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易经》之满文译本初探

2023-03-21 07:18:20毕蓝天
名家名作 2023年31期
关键词:满汉合璧御制

毕蓝天

有清一代于文教一途上启于元,承同文之治,讲求字形相殊于无妨,但求义理通于明达的文化交流介式,是以多数儒家典籍曾以满汉合璧乃至多体合璧的形式呈现人前。《易经》作为儒家诸学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无所不有之根本,其满译本及重译本的轮番问世皆是对清代统治者儒治营国姿态的几度调试。早在太宗时期,《易经》的满译意图已然萌芽,至顺治朝译竣,笼统颁行过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殿刻本《日讲易经解义》、乾隆三十年(1765 年)武英殿刻本《易经》(又名《周易》)如是两个最具影响力的版本。本文试对清代同文政策下《易经》的满译经过、其版本几何及纵古通今的影响作一初探。

一、清代同文政策下的《易经》满译经过

回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史,凡是以少数民族组建政权的民族主体,都难逃其独树一帜的民族性格在汉文化日益精进的过程中缩减至消亡的循环宿命。清朝诸帝上承元代的同文思想,施以不求字形一辙,但求义理相通的语言文化政策。太宗朝时期曾向朝鲜索求《春秋》《周易》《礼记》《通鉴》《史略》诸书①《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国史编纂委员会,1973,第38 页。,以期臣子们能够“习于学问,讲明义理”②《清太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达到“忠君亲上”③《清太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的效果。奈何受命于太宗译述汉籍的达海在其主持工作上头未竣便卒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第7390 页。,待得顺治朝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⑤《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社, 2005。的与国咸休之术,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⑥《清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希冀通过满译汉文典籍的方式消弭推动教育、学习儒家思想乃至汉文化同满族旧制、国语骑射难以维系之间的矛盾,使得八旗子弟凭满文家底便可习得儒家典籍的释义,满洲八旗风骨尤在。清朝统治在此文化的交流互递中构建出正统,满洲八旗自大一统格局下借由学习汉文化铸就了自身中华化。顺治十五年(1659 年)奏示“《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监板尚存,如有残缺即如式修补,俟成时各印一部收藏监内,俱翻译清书,以昭同文之盛”⑦王炜:《〈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第45 页。,须知此前顺治十一年(1654 年)内府刻本《诗经》既出,而儒家典籍的参习依照的是《四书》至《五经》这样一个时序,满译儒家典籍的次第亦然,乾隆朝重译《四书》《五经》更是《四书》当前,《五经》为后⑧[清]纪昀等:《〈钦定翻译五经四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28-30 页。,由此推测顺治十一年(1654 年)以前满文《四书》便已然译竣,至康熙六年(1667 年)“取内府所藏世祖章皇帝译定诸书……如《五经》《四书》”⑨《清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含《易经》在内的《五经》皆工毕于顺治朝时期。

康熙年间多以文体合璧昭同文之盛,其中以经筳解义形式刊布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殿刻本《日讲易经解义》,可谓满文《易经》当中最早颁行天下的一部译作。是书为满文本,牛钮等总校,匡高26.3 厘米,广18.5 厘米,半叶七行,行字不等,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卷前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十二月十八日御制序及《经筳日讲官兼礼部侍郎牛钮等奏为奉旨刊刻经过》。全书共上、下两部,十八卷。一至七卷为上经,八至十四卷为下经,十五、十六卷为系辞上传,十七、十八卷为系辞下卷,各卷均附大量图示。康熙帝上启世祖,崇儒重道,稽古右文,于《日讲易经解义》御制序中言:“盖《诗》《书》之文,《礼》《乐》之具,《春秋》之行,事罔不于《易》会通焉。①[清]牛钮等撰:《日讲易经解义》,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第1 页。”点明六艺五常之源皆出于《易》,将其认为可上孔子之传的理学地位推崇到极点。

