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其芬
《情人》剧照,该片讲述了一位法国少女与富有的中国男人在西贡发生的一段感情
在出发前往越南之前,我对胡志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情人》。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可能是我们脑海中与越南关系最紧密的一部电影。
《情人》改编自杜拉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法国少女与富有的中国男人在西贡发生的一段感情。当然,这部小说并不只是关于爱情或欲望,它还以一种对倒的方式隐喻着当时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影射了越南这块土地极其复杂的过往。
小说的结尾:“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對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段话在不少文艺青年心中留下烙印。
而今天的胡志明市,早已比电影中的繁华了许多。法国对胡志明市的深远影响,也不止停留在小说或电影中。
去年12月底,我与妹妹抵达胡志明市的“新山一”国际机场,这是我第一次过一个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冬天”。
19世纪中叶法国的殖民扩张,在越南留下了深刻的殖民烙印,覆盖了文化、宗教、建筑、饮食习惯等方方面面,为越南街头增添了异国风情,但也无时不刻地提醒着人们那段屈辱的历史。
西贡圣母大教堂是胡志明市的地标,也被称为“红教堂”,让人很轻易地联想起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和上海的徐家汇天主教堂也十分相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教堂,是从征集的17个设计方案中甄选而出,耗费了三年时间,于1880年正式落成。据说,修建这座教堂的红砖全都是从法国马赛运来的,所以才可以经久不衰地保持着这样温暖的色调。
毗邻大教堂,中央邮局也是胡志明市的一个知名景点,它的建造者是古斯塔夫·埃菲尔—没错,正是他打造了大名鼎鼎的埃菲尔铁塔。中央邮局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它的圆弧穹顶,几乎所有游客都将镜头对准了这令人震撼的穹顶。站在这样的穹顶之下,你会有一种置身在欧洲某个车站的错觉,也会在恍惚间以为自己还在上个世纪,等待着某班迟到的火车。
西贡圣母大教堂
《情人》剧照
中央邮局的建造者是古斯塔夫·埃菲尔—没错,正是他打造了大名鼎鼎的埃菲尔铁塔。
阮文平书街也在附近,短短百米,它是2016年落成的、胡志明市的第一条书街。两边的小书店卖着越南语和英语的书,很多都装帧精美。沿街也有让人坐下来看书的休闲区域,许多年龄不同的学生,都在这里挑选自己心仪的书,也有的在参加课外活动。整条街都洋溢着文艺气息。我觉得这里有一股安静却充满活力的气息,它既代表了一部分被藏在文字下的过往,又代表了当下越南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开放心态。
而我们造访的第二个教堂,它的色彩就更让人印象深刻。新定教堂位于胡志明市的第三区,它是仅次于西贡圣母大教堂的第二大教堂,人还没走近,远远就能看见粉色的教堂矗立在路边。彩旗从教堂尖顶悬挂而下,随风摆动。马路上的摩托车和汽车呼啸着飞驰而过,仿佛在参加一场竞速比赛,与安静、充满童话色彩的教堂形成一种别具趣味的反差。
中央邮局
胡志明市美术馆
那天,穿行在越南的大街小巷,我想起曾经看过的越南导游陈英雄的作品《青木瓜之味》。这部拍摄于1993年的作品,曾入围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尽管没有获奖。很有意思的是,导演12岁从越南前往法国留学,大学主修的是哲学。《青木瓜之味》源于他的童年记忆,是他对过往、对孩提时代的回望。胡志明这座城市,似乎与这部电影有着相似的清新色调。
越南滴漏咖啡世界闻名,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喝得习惯。
