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乳粉中新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检测技术及污染水平研究进展

2023-03-21 13:31:36上官佳吴海智王淑霞
食品与机械 2023年2期
关键词:氯酸盐丙醇矿物油

上官佳 吴海智 梁 军 王淑霞

(1. 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7;2. 广电计量检测〔湖南〕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或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类化学物质,其能长久存在于环境中并能通过生物食物链(网)在生物体内累积、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是近年出现的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能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的一类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该类物质结构复杂,无法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分离、提取、检验。它们具备高毒、持久、半挥发、生物积累、远距离迁移等特性[1],长期体内积累轻则会引发一系列疾病,严重者还会威胁到生物体的生命。而对位于生物链顶端、体弱的婴幼儿来说,这些毒性作用比之最初放大了7万倍以上,因此开展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的研究是乳粉安全研究的迫切需求。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的检测技术及污染现状,研究拟对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的来源、分析方法及污染水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 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来源

根据《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全球已有30种化学物质被列入受控名单,这些化学物质其中就包括有PCBs、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PCDDs)、短链氯化石蜡(SCCPs)、PFASs等[2]。POPs广泛分布,污染程度严重影响人类生活,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婴幼儿乳粉从原辅料到生产加工后经过包装供人类直接使用或摆放在货架上售卖的过程中均可能带来POPs污染。研究从原辅料、生产加工过程以及包装材料3个方面探讨婴幼儿乳粉中POPs的来源。

1.1 婴幼儿乳粉原辅料

1.1.1 婴幼儿乳粉原料 婴幼儿配方乳粉是指以牛、羊乳及其加工产品为主要原料,再加以一定量的矿物质、维生素等,经加工制成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牛、羊乳作为主要的乳粉原料。POPs容易以气体、接触迁移、溶出等方式释放到外界环境中,并通过长距离迁移造成空气、水环境、积累物、土质及生物环境的广泛残留[3]。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主要来源于奶牛体内的蓄积。主要来源:① POPs容易挥发的性质使其能够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到环境大气中。而当环境大气中存在有大量悬浮颗粒物时,POPs气体就容易被吸附在悬浮颗粒物质中,进而伴随气流运动不断下沉[4],奶牛通过呼吸直接吸入体内。② 水体中POPs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奶牛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在体内富集POPs。③ POPs具有亲脂性的特点,易被有机质的土壤吸附,长时间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翟亚男[5]研究发现在某钢铁集团附近土壤中富积有大量PCBs。土壤中的POPs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而植物常作为饲料主要来源,奶牛食用含POPs的饲料可能导致POPs在体内蓄积[6]。

1.1.2 婴幼儿乳粉辅料 为了满足婴儿的营养需要,婴幼儿配方乳粉在原料乳粉的基础上加以调制,加入了植物油、乳糖、维生素、微量元素、某些氨基酸或其他营养成分,使之营养丰富且更接近母乳,而辅料的添加可能引入POPs风险。例如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广泛使用的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精炼植物油可能存在氯丙醇、氯丙醇酯、矿物油等新兴POPs[7-10],随着配料的添加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

1.2 生产加工过程

婴幼儿乳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引入新兴POPs,如生产加工设备、杀虫剂、消毒剂、防污产品、工作服、皮革及大气环境中存在的POPs等;另外,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因加热、化学反应等作用产生POPs。如婴幼儿乳粉加工过程中使用食品级矿物油和生产设备中的润滑油、抛光剂等引入矿物油污染,原辅料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使用配料油处理过的黄麻袋等[11]。Guo等[12]在食品接触材料纸制品中检出全氟己酸(PFHxA)、全氟庚酸(PFHpA)和全氟辛酸(PFOA),在生产过程中该类食品接触材料与食品接触从而迁移PFASs等污染食品。Still等[13]在经加工、包装后的乳制品中检出全氟羧酸(PFCA)和氟调聚乙醇(FTOH),乳制品的生产加工需要原料乳的分离、加工、浓缩等,此过程中PFASs容易迁移残留。

1.3 包装材料

近年的研究[14-16]发现,食品包装材料中POPs迁移与挥发也会给食品造成POPs污染,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壬基酚、矿物油等。如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包材矿物油污染来源主要为油墨印刷的纸盒及马口铁包装材料。德国Foodwatch报告[17]中,重点提及婴幼儿配方奶粉包装铁罐可能的污染来源,由于金属铁罐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含有矿物油的轧制油,而这种轧制油可能会由于清理不干净而转移到奶粉中。

综上所述,从婴幼儿乳粉原辅料到生产加工过程以及包装材料,都可能是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的来源。但从目前的溯源和标准研究来看,有关从婴幼儿乳粉中POPs溯源分析、指标限量以及检测方法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对婴幼儿乳粉的风险研究应着重开展该方面的研究。

