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本次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第4 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对于长江江豚乃至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奇迹,重新见到白鳍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白鳍豚已经灭绝了
9月21日,长江江豚考察第三天。
今天要去城陵矶,就是当年和白鳍豚“淇淇”相遇的地方。这也是我科考中最期待的一天。淇淇是我们永远的爱与痛,我们都很怀念它。
记得是1980年1月11日晚上8 点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仁俊研究员接到湖南省城陵矶水产收购站打来的电话,说四个渔民抓住一个奇怪的家伙,像鱼又不是鱼,嘴巴细长,身体光滑,怎么也抓不住——正是白鳍豚。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雨雪交加,路上泥泞难行,刘仁俊老师一行携带着一副担架和一些兽医药品往返近30个小时将淇淇带回白鳍豚馆。从此,这也成为了淇淇最后的家。它在白鳍豚馆生活了22年零186天,于2002年7月14日离世,是人类能够近距离观察的最后一头白鳍豚。
人们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奇迹,重新见到白鳍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白鳍豚已经灭绝了
为了找到白鳍豚的踪迹,中科院水生所于2006年组织了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瑞士、印度等8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浩浩荡荡地在长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39天,3400公里,白鳍豚始终没有在大家的视线范围内出现。因此,2007年白鳍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成了白鳍豚馆和世人永远的痛。
如今的城陵矶早已没有了白鳍豚的身影,成了它的邻家小妹——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临近城陵矶水域,声学设备就开始预警,我们这些不当班的小伙伴兴奋地冲向甲板,期待着江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大家不约而同地打开手机的录像功能,安静而激动地等待江豚进入视线。
没等几分钟,两头江豚逐浪而来,船上所有考察队员开心地示意旁边伙伴——江豚真的出现了!长江江豚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平均每隔十几秒,它就会浮到水面上呼吸,我们会看到油亮的背部露出水面。此时正值九月,正值幼豚频现的季节,我们看到小江豚紧紧地跟随着妈妈,一会儿趴在妈妈背上,一会儿又跳下去,在水里打滚、翻腾,甚是可爱。
小江豚和妈妈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江豚的种群呈碎片化分布。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近110头江豚在洞庭湖生活,那里是目前除鄱阳湖外的第二大江豚种群分布水域。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保护法》的出台实施,我们希望洞庭湖乃至长江干流等水域的江豚数量呈增长趋势。
长江江豚在快乐地嬉戏
出发前,我们在武汉进行了理论和实操的培训。我负责此次考察的水样采集及影像协助工作。我们会在特定水域采集水样,现场用仪器去测水样的pH 值,还有水温、溶氧量,以及电导率等环境中一些可能存在江豚皮屑粪便等生物信息的数据,之后会带到实验室进行DNA检测。“eDNA”号称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的黑科技。其原理是通过对长江干流水样的连续采样,获取水样中残留的水生生物种类信息,基于不同水域的江豚分布与相对密度等信息,有助于对长江江豚分布数量極少江段的分布信息进行补充,确认江豚是否在此活动。
圆墩墩的脑袋太可爱了
此次考察船舷上方还有一双“千里眼”——这个时刻旋转着的设备,是新尝试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配合人工智能AI 识别,可以帮助客观记录和分析船只所经过江段的长江江豚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观察队员观察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数量估算误差。
为了此次科考,考察使用的渔政船搭建了专门的观察平台。目视工作非常辛苦,对体能消耗较大,目视人员每半个小时轮换一次位置,轮换后的队员在船舱进行休息,确保当班时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