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晨
自从1980年代末医学界开始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至今已经有超过25种药品进入市场。它们通常都是用来阻碍艾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复制下一代的过程。例如,早期的“齐多夫定”瞄准的是“逆转录酶”的运作,目前最多使用的药物之一“多替拉韦”针对的是“整合酶”,近年来展露希望的长效型药物如“来那卡韦”则是阻止病毒外壳破裂,使其无法释放遗传物质。
药物意味着患者活下去的机会,当药厂越坚持制药专利及利润,则等同于增加医疗机构或患者的购买成本。然而,藥厂也宣称药物从研发、临床试验到生产营销是复杂而昂贵的过程,成功的新药背后有着大量的试错及失败的尝试,还要加上其他药厂的竞争风险。从患者、药厂到政府都有各自的需求出发点,加上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不同的议程便产生了冲突和角力。
南非是世界上艾滋患者最多的国家,这来自早期疫情未获有效处理。前总统姆贝基当年宣称艾滋不是病毒造成,政府官员还建议民众采用偏方。这其实也与南非政府对国家处境的意识有关:废除种族隔离体制及殖民的遗产是其首要关注,主张社会面的改造才是解决卫健问题的根本。姆贝基认为,花费高昂的经费向欧美药厂购药只会加剧跨国依赖。
1997年时南非当局立法引进较便宜的仿制药,结果遭到39家国际药企联名控告侵权。基于南非等非洲国家基本不可能负担高昂药价,国际舆论普遍批评药企的行为,终使得药厂在2001年降价并授权南非企业生产。官方虽然放开医院使用新型药物,但推行力度十分有限,待到2008年姆贝基下台后才全力推动。这对患者来说已经来得太晚,数十万患者失去了生命。
由于新型药物的使用,艾滋病患如今只要长期服药便可妥善控制,艾滋不再是无法治疗的绝症。南非经济困难而且有着大规模贫困人群,要为数百万患者提供终身的免费药物,需要巨大的经费支出。南非去年向药厂争取到每名患者每月约26元人民币的药价,这较原本的价格降低了三成,不过整个治疗体系仍然高度依赖外援资助,无法只靠本国财政支撑。
为了缩短患者与治疗资源间的距离,南非的医疗体系将开处方药的权力下放到护士及药师;把取药点从诊所转至大街小巷的药局,使得患者更容易取药且不需面对异样的眼光。基于贫困社区需要更多宣传及协助,政府培训大批卫健人员进入社区协助病患;为了降低长期规律性服药的门槛,近期卫生部准备试点每月注射一次的长效型预防针。
强调艾滋传播的社会面有其原因。比如,南非患者的女性多于男性,以及疫情在贫民窟的传播,这些就与贫困社区的生活状态及性别观念有关,来源于不平等的性关系或缺少防护的性关系。但是,南非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造是缓慢且困难的,而药物对身受病痛的患者提供了快速的帮助,这可能是患者“回到社会”的第一步。
艾滋病是南非贫困问题的要素之一,患者因此丧失经济能力或遭遇人际障碍。如今,药物让患者可以像非患者一样交友、工作或生育。南非目前或许因此是一个“依赖药物”的国家,但随着医疗的进展,将来也许会迎来根治艾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