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红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各学科教学中都需要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将德育有机渗透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才可以避免出现空洞说教的情形发生。
课文的题目通常被看作一篇文章的文眼,尤其是那些包含了鲜明思想性词语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读题目的内涵,找到与日常生活中道德品质方面的对接点,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我不能失信》一课,課文的题目就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学生简单地读一遍并不能读出这个题目的特点,也就感觉不到作者在这个题目中强调的重点。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读读这个题目,注意题目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出了“不能”是表示否定的说法,却读不出否定之否定表达的肯定。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失信”:“失”是失去了、丢掉了,也就是没有了;“信”是信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遵守诺言、说话算话;合起来“失信”就是不讲信用、失去诚信。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经历过的失信的事情,或者知道的失信的例子,使学生真正明白“失信”对一个人的危害,进而理解“失”在题目中也是含有否定的意思,这样的题目就是一种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有了这样的理解,笔者让学生想一想:“你觉得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让你做什么呢?”学生齐声回答:“讲诚信!”笔者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做过的讲诚信的事例,或者见到过的讲诚信的人,比较“失信”和“讲诚信”产生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讲诚信这件事上,有的人说做大事一定要讲诚信,做小事可以不拘小节,这样的观点对不对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做任何事都要讲诚信,以诚信为本。最后,笔者让学生猜猜题目中的“我”经历的是大事还是小事,想一想:为什么一件小事也值得这么写。
一篇课文是由很多字、词组合而成的,单看一些字、词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在里面,但它们组合起来后,往往就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品读这些词句时,就能够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内涵,进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示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襟。学生读课文时存在心理和感情上的巨大距离,不容易找准理解上的抓手,所以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不同寻常的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从毛泽东的行为举止中感受爱家与爱国的关系。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笔者让学生抓住“按着紧锁的眉头”进行仔细品读与咀嚼。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动作,或者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动作,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才会做这样的动作。学生认为这是人们深入思考问题时才会出现的动作,而且是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出现这样的动作一般都伴随着痛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接着,笔者让学生联系上文说说毛泽东此时此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动作,学生重读课文,明确毛泽东是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噩耗后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笔者播放毛岸英要求去朝鲜的小视频,从中了解没有毛泽东的同意和支持,儿子毛岸英是不可能有机会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支持毛岸英去抗美援朝战场呢?从课文中的表述看就是“无限的父爱”与“锻炼”,爱子是任何父母都具有的常情,而让儿子像其他人一样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更体现出毛泽东作为伟人在爱国与爱子上的不同寻常的选择。最后,笔者让学生说说从毛泽东“按着紧锁的眉头”的动作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体会到的是毛泽东的爱国情怀。
学生读一篇课文是从整体把握的初读开始的,但学习重点则在细读环节,通常是抓住关键语段进行揣摩与分析的。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是指向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点所在,教师在精读课文阶段,要着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的语言文字,揣摩、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内在感情,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精神营养,受到教育和启迪。
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很显然,这样的课文适合以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在体会人物品质时受到德育教育。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哈尔威船长在紧急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地指挥和开展救援工作的段落,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学生很快找到了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语段,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人们感受到: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哈尔威身为船长,不仅头脑清醒、考虑周到,而且处置果断、安排合理有序,他把妇女和儿童放在脱离险境的首位,不仅是尊重妇女、儿童的表现,更体现出处处保护弱者的人性美;最感人的是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船上是明明有六十一个人,但他明确要求把六十个人都救出去,说明哈尔威作为船长在危急时刻想到的是所有人的安危,唯独忘记了自己。又如“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课文对哈尔威船长最后的定格描写,看似无声无息的,实际上这种无声的画面强烈地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死亡面前,毅然选择以身殉职,又一次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真切地体悟作者表达的感情,进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十分感人,但学生对邱少云长时间在烈火烧身中的感受没有真切的体验,对邱少云顾全大局、遵守纪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就理解不透彻。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创设真实情境的策略:上课时,笔者把玻璃杯倒满开水,让一组学生依次上来摸一摸玻璃杯,其他组的学生观察;接下来,笔者让观察的学生和摸玻璃杯的学生分别发言。观察的学生说摸玻璃杯的同学,有的把手放在玻璃杯上的时间很短,有的发出了喊叫声,有的尝试把玻璃杯捧起来却没有成功……摸玻璃杯的学生,有的说自己怕烫,所以不敢把杯子捧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下,笔者说:“大家想一想,邱少云被烈火烧了半个小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纷纷发言,深刻体会到邱少云的崇高精神品质。
总之,在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将文本体现的相关德育内容有机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立德树人为教学追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受到德育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