乾隆帝语“天下之语万殊,天下之理则一”,尽合字形相异、义理一辙的同文政策,无奈早期满译的儒家经典一则满语文学化程度日浅,二则采取了满汉官僚合作翻译的方式以致难辞会意不力、隔靴搔痒之嫌,三则奉敕之作相传的义理是否为原汁原貌还有待追根溯源,如此诸般牵制中,重译《四书》《五经》的工作随钦定新清语之后应运而生。乾隆三十年(1765 年)武英殿刻本《易经》(又名《周易》),为高宗(弘历)敕译,是书满汉合璧,匡高18.5 厘米,广13.9 厘米,半叶十二行,行字不等,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卷前有乾隆十三年(1748)御制翻译易经序。重译本既出,一改乾隆帝在《御制清文四书序》中所语“i ging ni hi zy’ de,bithe de gisun wajirakv, gisun de gvnin wajirakv sehengge,erebe kai”,不再是《易经·系辞》内所云的“书不尽言,言不达意”,尤令《五经》在尊崇经典的前提下比之汉籍更能传达原初真义。直至咸丰年间,汉籍满译、改译领域仍得咸丰帝称“朕覆加披阅,均系钦遵乾隆年间,钦定翻译《四书》《五经》《通鉴》,各按新语,详加厘定”②《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重译体系下《四书》《五经》的权威性可见一斑。其后以谋利多销为目的的书坊更纷纷以乾隆朝御制翻译《四书》《五经》为底本,翻刻流传,兜售民间,以供科举士子之所求,成为是书继御赐臣僚、颁发官学之后的又一传播途径。

二、满文《易经》诸版本梳理考

满译本《易经》自康熙朝以解义形式刊布之后,得乾隆朝钦定新清语的日景再度厘定,御制续翻《四书》《五经》以其“精微妙巧,实小学家所未有”③[清]纪昀等:《〈钦定翻译五经四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28-30 页。建构出将通经明道的解释权在握的权威性,是以原经一类的满译本《易经》自此番问世便无出其右,亦无须出其右,由此推测晚于乾隆三十年(1765 年)武英殿刻本《易经》(又名《周易》)的原经系列理应据此为底本,翻刻抄写,流传后世。现观照国内已出版满文图书目录,以原经及其注、评、校等著述方式,令满译本《易经》系列版本一览之:

(一)原经

1.《易经》,异名《周易》,乾隆三十年(1765 年)武英殿刻本,满汉合璧。四册。匡高18.5 厘米,广13.9厘米,半叶十二行,行字不等,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卷前有乾隆十三年(1748 年)御制翻译易经序。此版本流传甚广,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张家口市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蒙古国立中央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等国内外藏书机构均有收藏。

2.《易经》,异名《御制翻译易经四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抄本,满汉合璧。四册。匡高21.1 厘米,广13 厘米,半叶十行,四周双边,朱丝栏,白口,单鱼尾。钤藏书章;部分虫蚀,书口开裂;卷四有手绘边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3.《易经》,咸丰十一年(1861 年)抄本。59 页,每页14 行。卷前有乾隆二年(1737 年)序。苏联藏。

4.《易经》,内府刻本,满文。存十八册。匡高25.6 厘米,广18.5 厘米,黑口。巴彦淖尔市图书馆藏。

5.《易经》,内府精写本,满文。八册。匡高27.7 厘米,广18.1 厘米,半叶八行,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6.《易经》,异名《周易》,内府稿本,满文。八册。匡高27.1 厘米,广17.8 厘米,半叶八行,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7.《易经》,抄本,满汉合璧。四册。卷前有乾隆三十年(1765 年)序。匡高27.7 厘米,广22.2 厘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藏。

8.《易经》,抄本,满汉合璧。四册。匡高23.7 厘米,广14.3 厘米。首都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藏。

9.《易经》,异名《周易》,抄本,满文。八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藏。

10.《周易》,抄本,满汉合璧。四册。卷前有乾隆三十年(1765 年)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1.《周易》,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满汉合璧。四册。日本藏。

