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命题,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1]。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提出与阐释,形成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时代图书馆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高瞻远瞩、举旗定向的重要指引,对于中国图书馆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为图书馆事业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文化元素的重要容器。中国历代图书馆和图书馆人在文献聚藏整理研究中为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早期的甲骨青铜文献到竹简缣帛文献,从印刷术发明之后的雕版印刷文献和活字印刷文献到信息新技术迭代而出的缩微文献、音像文献和数字文献,数千年中无数的图书馆人将文献聚藏传承作为生命的追求,将文献的整理保护作为毕生的使命,一部中国的图书馆史和文献聚藏整理史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写照。如今,在面向未来的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在秉持连续性中不断深化传承文明的图书馆使命又摆在了中国图书馆人面前。这里既有传统文献的抢救性修复和采用新技术的保存,也有孤本不孤化身千百的路径方法,还有数字中国背景下智慧图书馆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数实融合的文献聚藏和服务社会的创新举措。
中华文明是源远流长、革故鼎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同样,图书馆事业在发展中也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持续创新前行。无论是分类法中的七分法到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再到如今统一使用的中图法;无论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在近代出现的“曙光初现”和“黎明时代”,还是20世纪70 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不断走出的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抑或是当下中国图书馆事业正在形成的东方增长极,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图书馆事业持续创新前行的秉赋,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进入21 世纪,创新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持续创新中所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覆盖、技术引领、地区协同、社会共创、融入全球等发展特点,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面向未来的世界图书馆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文明具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无论是图书馆文献的聚藏整理还是知识的阅读学习,无论是图书馆信息的搜寻获取还是空间的设计休闲,在长期的图书馆文献建设和读者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各民族语言文献多元一体的统一性。这种“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国图书馆事业还通过东西部的对口支持和南北部的协同共享等路径方式,通过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联盟和图书馆共同体等平台,不断推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种文化的统一性,增强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更加坚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从图书馆文化发展的维度诠释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的国家政治理念;而这样的统一性,在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中不断演绎并书写出精彩的新篇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正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多年来发展的特点,也是面向未来的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中国图书馆事业过去和现在都以多元文化发展作为图书馆事业的基本原则,并在多元文化包容性发展中不断汇聚成共同文化并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品质。在古籍文献、地方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献、各宗教文献、世界各国各语言文字文献的聚藏整理、阅读学习、信息搜寻和空间设计中,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地理疆域、语言文字等藩篱,这种多元一体的包容性,为文化强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维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绵延不断的发展开辟了康庄大道。图书馆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是进一步推进图书馆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文化主张。倡导交流互鉴,拒绝隔绝闭塞;倡导资源共享,拒绝孤岛烟囱;倡导开放获取,拒绝小院高墙;倡导互联合作,拒绝冲突对抗。在“一带一路”的图书馆联盟进程中,中国图书馆人充分发扬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举办的众多世界文化展览和赴外展览以及经典文献的互赠交流,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举办的面向世界的各类讲座,都不同程度地注解了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特征并发挥了民间文化外交的独特作用;而中国诸多图书馆空间设计中所采用的世界文化元素,也为图书馆空间带来了和平的文化气象和视域开阔的审美情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持久和平时所指出的:“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世界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图书馆文化事业在未来如何进一步体现出和平性的特征有着无限可能性。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Guy S.Alitto)作为当代西方最为活跃的汉学家之一,在谈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时认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独树一帜,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都不具备的独有特征。”“今天,中华传统思想中所包含的仁爱、礼节、孝道、亲族主义、敬畏祖先等‘圣贤之道’,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无论是对于中国达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还是对于全世界实现更加和平、美好、繁荣的未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艾恺从域外学者的视角为我们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推进图书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另一维度的启示。
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与中国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的逻辑,需要进行深入地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以实现图书馆事业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世界图书馆事业进程中的东方增长极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