色生产理念跟不上,大大影响茶叶的生产安全。
目前至少有19个国家和组织制定了453项以上茶叶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其中,美国、日本及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阳茶叶的出口,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困难程度增大。欧盟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其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对我国茶叶进口量很少。面对发达国家茶叶进口门槛提高,技术壁垒严苛,信阳茶叶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严峻考验,因为在茶叶的出口检验中,最大的阻碍是经常出现农药残留达不到出口国的绿色要求。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能给茶叶带来巨大的溢价和增值。长期以来,提起信阳茶叶,人们只知道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有名茶而无名牌,造成“名茶强势,名牌弱势”的局面,信阳注册的茶叶商标达几百家,但是知名品牌寥寥无几。信阳的茶叶行业尚未形成依靠品牌力量与其他茶叶竞争的意识。当地政府对品牌的认知和重视也存在一定偏差,仅仅发展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大品牌,而对当地其他自有品牌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支持。除了国内茶叶品牌的竞争,一批批国外品牌也给信阳茶叶的国外市场竞争带来巨大冲击。因此,信阳茶叶企业急需加强品牌意识以及品牌建设的长久规划。
信阳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深受出口国的各种国际认证和农药残留标准影响,出口国的各种政策要求变化也会让企业陷入被动。河南的茶叶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茶叶协会的职能、功能、服务等不能满足茶叶出口贸易的实际需要,比如不能建立出口壁垒预警机制,未能实时整理和发布不同出口国的技术标准和规则的最新变化,无法茶农、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保持信息共享。就茶叶出口的标准问题,政府层面缺乏与主要出口国的谈判与协调机制,茶叶出口贸易的障碍和制约因素很多。此外,信阳茶叶的商标、产品介绍等翻译以及茶文化的国际推广等属于出口贸易的软实力不容忽视,但是目前没有专业的服务保障体系,翻译标准不统一,导致翻译错误和混乱现象。
目前信阳茶叶主要出口到亚洲和非洲国家,在日本、美国及欧盟的市场很小。阻碍之一是信阳地区还存在6000多万平米作坊式、效率低的老茶园,导致茶叶的规模化科学经营面临挑战,茶叶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要增强信阳茶叶的出口竞争力,就必须改造老破小的茶园,引进专业人才,走科技创新之路,全面提升茶园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同时注重茶叶的深加工研发,挖掘茶叶价值,如研发推出茶食品、果茶、保健茶等茶衍生食品,积极开拓更多潜在市场。
茶叶是一种饮品,随着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与日俱增,消费者更加看重的是安全健康。信阳茶叶除了高端毛尖,其他茶叶质量不高,农药残留情况会影响出口贸易。当地相关部门,应大力引导茶农提高茶叶质量,帮助研发培育抗药抗虫的优良种子,并在茶叶采摘和加工环节加强监督和指导,整治低端茶叶市场,全面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的绿色发展理念,使信阳茶叶以质取胜。
面对国际茶叶市场激烈的竞争,信阳茶叶想要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必须打造茶叶品牌,塑造中原茶文化的品牌形象,以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是相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商标的推广力度,如开展茶博会,茶文化推广活动等,把几个品牌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品牌竞争力。二是政府和企业一起整合众多的信阳茶叶小品牌,改变市场中信阳茶叶品牌鱼龙混杂的局面,以统一标准管理茶企,形成规模化的品牌效应。
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茶叶出口的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国外消费者的地域风俗和环境,使得翻译语言更适合他们的认知习惯。需要根据国外的文化认知将英文翻译力求适应当地文化,因此,做好信阳茶文化的英译工作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翻译中,既保持信阳茶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又能准确体现信阳茶文化的精髓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孕育下,信阳茶文化中的茶叶名词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本身就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比如,信阳茶叶分类中有的“谷雨茶”“明前茶”“春尾茶”“夏茶”“白露茶”等,这些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茶名体现的是传统的节气。“明前茶”以其采摘时间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为命名;“春尾茶”指谷雨节气(4月20日)过后,至4月底采制的春茶等。英译时应体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特色,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此外,信阳毛尖的“十道茶”是基于十个泡茶步骤而得名的一种茶,如果根据字面意思把蕴含信阳茶叶博大精深茶艺的“十道茶”译为“Ten Teas”,外国人容易产生歧义,误解“十道茶”是十种茶叶所泡出来的茶,而直译意译结合的翻译应为“Shidao tea which requires ten steps to make”,这样更能体现信阳茶文化精髓。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沿线国家人民体验中国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信阳茶文化可谓中原文化的品牌代言。做好信阳茶文化的英译将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从而实现信阳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为扩大出口贸易助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世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信阳茶叶带来了新型市场。信阳茶叶代表着我国中原茶文化,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茶文化独具一格,如少林寺禅茶,就是将太极和少林功夫蕴含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崇“中”尚“和”,强调求同存异,即儒家所谓的“和而不同”。中原茶文化对中国的“中和”传统文化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信阳茶叶出口中,可以思考怎样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跟中原茶文化融合,共同打造“心容天下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在传播中原茶文化的同时,促进和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发展,在茶叶贸易中追求合作和共赢。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可以预见,未来茶叶出口将迎来新的机遇。拥有大自然赐予信阳的宝贵财富,信阳茶叶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茶叶经济发展,扩大出口,造福家乡人民。针对目前出口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茶叶品牌竞争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全力提高茶叶质量,增强信阳茶叶在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只有如此,信阳茶叶才能在国际市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