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苏兆斌
[摘要]“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是保障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相关机理分析对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指导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协同效应、役使原理、自组织原理,对“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多元协同发展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信息传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保障机制。通过多元视角探究,建议“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应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根据协同理论系統内部“序参量”,加强利益相关方协同评估监督,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协同发展的常态化运行。
[关键词]“双高”建设;绩效评估;质量监测;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王宇(1984-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开放大学,副教授,硕士。(吉林 长春 130051)苏兆斌(1974- ),男,黑龙江大庆人,南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监测与绩效评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220473,项目主持人:苏兆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42-05
“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是保障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示范引领,建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有助于实现项目动态监控,有序更替;有助于实现多元共治,深度融合。同时,相关机理分析对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探索和指导实践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的协同既涉及院校间的协同,也涉及学校与政府、企业、产业的协同,同时还包括与利益相关的科研机构、区域组织及其他机构的协同。可见,其涉及的主体相对多元,运行机理也必然相对复杂。所以,若想更好地探究其内外部运行机理,就必须从多个视角全方位进行辨析。
协同论(协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学科,主要研究开放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以及系统在无序和有序间转化的机理与规律的理论。协同论研究对象是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系统,系统内各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共进,不断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组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备了协同论研究对象的要素特征。“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组织系统是由专业群落、产业群落、环境系统中的各类主体等要素构成的集政府、学校、企业、产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区域组织及其他相关组织于一体的协同体系,也可称之为高职协同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因此,本研究以协同论为基础,对“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机理进行分析。
一、“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运行机制分析
(一)管理机制分析
根据协同效应,“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各子系统为实现系统目标而相互影响和牵制,各子系统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功能界定,否则系统将走向无序。因此,明确组织系统目标、分工和职能界定,是“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机制构建的关键点。首先,确定“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工作目标,测算“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工作总和。然后,确定“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即依据工作总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确定各方主体职能权限。宏观层面,“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工作管理体制涉及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机构、企业、院校、国际组织和部门等,这些主体的职责及职能权限由政府文件和联盟委员会进行规制,具有统领作用;微观层面,“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工作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学校相关委员会、不同职能处室、院系在评估与监测工作中的权限及职责,以及应当履行的关联性职能。
(二)关键要素分析
从协同理论役使原理可知,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系统内部的“序参量”即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变量,可以影响其他变量的行为和系统走向,从而使混沌的系统变得清晰明朗,实现协同效应。“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的“序参量”包括:一是“双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影响产业发展和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二是高职协同发展联盟各主体思想认知。联盟内各主体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合作和共同目标达成的效果。三是政策的引导与实施。这是决定各方协同持续推进和有效合作的关键因素。
(三)自组织动态平衡分析
由协同理论自组织原理可知,当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组织系统运行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流程,才能自发地形成新的稳态,从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构建“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机制必须具备一定的运行规则、程序或流程。组织中存在的差异、矛盾冲突是组织不断打破原有平衡,实现动态平衡的动因。在协同组织演进过程中,系统伴随动态平衡逐步趋于稳定。“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通过制度使相关工作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实现内部各子系统对绩效目标达成进行监控与匹配,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局面。在协同治理范式下,学校、行业、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自我治理的动机和意识将会增强,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也会日益增强。总之,“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求同存异,动态发展,维持系统平衡有序运行,不断实现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能,创造出更大的协同价值。
