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浓
《罗马假日》剧照,奥黛丽饰演安妮公主
30年前,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早春傍晚,奥黛丽·赫本在心爱的18世纪石头农舍“和平之邸”静静闭上双眼,带着微笑的嘴角,和还没有来得及滑落的一滴泪水。
“如果我走了,那是因为时间到了。一切都会如期而至。”离开前,她曾不止一次提到,“死亡是很自然的,是生命自然的一部分。”
她坦然接受生命的终结,正如她对生命中无数次伤害的释然:抛弃、战争、饥饿、背叛、流产、疾病……也正如她自若说出的:“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背负着伤痛,并用更广大的爱和力量去治愈伤痛,是因为她深信,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成长,而非向他人抱怨。她坚信并践行了“你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
她风华绝代、光芒万丈的人生没有留下遗憾,只是到了最后,仍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不是返璞归真,而是她历经浮华,仍一如《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的本真。
奥黛丽的儿子肖恩曾回忆,母亲对他说过:“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
那一个春天,因为一场百日咳,这名新生儿一度停止呼吸,全身变紫,因为母亲埃拉把她翻来覆去地拍打和保温,“天使”奇迹般地重回到人间。
然而,幸存后的奥黛丽,童年并不幸福:父亲对自己和其他家人异常冷漠,与母亲频繁争吵—在许多年后,他似乎被证明了有情感障碍;生于贵族家庭的母亲受过严苛的教育,性格严肃,加上经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与奥黛丽的父亲结合,感情又很快破裂,因此受到极大伤害,更加孤僻、挑剔,几乎未曾对奥黛丽流露过丝毫的感情。
少数的观众只能保持沉默,不能鼓掌。然而,他们却被奥黛丽称为“我一生最好的观众”。
《蒂凡尼的早餐》劇照
家庭的冷战、争吵,令奥黛丽时常偷偷哭泣。渴望得到爱,也渴望付出爱,成为她终生追寻的目标。“小时候,我的梦想之一,就是有自己的孩子。”奥黛丽后来回忆说,自己看到街上或娃娃车上的宝宝就想抱,“让母亲很难为情”。
还没来得及努力获得父亲的“回心转意”,6岁的时候,父亲突然收拾行李,一走了之;几个月后,埃拉接到法律文件,确定婚姻告终。此后的几十年,奥黛丽都没有再见到父亲。
被父亲抛弃带来的不安和伤心,成为奥黛丽永难愈合的伤口。然而,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更大的灾难来袭。1939年5月,因为战争爆发,埃拉带着奥黛丽和两个兄长回到荷兰的娘家,以为找到了避难所。然而,在一个普通的早晨,战火烧到了家门口。
《罗马假日》剧照,奥黛丽以此剧获颁195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0岁的奥黛丽亲眼见到德国卡车驶进市内,5天之内,荷兰沦陷了。几世纪积累的财富带给埃拉家族的安稳生活,一瞬间化为乌有。小奥黛丽被迫提前明白人性的冷酷:“我亲眼看见它、感觉它、听到它—它永远不会消散。”
那不只是噩梦,因为她就在现场:战火蔓延,肺结核暴发,敌人对居民的掠夺和居民之间的抢夺,父亲的缺席,兄长的失踪,唯一的舅舅被迫害……恐惧、饥饿、寒冷、疾病、绝望肆虐,这个“人间地狱”里唯一的光,是小奥黛丽依然不愿意放弃的芭蕾舞。
她深深热爱着芭蕾舞,无数次想象过成为一名舞者。在黑暗时期,想要跳舞的热忱,仍远大于对德军的恐惧,她用“黑色表演”延续自己的梦想—和几位同学冒险私下做舞蹈演出,为反抗军筹款。表演场地的门窗紧闭,少数的观众只能保持沉默,不能鼓掌。然而,他们却被奥黛丽称为“我一生最好的观众”。
1945年5月4日,奥黛丽16岁生日那天,自由终于来到,两名兄长陆续归来,一家终于团圆。或许是此生第一次,她看到母亲的脸上流下泪水。6月,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送来救难物资,奥黛丽和整个家族都参与了发放救援物资的工作。“这基于己饥己溺这个美好的古老观念,是我所受的基本教养—其他人比你重要。”奥黛丽后来说,所以要如母亲所言“不要抱怨,只要接受”。
1945年夏末,奥黛丽和母亲住进阿姆斯特丹一间诊所,义务负责各种杂务,直到1946年初完成任务。埃拉找到厨师的工作,支付生活所需和女儿在芭蕾舞学校的学费。
那年夏天,长久以来的困顿生活终于击倒了奥黛丽,她第一次受忧郁之苦,且一生受其折磨:长时间昏睡、抑郁消沉、沉默寡言……这种情况直到年底有所好转,埃拉得到带领女儿前往伦敦学舞的建议,并毅然决定前往。埃拉,这位不苟言笑又坚强刚毅的曾经的女爵,用整理垃圾、洗刷楼梯的管理员工作,支撑女儿的梦想。
然而,现实总是不如人意。即使醉心苦练,奥黛丽还是不得不接受事实,错过了最佳学习年纪的她,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专业舞者。
怀孕的好消息仅短时间令其振奋,因为流产,她又被打击得心智涣散。