2 婴幼儿乳粉中POPs的检测技术及污染水平

目前,已在婴幼儿乳粉发现新兴POPs的包括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氯酸盐、高氯酸盐、PCBs、丙烯酰胺、矿物油、PFASs等。婴幼儿乳粉基质复杂,POPs很容易隐藏于各种成分中。同时,乳粉中的营养成分会对检测仪器的信号造成干扰,降低检测准确性。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不良现象,应根据POPs的种类选择合适分析方法,降低样品基质干扰。

2.1 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

氯丙醇酯是氯丙醇类化合物与脂肪酸的酯化产物,其在生物体内经脂肪酶水解会生成氯丙醇。按氯丙醇种类的不同分类,氯丙醇酯可分为3-氯丙醇酯(3-MCPD酯)、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1,3-二氯-2-丙醇酯(1,3-DCP酯)和2,3-二氯-2-丙醇酯(2,3-DCP酯)4类,相关文献报道均显示食品中检出率较高为3-MCPD酯。缩水甘油酯(GEs)是脂肪酸与缩水甘油经过一系列酯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在油脂精炼过程中,GEs通常与3-MCPD酯并存,3-MCPD酯含量与GEs含量呈正相关。

近年来,关于婴幼儿乳粉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分析方法的研究也多见报道。Wohrlin等[18]在提炼植物油脂的过程中发现了氯丙醇和缩水甘油酯,而这些油脂成分是婴儿配方奶粉的成分。该研究根据已建立的脂肪和油脂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检测技术对提取的脂肪进行分析,利用建立的方法对70个婴儿配方奶粉进行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分析,所有样本均检出氯丙醇和缩水甘油酯,且3-MCPD检出含量是2-MCPD的1倍,这与文献[19]报道的食品中3-MCPD检出率高是一致的,氯丙醇和缩水甘油酯的整体浓度水平相对文献中早期研究都较低,说明近年对其风险控制有一定成效。刘园等[20]建立了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氯丙醇酯,该方法中4类氯丙醇酯在质量浓度0.05~1.0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015 mg/kg。4类氯丙醇酯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85.9%~102.1%,相对标准偏差(RSD)(n=6)也在2.4%~5.6%。采用该方法对30份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3-MCPD酯检出率为23%,其他3种氯丙醇酯未检出,通过查阅检出样品配料表,发现这些乳粉的植物油原料中几乎都含有棕榈油,因此3-MCPD酯检出的最大原因可能来源于棕榈油。张妮等[21]采用GC-MS技术建立了能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4类氯丙醇酯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LOD)为0.005 mg/kg,LOQ为0.015 mg/kg。利用该方法对50份奶粉样品进行检测,其3-MCPD酯检出率为100.0%,含量为0.037~0.208 mg/kg,2-MCPD酯检出率为42.0%,其他均未检出。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脂肪含量约20%,辅料精炼植物油一般为氯丙醇酯污染的主要来源,且该研究表明配方奶粉氯丙醇酯的含量与其脂肪含量存在正相关性,因此0~6月龄(1段)奶粉中的氯丙醇酯含量相对较高。胡守江等[22]采用同位素内标和GC-MS法联用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GEs的含量,采用间接测定法通过酯交换反应将GEs水解为3-MCPD和2-MCPD,再以差量法计算乳粉样品中缩水甘油的含量,并以缩水甘油的形式表征GEs的含量。GEs的线性范围为13.4~402 μg/L,LOD为0.015 mg/kg,测得回收率为95.2%~103%,RSD(n=6)小于4.0%,缩水甘油酯的检出率为75.0%。乳粉中缩水甘油酯污染主要来源于植物油配料,棕榈油是缩水甘油酯污染程度较高的品种之一,研究表明食用植物油中GEs的产生与油脂精炼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油脂精炼过程中的脱臭工艺是产生GEs的主要原因之一。Beeekman等[23]分析了2019年从德国超市购买的45种婴儿配方奶粉中氯丙醇和GEs的含量,研究显示氯丙醇和GEs检出率为100%,研究还将2019年的数据集与2015年德国配方奶粉检出数据进行比较显示,3-MCPD(从0.094 μg/g降至0.054 μg/g)和GEs(从0.010 μg/g降至0.006 μg/g)平均浓度已经下降,表明这4年企业已经实施了相关控制与缓解措施,以降低婴儿配方奶粉中的污染物浓度,但是污染持续存在。以上研究表明,婴幼儿乳粉中普遍存在氯丙醇酯和GEs污染,污染水平见表1,中国暂未制定婴幼儿乳粉中氯丙醇酯和GEs的限量值,但是参照欧盟(EU) 2020/1322条例氯丙醇酯≤125 μg/kg和(EU) 2020/1322条例中GEs≤50 μg/kg的限量,检测结果有部分超出该限量,因此氯丙醇酯和GEs污染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加快氯丙醇酯和GEs方法和限量值研究是现阶段工作重点。

