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娟
哲理诗主要借助具体的景象或事物,阐述抽象的道理,达到化无为有、赋理于形的妙境,诗人以看似浅白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融入常见的事物形象之中,能够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从哲理诗自身的特点看,适合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学习任务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入选统编教材的哲理诗虽然不多,但在每个学段都有安排。对此,教师在哲理诗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要求,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哲理诗的教学策略,既有所侧重又注意区别,确保哲理诗教学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是识字,古诗教学也同样承载着识字的要求,也有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方面的要求。第一学段安排了多篇古诗,其中的《登鹳雀楼》可以归入哲理诗之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教学这样的哲理诗,教师可以采用哪些策略呢?
首先是认读生字帮助学生理解与积累。学生在学习古诗中识字,可以随文学习,一边读诗句一边认识诗句中的生字。有的生字可以结合汉字构字特点与规律进行教学,使字词理解与诗句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学习“尽”字,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呈现“尽”的字形变化图,让学生从字形图式中看出“尽”的原意是表示饭菜已经吃完了需要“清洗器皿”,由此引申出“空”“完”的意思;之后,学生再结合课文的背景图,理解诗句中的“尽”的对象是“日”,“尽”有不见了、消失了的意思,也就是“日”在远处“落下山了”。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诵读诗句,就能够初步感受到“尽”的独特意蕴。
其次是在诵读中体验画面与情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在第一学段古诗诵读中,教师需要示范,让学生模仿,熟读成诵,初步积累语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句中的画面美,可以从课文的插图入手,让学生明白这是编者根据诗句想象出来的画面,让学生说明画面上的内容,与诗句中的哪些词语有联系;学生自己读诗句,想象画面,尝试用语言说出画面上的景物和画面对应的诗句内容;最后,学生想一想诗人在诗句“更上一层楼”中想表达怎样的追求,初步体验诗人的情感。
再次是初步感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对哲理的领悟绝对不能追求讲深讲透,只需要点到即可,教师可以具体举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如站在比较高的地方,就能够看得远一些;楼都是一层比一层高的,每上一层楼就能看得远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千里目”是看得更远的目标,“更上”是不断追求的行动,形成对哲理的初步印象。
第二学段古诗教学,学生有了两年的学习历练,打下了一些古诗学习的基础,积累了初步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这一学段古诗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提高了,主要表现在:一是诵读要求提高了,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字的音调高低读出平仄韵律,以此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起伏;二是理解诗句的要求提高了,提出了借助图画、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的要求;三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蕴含的哲理。具体到哲理诗的学习上,就需要以诵读为基础,借助想象与体验,讲述诗句中体现的哲理意味。第二学段安排学习的古诗,具有哲理意味的有《题西林壁》《雪梅》等,其中《题西林壁》是哲理诗中的典范性作品。
首先是在诵读吟诵中区分平仄。第二学段古诗诵读需要在长短轻重中读出平仄。学生诵读《题西林壁》,不仅要读出“二二三”的节奏,还要以手势辅助呈现诗句中的平仄关系,体会诗人的独特感受。这种体现诗句平仄关系的诵读以自由读为主,学生之间还可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谁读的平仄感与诗人的感情相对应。进入第二学段,学生在大声诵读之后,还需要转入吟诵阶段,即慢声低咏,从中揣摩诗意、体会情感,进而理解诗句。这种理解是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比第一学段的要求明显提高了。
其次是在创设情境中体验情趣。在古诗学习中,仅仅从字面理解是属于浅层次的,只有入心入境才属于深层次理解。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入作者的心境之中去呢?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苏轼游庐山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与苏轼一起游庐山的感觉。苏轼之前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是自己最喜爱的诗歌差点让他送了命,出狱后写诗的事在苏轼心里留下了阴影。在游庐山的时候,一开始苏轼下决心只看山间风景不作诗。但是,苏轼在庐山中一边走一边看,不仅作了诗,而且竟然吟出了八首诗。用苏轼自己的话说,他在庐山想写的诗都在《题西林壁》这一首诗中了。学生读了《题西林壁》,又听了苏轼创作这首诗的故事,就能明白苏轼这样说的道理了。
再次是在联读品析中领悟哲理。《题西林壁》中“庐山真面目”已经不限于“庐山”本身了,教师需要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指什么;再进一步理解“不识”的原因,懂得“身在山中”为什么还会出现“不识山”的情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学生读懂了《题西林壁》中蕴含的哲理后,教师再推荐学生读一读其他的哲理诗句,从中习得学习哲理诗的基本方法。
学生进入第三学段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包括古诗的学习能力。因此,本学段古诗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品读为基础,让学生在赏析中形成古诗学习方面的素养。学习哲理诗,重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诵读”中出现了哲理诗《游园不值》,可以作为这一学段哲理诗学习的例子。第三学段学生对古诗已经具备了自主诵读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诵读,达到张口即诵的效果,并能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完成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再让学生对诗句提出质疑与解疑,深入理解诗句意象,然后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人的独特情感。如诗中的“苍苔”,本身长在阴暗角落不被人关注,诗人却明确提出“應怜”的感觉,这样就由苍苔可以窥见园子主人的内心世界。以此为铺垫,学生再来揣摩诗句中的哲理意味,重点品析“红杏”所代表的事物,在“美好的春光”之外,学生思考还有什么也是“关不住”的,举出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由此,学生认识到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即使遇到了外界的阻力,也是阻挡不住的。
总之,在哲理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蕴含的哲理,为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哲理诗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