除了两座教堂外,另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法式建筑,就是胡志明市美术馆。通体明黄的建筑十分对称,这也是法国建筑和园林的一个显著特征。古老的电梯、旋转楼梯和彩色玻璃装饰的拱形窗户,使这座建筑本身就足够迷人。
美术馆里的许多展品都是当代艺术,尽管运用了西方的技巧,表达的方式却十分含蓄。很多作品的主题是战争和死亡,让人看了心中难免压抑。旅行结束后,无意中我看到有关这座建筑物“闹鬼”的传说被拍成了恐怖片,心中有些后怕:难怪穿行在这座安静、古老的建筑中,确实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诡异气氛。
从美术馆回到热闹的俗世中,滨海市场是我在胡志明市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当时,胡志明市正在修地铁,滨海市场的门前是一大片工地,让那里的空气都显得浑浊不清。而在这个室内的市场,无数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游客走在纵横交错的通道里,被各种纪念品、手工艺品、服饰、咖啡、水果包围。
两旁的摊主都尽力揽客,看到亚洲人的面孔,她们也分不清来者何人,对我们喊着“欧尼、欧尼”。我们摆摆手,表示自己不是韩国人。这里也有不少摊位,卖着盗版的大牌包、仿制的爱马仕丝巾,让人联想到曾经的上海襄阳路。几乎每一位游客都在和摊主讨价还价,难免显得嘈杂、拥挤,却是我很喜欢的市井气息。
在市场另一边,各种小吃摊位一字排开,越南河粉、法棍、甜品,应有尽有,摊主們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揽客。一位阿姨手拿菜单,热情招呼我们去她的摊位。于是我们坐下,吃了一顿越南“下午茶”。阿姨像变魔术般,拿来两个塑料椅,放上一个大托盘,瞬间就给我们搭了一个小台面,端来我们点的越南春卷。
滨海市场旁,有一个鲜花批发市场。沿街的商铺摆满了正在盛放的鲜花,热带的花卉好像颜色也格外鲜艳,红的、黄的、橙的,让我们的眼睛和镜头一下子接收了太多、太热烈的色彩。
白天,当你走在胡志明的街头巷尾,相比在那些发达的大都市,你会有很多新鲜的感触。马路上大量的摩托车首先带来一种生猛冲劲,当红灯变成绿灯,摩托车大军仿佛接到指令,直冲而出,仿佛有千军万马之势。
但除此之外,胡志明市还是较为宁静和安逸的,有许多小小的、但别具风格的越南咖啡馆矗立街头,即使是白天,也有人坐着喝咖啡。越南滴漏咖啡世界闻名,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喝得习惯。越南的南北部由于气候不同,适合种植的咖啡豆也不一样。
1860年左右,法国人将喝咖啡的传统带到了越南,经过100多年的漫长变迁,形成了今天的越南咖啡文化。传统的越南咖啡,是通过滴漏的方式得到咖啡,再直接加入炼乳,中和原本咖啡的苦味。在快节奏的世界,能耐心等待香醇咖啡一滴滴落入杯中,本身也是放松身心的过程。
我还记得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在街边一个修摩托车的店里,一位长发老人正在拉小提琴,旁边的小狗似乎也在侧耳倾听。
白天的胡志明市像一幅五彩缤纷、但也有些斑驳泛黄的市井画卷,而夜晚的胡志明市则更加现代化、更加让人眼花缭乱。我们住在第一郡,夜幕降临,行道树上的彩灯一串串地垂下来,和路边奢侈品店精心设计的灯光交相呼应。
临近新年,市政厅的广场上在举行无比热闹的迎新年活动,播放着节奏强劲的电子乐,炫目的光柱随着音乐舞动。广场上人潮涌动,甚至还出现了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西方的街头艺人在一旁抛球,引起围观和一阵欢呼。在周围现代化的大楼包围下,市政厅仍保持着一种上世纪的优雅,喷泉水柱轻轻摆动,当中的一朵大荷花正在盛开。
很难用一个词去概括这个夜晚,在年与年的过渡之际,古典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不同肤色、信仰的人在一起狂欢。这正如同我所感受到的胡志明市一样,它是一个让人很难用三言两语描绘的城市,有着一种含蓄的魅力,让人渴望一再探访。我买了“孤独星球”的《越南》,厚厚一本,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次的行程。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