表1 婴幼儿乳粉中新型POPs分析方法与污染水平

综上所述,婴幼儿乳粉中氯丙醇酯和GEs污染来源均与乳粉配料植物油相关,解决氯丙醇酯及GEs问题的关键在于植物油配料污染控制。婴幼儿乳粉中氯丙醇多组分测定通常采用间接测定法GC-MS分析方法,通过酯交换反应将氯丙醇酯及GEs水解为氯丙醇,期间依次采用试剂水解、萃取溶剂、衍生等技术,并通过同位素内标法定量,最终以氯丙醇含量表征氯丙醇酯和GEs总量。该技术具有定性能力,再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提高了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够对其多种化合物进行检测,现有文献多采用此技术,国家标准[35]亦采用该方法。

2.2 氯酸盐和高氯酸盐

婴幼儿乳粉中氯酸盐、高氯酸盐检测的文献较常见。周晓晴等[24]建立了一种测定奶粉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ESI)。该方法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分别在2.0~40.0,1.0~20.0 μg/L的范围内线性好,方法的LOQ分别为15.0,7.5 μg/kg。采用该方法对10份奶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氯酸盐检出率50%,高氯酸盐检出率60%。婴幼儿乳粉生产过程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可能作为中间生产的污染物残留在奶粉中,如设备清洗消毒剂清洗不彻底等。Hakme等[36]根据欧盟2013年的要求,对丹麦市场农产品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含量进行的调查,样本中包含有10个婴儿食品和7个婴儿配方奶粉。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高氯酸盐和氯酸盐残留量相对较低,均低于欧盟2020年实施的最高残留限量。产品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含量普遍较低和频率较低的原因很可能与丹麦的供水有关,该地水源均为100%未氯化的地下水,因此婴幼儿乳粉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污染与水体消毒有较大关联。詹胜群等[37]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ESI)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进行测定,该方法的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分别在2~500,1~250 μg/kg时R2大于0.999,LOD为4.5 μg/kg,LOQ分别为15.0,7.5 μg/kg。张立佳等[25]建立UPLC-MS/MS法(ESI)能同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残留进行测定,高氯酸盐和氯酸盐分别在0.5~50.0,1.0~100.0 μ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高氯酸盐和氯酸盐LOQ分别为7.5,15.0 μg/kg,高氯酸盐和氯酸盐的加标回收率为82.5%~98.5%,RSD为2.0%~8.7%,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好、准确性高、灵敏度高等特点。采用该方法对10批次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检测,氯酸盐检出率40%,高氯酸盐检出率70%。刘卿等[26]按照BJS 201706方法收集各地区215份婴幼儿配方乳粉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高氯酸盐检出率为86.0%;氯酸盐检出率为98.6%。

综上,婴幼儿乳粉中广泛存在氯酸盐与高氯酸污染,具体污染水平见表1,参照欧盟(EU) 2020/685号条例婴儿配方奶粉中高氯酸盐≤0.01 mg/kg的限量值,中国有部分样品超出限量值,具有较高风险,氯酸盐检出比例和含量也较高,且研究中表明不同品牌和段位之间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原因在于各个生产厂家的原辅料、生产工艺等原因导致高氯酸盐和氯酸盐污染持续,因此加快其标准方法与限量值研究有其必要性,保障乳粉食用安全。

婴幼儿乳粉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检测多采用LC-MS/MS、HPLC-MS/MS和UPLC-MS/MS法进行检测分析,婴幼儿配方奶粉基质较复杂,样品中存在高浓度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等干扰离子,分析时影响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含量测定,UPLC-MS/MS法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常规定量分析,主要应用于筛查和定性分析;国外有部分关于LC-MS/MS法测定的文献,但国内方面只采用该技术对水体进行检测,考虑奶粉成分复杂,一般很少采用该技术。HPLC-MS/MS法能同时对氯酸盐和高氯酸盐进行测定,具有较强的抗基质干扰能力,其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定性准确,具有明显优越性,现阶段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了婴幼儿乳粉中氯酸盐、高氯酸盐的日常检测分析中。