二、“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一)协同动力源分析
“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而且各利益相关方在协同发展中均能获利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高职院校动力源:“双高”院校若要实现多方协同,核心要素是发挥学校多方联动、拓展合作关系的中心职能。“双高”院校作为“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的核心组织,应发挥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多方联动职责,积极调动各方活跃因素,探索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彼此融合发展。
2.企业动力源:解决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培养可持续发展生力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更新迭代,尤其是掌握一线生产技术的高端技能人才。但培养这样的人才仅凭学校一方的力量难以形成有效的供给,因此企业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技能人才实训和高端技术培养的重任。通过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带动产业与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形成合理分工布局,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3.政府动力源: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发挥引领、监控、协调职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是政府发挥其自身职能的根基,因此应以政策为指引,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各利益相关方深度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产教融合生态,为各方开展充分有效的合作提供制度和资源、环境保障,发挥引领、监控、协调职能。
(二)协同动力生成机制分析
协同动力生成机制是通过政策鼓励的方式协调利益相关方合作与分配的机制,最终实现资源均衡配置,是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的协同动力要素。
1.产教协同发展动力分析。协同成本影响协同价值,当协同价值小于预期时,协同行为则不可持续。若无政府的引导,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则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模式,不会特别关注或主动带动区域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及产教融合的协同共进。因此,政府应评估、监测区域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融合、协同的程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区域产业,优化产教协同发展的路径,激发产教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产教协同发展的契合度。
2.人力资本要素市场一体化动力分析。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协同发展是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促进产教融合的企业激励政策,给予协同发展中优势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根据役使原理,人力资源要素相较于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属于慢变量决定要素,在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在土地、资源、税收等领域给予各利益相关方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内人力资源一体化进程。
3.动力反馈机制分析。“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推进应及时监控存在的问题,剖析根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利益相关方,为及时纠错和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和反馈机制。“双高”建设协同发展的效果评估和偏差分析,应由政府的专职机构通过专项课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根据偏差分析结果和反馈,为协同组织机构更好地决策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效能。
4.文化推动的协同动力机制分析。文化是多方协同发展的灵魂,能够促使各利益相关方形成协同发展共同体,实现一体化组织的協同共进,创造出高于单独个体发展的成效。协同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宣传,而且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打造区域内产教深度融合的文化制度体系,加强自媒体建设与宣传督导,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互相牵制、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文化氛围,为“双高”建设绩效评估和监测协同推进提供保障。
三、“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信息传导机制分析
(一)信息传导运行机理分析
“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的信息传导机制包含信息的检测、整合、扩散和反馈四个主要方面,其中信息检测依据“双高”建设绩效评估内容构建监测指标体系,检索获取信息并传输至处理中心;信息整合根据“双高”建设绩效评估维度和指标确定信息整合标准并进行编码、筛选信息;信息扩散则通过人为和自发形成信息扩散渠道;信息反馈主要包含信息反馈渠道、形式及其利用方式等。
(二)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分析
“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应构建涵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和资源整合、国际合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包括各方主体多层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以及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的综合要素信息共享平台等;在产教融合方面,主要包括校企共建教学平台、高水平实训平台以及产教深度融合信息共享平台等;在社会服务和资源整合方面,主要包括职业培训、职业鉴定、政企服务、专利转让、技术研发与服务等信息共享平台;在国际合作方面,主要涵盖国际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培养等信息共享平台。
四、“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分析
(一)组织协调主体分析
组织协调是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利益相关方协调与配置机制的有效运行。协调利益相关方的制度、措施的制定应以政府职能部门为引领,以学校为中心,形成中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合,并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强化联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同时,在满足多方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政府还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以有效控制功利主义利益最大化倾向的不良影响。
(二)组织协调客体分析
