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季菲
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巧妙搭建多种支架,还原和丰富古诗词的源头活水,帮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的形、意、境的魅力。
古诗词多以简短的篇幅呈现却又以博大精深为特点,这就决定了其作者把许多内容都隐藏在凝练的词句中,学生学习古诗词通常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渐入佳境之感。
一是在介绍作者中设境。每首古诗词都是作者内心情思的流露,自然会反映作者创作时的处境。如教学《独坐敬亭山》一诗,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他,在年轻时就以才气和诗文闻名四方,少年及第就立志兼济天下;他,为人豁达,性格率真;他,在人生后期长期漂泊在山水之间,饱受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在对现实不满中难免有孤寂之感,这种孤寂之感在他独坐敬亭山时,更是铺天盖地而来……这样的背景介绍,能够把一个在学生心目中光环四射的大诗人李白引入学习《独坐敬亭山》的现实中,使学生对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独特情境有初步的认识。
二是在讲述故事中设境。古诗词作为经典固然值得学生认真品读,但古诗词在创作与流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故事同样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因为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对象,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适当讲述相关的故事,能够与古诗词学习匹配起来,相得益彰。如教学《题西林壁》,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诗人苏轼在乌台诗案差点送了命,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不久改迁汝州路过九江,在友人的陪同下游览庐山。游山之初,苏轼想到曾经因为写诗带来的灾难便下决心只游庐山不写诗。游览几天之后,苏轼却改变了想法,不但写了多首诗,而且还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作《题西林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走进诗歌中去进行探究。
三是在音画呈现中设境。用音乐或图片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可以一边播放古典乐器演奏的《阳关三叠》,一边呈现饮酒送别的场景,让学生听着那舒缓、悠扬的旋律,看着那动情、真挚的画面,说说送别双方在想什么、说什么,体会诗人表达的离愁别绪。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抓住古诗词的形式、意象、情境进行细致品读。
一是品读形式美。古诗词在字数、句数与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但没有限制作者创作中独特性的发挥,而且还创造出了独特的形式美。如教学《望洞庭》,学生在读通每句诗的基础上,教师需借手势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内在的节律感。以第一行诗为例,教师用课件呈现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引导学生借助手势进行诵读:两个平声字“湖”和“光”应拉长声音读出来,手势平铺向前方伸展,眼光随着手势仿佛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四周的山影;“月”是仄声字,手势往高处升扬,读的声调也渐次升高;接下去是婉转的上声字“两”连接两个平声字“相”与“和”,读起来又趋向轻柔,学生用绕圈的手势表达词语的意思。在这样的品读中,形式美通过诵读体现出来。
二是品读意象美。意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自然也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点所在,品读意象就成了古诗词学习的关键。如教学《墨梅》一诗,品读意象自然就指向了对梅的理解与感悟。王冕《墨梅》中的梅,显然不是现实中的梅,而是诗人心目中的梅,这种带有很强主观意味的对象,与普通人笔下以红色、粉色画梅不同,而以淡墨色呈现:“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诗人这种独出心裁的表达,突出的是一个“淡”字,与诗人追求的淡泊名利趋同。诗人追求的是那种内在的“香气”品质,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独特个性。这一切都融入了那淡墨绘就的梅花之中,学生品读梅的这种意象,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美感。
三是品读情境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诗境结合学情巧妙创设情境,以再现情境、表演情境、拓展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品读情境美。在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物的诗作,如《望庐山瀑布》《敕勒歌》《村居》《山行》《望洞庭》《忆江南》《枫桥夜泊》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相关景色,创设旅游情境,把学生带入那些令人向往的美景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关注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再与诗句作比较,从中认识到诗人创造的意境美非同一般。
与品读意象一样,体悟感情也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从不同角度搭建支架引导学生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是以读体现感悟。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学生体悟古诗词中的情感自然也需要通过诵读来落实。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表达游子在节日思亲的诗歌,朗读时语速要以平缓为主,语调略微低沉。首句中,处在起始位置的“独”,配上两个“异”字,显示出强烈的孤独感;次句中,“每”和“倍”要以重音读出强调的意味;第三句中,“遥知”要读出抬起头来想象远方的欢愉感。这样才能读出思乡思亲的情感,字字句句都带有感情。
二是以写体现感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结合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内容,让学生通过写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感悟,积累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如《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作者在赞美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中也抒发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情感。学生学习这样的古诗,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找到竹子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在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选择“咬定”和“立根”,认为竹子外形看上去有些柔弱,但能够“咬定青山”“立根破岩”,足见其基础是多么牢固,不管来了什么风雨都不会害怕。还有的学生选择“千磨万击”,认为人从小要像竹子一样,在风雨带来的“千磨万击”中变得越来越坚韧,既无所畏惧,又积极乐观。
總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搭建适宜的支架,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体验诗人创造的美好意境,接受古诗词的美育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