生活不允许自己在梦想破碎的痛苦中沉溺太久,奥黛丽找到了剧团的表演工作,同时兼做模特。她既可爱,又孤单无助、需要拯救的特质难以言喻,得到众人的喜爱。工作的伙伴们隐隐感觉到,“她迟早会成为明星”。
《修女传》剧照,奥黛丽饰演路加修女
1951年11月,《金粉世界》上演,奥黛丽在两个小时内,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一炮而红,成为百老汇家喻户晓的明星。而真正令她成为时代传奇的,是经典之作《罗马假日》。也许,其实是她成就了《罗马假日》的经典—即使在当时,人们也评价,如果没有奥黛丽,《罗马假日》只是一部“平庸的感伤之作”。
1953年,奥黛丽以《罗马假日》获颁195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并获得多个大小机构的奖,不到25岁,便已经获得老练的专业演员即使花费数年或数十年也未必能得到的成就。
带来的除了机会和荣耀,还有巨大的压力和不安。“就像有人给你一件太大的衣服一样,你得长成那个模样。”带着对自己极高的要求,她长时间承受着精神崩溃的折磨。1995年3月,怀孕的好消息仅短时间令其振奋,因为流产,她又被打击得心智涣散—这种致命的打击,在她的一生中出现了5次之多。
尽管一生中的数十部电影作品中不乏重要之作,但最为关键且改变她的,是以凯特和路加两位修女为原型的《修女传》。奥黛丽在故事中,找到许多她所倾慕并认同的特点,而两位修女对她的一生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亲爱的灵魂即将蓬勃发展,更加深入,甚至超越她自己的期望。”
她曾在给凯特和路加的信中写下:“探究路加修女的心灵和想法,让我不得不深入探索自己。如此这般耕耘我的灵魂,我所体验的一切已经在沃土中播下种子,希望能收获一个更美好的奥黛丽。”她在复活节的电报上写下:“喜乐复活节,你们挚爱的奥黛丽修女。”在她随后的人生中,在镜头之外、舞台之下,她洗尽铅华,一如修女一般,保持着简朴单纯的生活。
她晚年的亲密友人罗伯特·沃德斯說,这部影片和剧中角色,最像她在骚动混乱中的时刻,在她面对难解的困境时。29岁的奥黛丽,在路加修女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期待更多”的渴望,同时明白自己正朝某处迈进,尽管还不清楚目标和方向。
肖恩说,奥黛丽坚信爱能治愈任何伤口,而且会让生命变得更美好。他形容自己的母亲就像生长在阴暗处的树木,尽管见不到阳光,树枝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向阳光的方向生长。
肖恩是奥黛丽的第一个孩子。1960年,当他出生的时候,奥黛丽终于感受到美梦成真的喜悦。对于她来说,电影不过是童话故事,和儿子在一起的才是真正的自己。1967年,为了儿子,奥黛丽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过着平淡的日常生活,并于1970年41岁时,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卢卡。
1988年3月,奥黛丽在埃塞俄比亚援助当地儿童
来势汹汹的病情,只留给她两个多月时间,去告别这个深深爱着的世界。
拥有两个孩子,充分慰藉了她在情感上的缺憾,但同时她也不得不经历了两段以被背叛收尾的婚姻。肖恩后来说,也许部分原因是“在整个童年都被控制欲极强的外祖母弄得筋疲力尽之后,母亲希望能够过感情自然流露的生活,但是她选中的两个男人都并不适合这样的生活,他们都需要学习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感情”。
事实上,奥黛丽的父亲和母亲都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剧作家里欧纳·盖许与埃拉成为朋友后发现,她“和奥黛丽一样很有幽默感”,但两母女“不能共享欢笑”:“埃拉扮演的是严母的角色,一提起女儿,就变了个人—喜欢批评奥黛丽的作为,但另一方面,埃拉傻起来很傻,就像奥黛丽一样。只是她们不知道母女俩其实很像。”
奥黛丽说,母亲从未向自己表达她的爱,但她知道母亲对自己的疼爱,为自己所做的牺牲:“若非母亲,我一定会迷失。她一直是我的共鸣板,是我的良心。”
而因为奥黛丽的坚持,她终于找到多年杳无音讯的父亲。即使重逢时,父亲依然如此漠然,对女儿的拥抱无动于衷,但奥黛丽在拥抱的瞬间,已决定原谅他—她已经释怀了,不再为他带来的伤害抱憾。此后,她赡养父亲和他的妻子至终。而他直至去世前,才终于向别人坦承自己的遗憾,及为女儿感到骄傲。
用爱和宽恕包容他人,也许是因为她始终认为,施比受有福,施予就是生活。“如果你不再想施予,就没有生活的目标。”1988年3月1日,奥黛丽正式申请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
接下来5年,她四处奔波,到世界的穷乡僻壤去,讨论无家可归的儿童、消除贫民窟,以及提升妇女权利的计划,直到1992年11月1日,她被发现盲肠里长了恶性肿瘤。来势汹汹的病情,只留给她两个多月时间,去告别这个深深爱着的世界。
“她就像彩虹尽头那罐黄金。”导演史丹利·多南说。奥黛丽·赫本,一个遥远的名字,一个美好的似梦非梦。也许彩虹是她来时的路,也许彩虹消散时,我们也不敢确定,她是否来过这人间。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