在政府的引导下,统筹协调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提供服务。其中,人力资源的组织协调需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均衡配置与合理流动,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物力资源的组织协调主要由政府对区域内各利益相关方的物质资源进行调拨,实现共享,对于提供资源共享的一方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有效整合区域内物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闲置浪费。
(三)组织协调层次分析
“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的组织协调层次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纵向层次分析。“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的纵向协调层次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层和协同主体层。政府宏观调控层通过制度的协调与优化,为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发展的协作绩效与质量监控效能的提升提供上层保障。协同主体层通过明确区域内各主体功能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的优化布局;通过一体化协作,促进劳动力、技术、资本、资源、土地、信息等要素流动。
2.横向层次分析。“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组织协调机制应建立横向沟通的集决策、咨询、执行、仲裁于一体的组织框架。决策层一般由联盟委员会负责,为“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组织协调机构的最高决策部门。咨询参谋层应建立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研究院,并联合智库一起构成。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研究院为常设的内部机构,是区域内专家提供咨询服务、展开研究活动的场所;智库则是以外部咨询专家为主体的非常设机构,是协同机构决策时的咨询部门。执行层主要为各利益相关方的行政部门及二级单位,如各利益相关方的行政机关和二级学院、生产经营部门等,主要是执行最高决策机关的决策并予以反馈。仲裁层是由各利益相关方共同选举组建的相对独立机构,职责为仲裁和解决协同主体间的矛盾和纠纷,保障协同主体内各方权益和利益。
(四)协同政策分析
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需要通过政策制度进行约束和引领。首先,由决策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标准和体系,对产教融合、基础建设、资源共享、利益分担机制等进行总体布局与安排。协同组织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确保政令畅通,监管有效,共同促进“双高”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其次,由宏观调控层、决策层和咨询层共同研制“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政策,细化到产教融合发展的各个领域,保障绩效评估与监测目标的实现。
五、“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分析
(一)协同利益保障机制的机理分析
“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益共享与合理分配,若协同利益大于协同成本,且能够实现预期收益,则合作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决策层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促进多边的协同合作。例如,为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提供税收、金融、财政、土地、资源等优惠与供给以及人才的配置与供给等。在财政税收优惠方面,实施费税抵免政策;在金融方面,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贷款优惠和承销债券等;在土地保障方面,提供租赁和转让优惠,拓展用地模式;在信用激励与考核评价方面,向优秀企业倾斜,促进企业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维护教育生态的平衡稳定运行,肩负起产教融合发展的责任。
(二)协同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分析
在“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机制中,利益机制是核心。按照统筹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教育與产业协同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的原则,联盟推动产教融合的均衡化配置,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处理好利益分享与补偿措施以及责任分担机制。分享机制是区域内协同发展利益分配的机制,需科学划分评价指标和权重,计量各利益相关方的贡献度。分担机制主要是指通过评估分析,确定合作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参与主体效能和成本为协调因素,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担。参与主体贡献越大,则获得的收益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补偿机制主要是指“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主体的某一方利益受损或获利与付出不成正比,但会对协同发展的其他主体带来收益,即产生一定的外部正效应,为了补偿协同发展遭受损失或利益获得不足的一方,由政府和利益获得主体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补偿。但要注意的是,明确利益补偿对象、确定合理的利益补偿方式是促进协同合作各主体利益均衡发展的关键。
(三)评价与反馈保障机制分析
在常态化评价中,“双高”院校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引领下细化多元协同的评价方针和策略,并形成制度,由联盟委员会监督实施。同时,要建立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公示制度,面向全社会,积极听取各方对教育质量的反馈意见。“双高”建设绩效评估与监测协同发展必须建立多元评价标准,才能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差异诉求和更加全面地反映评估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评估与监测标准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保障各参与主体的权利。监督和反馈是绩效评估与监测的关键环节,必须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并面向社会,接受公众监督,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联盟各主体。总之,应根据协同理论系统内部“序参量”,建立以“双高”院校为主导,涵盖学生、家长、企业及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监督机制,推进协同发展的常态化运行。
[参考文献]
[1]宋亚峰.高职专业群协同发展的主要类型与互动机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J].江苏高教,2022(6):28-36.
[2]武建鑫.学科生态系统:核心主张、演化路径与制度保障——兼论世界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5):22-29.
[3]宋亚峰.高职专业群的生态系统与进化机理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41-147.
[4]朱镇生.基于协同论的高职学生就业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1):55-59.
[5]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宋依蔓,刘影.多元主体协同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2(11):40-45.
[7]王雪莹.基于协同理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OL].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2022-12-11].https://www.docin.com/p-206971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