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宏亮 王文静
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本科教育始终是立命之本、发展之本,本科教育在一流大学普遍拥有战略发展地位,被一流大学视为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1]。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深化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以现代书院制改革为抓手,坚持“以本为本”,强化本科生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进行办学治校的理念、组织、管理和制度等方面创新,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北京理工大学在书院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聚焦于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和创新能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书院“创业版”,从实践与理论双重向度回应了“以本为本”的逻辑指向、回归了人才培养的应有本位。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使命的新要求、新定位,国内部分高校陆续开展书院制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讲,书院制育人与“以本为本”高等教育方针在理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但在实践运行中由于制度发展有待完善等原因又存在一定的张力,这使得“以本为本”背景下书院制育人实践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书院制育人发展和探索实践基本契合了“以本为本”高等教育理念的“四个回归”逻辑转向。从西方和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发展看,无论是西方普遍的住宿学院制的书院模式还是我国古代传统书院容讲学、藏书和生活等多功能融为一体的生活起居共同体书院模式,其本质上都是在加强师生互动模式和过程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2]。这种师生共同体下的住宿制建设,有利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居住在一起,学生们通过观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从而达到观感有由、授受有源,收旦夕讲论、耳提面命的效果[3]。由此,促进学生回归常识、教师回归本分、教育回归初心和梦想。推进“以本为本”背景下,《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书院制等学生管理模式”,同时也提出了有益于促进书院制发展的其他举措,如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学分制、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由此,书院制育人实践从政策制度供给和资源供给层面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与“以本为本”背景下书院制发展的各种机遇相悖的是书院制实践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张力,这也折射出部分高校书院制改革过程中的困境。从书院制运行的教育背景看,当前我国已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需求,人才培养也需要满足高质量、多样化的时代要求。但是数量的增长不代表质量的飞跃,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惯性还在束缚着新时代下的教育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改革。再者,一些本科教育中的共性的问题仍然是制约书院制发展的掣肘因素,如重教学、轻育人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发展成长路径简单;人才培养缺少过程抓手和成效评估[4];跨校区办学等问题。
睿信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抓住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深度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人才培养联动模型探索,进行特色书院制改革和建设,在学生教育、生活和管理三个维度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式”书院培养范式。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注重以育人体系改革推动学生教育培养导向多路径。实施“通识教育+大类专业基础+专业+X”的多路径人才培养模式,以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导向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将传统的“高考—录取确定专业”的单通道发展路径,改革为“高考—大类培养—自主选择专业”的多通道发展路径,有效解决学生的“硬着陆”大学适应问题和专业兴趣匹配的问题,实现学科大类基础上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从体系建设、育人平台、工作抓手、导师配备、评价指标、培养目标六个方面,探索形成闭环育人体系,涵盖到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管理和出口评估的全要素,致力培养以家国情怀为重、以兴趣驱动为先、以创新创造为要的时代新人。
注重打通“学习”与“生活”的通道,实现空间联动,发挥功能化社区建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睿信书院以延伸教育培养时空范畴为出发点,建设融合学生生活空间、活动空间、文化空间和成长空间四类功能于一体的近八百平方米的社区“家”空间。社区按照“书院统筹、学生自管、师生共享”的理念进行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和导师在社区亲密往来,构成一个具有高度辨识度、存在感和认同感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同时,通过导师进驻社区、学生社团进驻社区,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的元素融入到书院诚行大讲堂、Facetime导师面对面,BetterMe学业加油站、科创吧等品牌活动,教育内容覆盖思想引领、导学活动、专业导航、班团活动、心理健康、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通过功能化社区实践活动的体验、浸润、感悟,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创造、道德、精神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探索双主体双驱动管理机制,明晰书院学院职能职责,激发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推进全过程协同育人。通过校区责任划分、管理流程再造、资源配置调整、分工协作配合,形成交叉矩阵式治理结构,学院围绕学业、学风和学术开展教学科研服务,书院围绕生活、素养和身心开展教育管理引导,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此外,实行书院育人四年一贯制模式,统筹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模式不变的基础上,在管理服务方面实行校区主要负责制,充分发挥书院学院双主体的优势。学生在校期间,其行政管理全部纳入书院制育人范畴,按照校区划分管理主体,减少职能交叉。与此过程中,书院、专业学院分别在教育、教学资源方面的供给职责是不变的,通过书院学院有效联通,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基于当前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特点[5],高校必然要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全面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学生代际特点相匹配的教育体系,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推动育人实践回归“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着眼于新时代、新使命,高等教育也要进一步加快改变“实用主义、专业主义至上”的现状[6],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培养过程中既有“知识”,也有“素养,”既见“才”,也见“人”。睿信书院以大类、基础、通识为重点,重构“底宽顶尖”金字塔知识结构的大类培养方案,实行“核心通识课程+特色专业课程、研究探索学习、创新实践培训”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的服务支撑作用,强化信息科学领域内不同工科专业之间的有机交融,从而实现交叉学科基础上的兼具差异与特色的学生培养。改变当前刚性的、同质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健全学分制,构建柔性的、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高等教育体系更具有活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坚持深化改革,把“身子”和“脑子”都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学习和生活共同体的书院社区作为书院的一个共同特征,已经得到基本的认同。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挖掘教育元素的育人功能,围绕学生知识获取、成长体验、交流互动,形成大教育工作格局,营造学生能够浸润其中的氛围和环境。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更应该包括课堂之外的生活阅历。在我国传统的高校宿舍,在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中是一个被遗忘的空间,因此基于书院社区建设,必须把学习和生活打通,充分发挥生活的育人功能。生活即教育,以社区为载体,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时空范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生活为依托、活动为载体”的新型育人模式。例如:睿信书院强化“三全育人”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通过导师走进书院、走进社区、走近学生,开展各类导学活动,将“课堂教学”和“社区导学”联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书院制改革探索中,打造学习和生活相联通的社区教育生态,将传统的以专业班级为秩序的学生组织构架逐步转向以寝室、社区为秩序的组织单元,构建与大类培养、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教育,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反思,进而完善自我。
从组织结构来看,书院制的改革对高校的管理模式进行了重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与管理方面形成了书院和学院双责任主体,呈现“二元制”特点。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长期以来的模式都是基于院系为主体,全面负责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黏性、学生与学院之间的认同感都比较深,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办学运行体系。因此,对于书院制的改革探索,因为管理主体的增加,管理层次的增多,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冲突,包括思想理念、身份属性、管理体制、衔接机制等多个方面。例如:睿信书院在涉及书院学院工作中,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协作关系、职责范围和流程重建,在事务性组织管理的资源使用、工作督导、业绩考核,在学院书院文化的拓展和浸润,学生双重身份的定位等方面都进行了惯性思维的破局和实践模式的探索。对于推进书院制改革,必须正面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把握好书院与学院的关系、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妥善解决伴随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合理解决利益主体多样、职责功能交叉等问题,弱化书院学院在治理管理方面的权利博弈和冲突,破解改革的困局,打造高效的工作协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