(二)注、评、校系列及其衍生书籍

1.《日讲易经解义》,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武英殿刻本,满文。十八册。匡高26.3 厘米,广18.5 厘米,半叶七行,行字不等,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黄绫封面,卷前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十二月十八日御制序。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雍和宫(残)、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巴彦淖尔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蒙古国立中央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巴黎图书馆等有藏。

2.《易经讲章》,抄本,满汉合璧。一册。匡高24.3 厘米,广19.2 厘米。汉文十一行,满文九行。钤藏书章。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3.《易经成语》,抄本,满汉合璧。一函四册,四卷。匡高25.2 厘米,广17.3 厘米。中国国家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藏。

4.《易经成语》,抄本,满汉合璧。四册。匡高11.5 厘米,广8 厘米。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5.《易书诗经成语》,异名《书经易经诗经》,抄本,满汉合璧。一册。白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三、《易经》译本价值窥探

通经明道是太宗朝时便已竖起的洞见,通经不得不习汉文、习汉文日久被汉风浸染便是情理中事,然而这却同维护满洲旧制、强调满语骑射的根本反向背道而驰,是以清代上承元代同文之治,以满译汉文典籍的方式令满洲八旗修习儒家经典,却不致满语及民族性格式微。满译本《易经》使得入主中原的马背民族略象数之迹,便可示其吉凶,又因其为六艺五常之源,清朝诸帝便以抱持的姿态孜孜求儒治,终缔造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在同文之治的理念直指下,《易经》乃至其余儒家经典又以多文体合璧的方式传入清朝政体之下的不同族群,无形之中以“同文”促“一统”,推动了大一统格局。

《易经》极尽幽深的文符构成,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其暗合形上与形下、天道与人道的象数逻辑,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与结晶。而满语言创十二字头,括一切音,复御定联字成语,括一切义①[清]纪昀等:《〈钦定翻译五经四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28-30 页。,其文言一致的特点注定是对《易经》系统的一次解构与重组。自乾隆三十年(1765 年)重译本《易经》问世,调整了二十八宿、六十四卦的意译之名,为之活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角满语言视野,凝聚成中华文化之传承积蓄、绵延不绝的源源动力。

四、结束语

为规避金、元覆辙,终结少数民族政权在日益汉化的进程中走上吞噬自身乃至消亡的悲剧命运,清代统治者自洞见推动教育之务必之日起,便以满译汉文典籍作为研习儒家义理、不致满洲旧俗式微的营国策略。《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儒家诸学中最具形而上特征的大道之源,以其御制重译条理出的二十八宿、六十四卦意译之名构建起对《易经》系统解释的正统,在以乾隆朝为节点的武英殿刻本《易经》之后,刊刻抄写、流传后世的原经系列大都据此为底本,使得同文政策直指下的康乾盛世终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里的又一个盛世,大一统格局下的不同族群对共同国家的认同日深。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易经》从源头符号辗转变迁至幽静文言,距今相隔千年,满语文言一致的特点则为研磨凿实经义劈开了一道裂纹,令又一种语言视野以光的形式照进来,在试图消弭文义隔膜中汇聚出中华文化之积蓄传承的源源动力,于巩固中华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满汉合璧御制
明 文彭、文嘉 赤壁赋书画合璧卷
中国书法(2023年8期)2023-09-23 19:20:26
满汉拟声词对比研究
今古文创(2021年30期)2021-08-28 04:17:57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紫禁城(2020年6期)2020-07-24 09:24:32
基于晚清满汉服饰标本的“袖制”比较
设计(2019年19期)2019-12-23 09:28:50
大小合璧,微宏互彰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2
东西合璧 融古通今——邹涛艺事赏析
艺术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4:58
乾隆御制“湘江秋碧”
艺术品鉴(2017年9期)2017-09-08 02:22:48
乾隆御制嘎巴拉式盖盒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56
顺治满汉福字钱
中国钱币(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