2.3 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合成化合物,PCBs包含209种化合物,被分为二噁英类多氯联苯(DL-PCBs)和非二噁英类多氯联苯(NDLPCBs)。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食品中(如水产品、茶叶、小麦粉等)多氯联苯有研究,但研究婴幼儿乳粉中多氯联苯检测方法的很少。喻徳忠等[27]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高分辨磁质谱(HRGC-HRMS)技术测定湖北省部分地区牛奶样品中6种指示性PCBs的含量,该研究在湖北省部分地区共采集了30份本地产牛奶样品,牛奶样品中指示性PCBs总含量为107.2~4 311.2 pg/g 脂肪,PCB-28检出量最高,其次是PCB-153和PCB-138。研究显示PCBs总量低于欧盟生乳以及乳制品≤40 ng/g 脂肪的要求,且该地区居民牛奶中指示性PCBs的膳食摄入量水平也均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可能在于中国PCBs发展年限较短,但不能排除随着时间推移其将会进一步持续污染乳粉,因此应加快PCBs研究防范于未然。

目前国内外有关婴幼儿乳粉中PCBs检测方法的研究几乎没有,其他食品主要采用GC-MS法进行检测。GC-MS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前处理简单且快速,试剂消耗少,对检测条件要求较低,而且仪器设备相对HRGC-HRMS(一般作为定性和筛查技术)较便宜,是测定PCBs较常用的方法,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亦采用该技术进行检测分析[38]。

2.4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为人造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并不存在。食品中常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中的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或选择反应监测(SRM)进行检测[39]。目前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国标检测方法针对热加工(油炸)食品较多,作为婴幼儿乳粉丙烯酰胺的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对其检测技术研究有其必要性。于晓瑾等[28]采用HPLC-MS/MS技术测定婴幼儿乳粉中丙烯酰胺。该方法的LOD为5 μg/kg,LOQ为10 μg/kg,线性范围为10.0~200.0 μg/L,加标回收率为86.7%~106.8%,RSD为3.07%~9.61%(n=6)。采用该方法对50份婴幼儿乳粉进行检测分析,丙烯酰胺检出率为18%,检出浓度范围为5.60~11.7 μg/kg。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人均每日丙烯酰胺摄入量为0.3~0.8 μg/kg体重,根据以上研究检测结果,以乳粉作为婴幼儿主要食物,丙烯酰胺对其具有一定风险。陈克云等[29]建立GC-MS/MS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丙烯酰胺,该方法中丙烯酰胺在5~500 n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在10,20,40 μg/kg加标回收率为89.4%~107.2%,RSD为3.3%~7.1% (n=6),LOD为0.25 μg/kg,LOQ为0.75 μg/kg,采用该方法对28份婴幼儿配方乳粉检测,样品丙烯酰胺检出率7.14%。王梦颖等[30]建立HPLC-MS/MS法对婴儿配方乳粉中丙烯酰胺残留量进行测定,并以电喷雾串联质谱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丙烯酰胺标准品质量浓度为1~200 ng/mL 时线性好,在10~100 ng/mL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0%~110%,RSD为0.30%~6.20%,LOD为4.0 μg/kg。采用该方法对28份婴儿配方乳粉样品进行测定,丙烯酰胺检出率为3.6%。Ghiasi等[31]建立了基于CCD的微波萃取气相色谱质谱(ME-GC-MS)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该方法LOD为0.6 ng/g,LOQ为1.98 ng/g,RSD为2.9%,研究中显示所有婴儿配方奶粉均受丙烯酰胺严重污染,3个年龄段(0~6,6~12,12~24个月)丙烯酰胺浓度范围分别为48~3 191,918~5 835,1 290~4 400 ng/g。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化合物,常存在于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婴儿配方奶粉容易形成丙烯酰胺,研究显示其对2岁以下儿童易造成高风险。

中国丙烯酰胺检出数据均低于欧盟建议的丙烯酰胺在婴儿食品中的基准水平值和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公布的限量值,从一定程度上表明现阶段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丙烯酰胺污染程度处于相对安全数据范围之内,但持续污染状况要求相关部门应继续对丙烯酰胺进行风险监测与评估。国外方面的丙烯酰胺检出含量部分超出了限量值,加强监控与管理是关键,而且二段和三段的污染水平高,显示奶粉配方成分对丙烯酰胺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婴幼儿乳粉存在丙烯酰胺污染,常用测定方法主要有GC-MS/MS法、LC-MS/MS法和HPLC-MS/MS法。由于GC-MS/MS法前期需要长时间衍生处理,导致前处理耗时较长,溶剂消耗量大,而LC-MS/MS法灵敏度较低,检测结果有时出现假阳性现象,因此采用HPLC-MS/MS法对婴幼儿乳粉中丙烯酰胺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同位素内标定量,其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国家标准方法的检测要求,适合于大量样品的快速筛查和日常检测工作。

2.5 矿物油

矿物油是一类来源于石油和合成油C10~C50烷烃和芳烃物质的总称,分为由直链、支链及环状烷烃组成的饱和烃矿物油(MOSH)和由聚芳烃化合物组成的芳香烃矿物油(MOAH),以及含有部分无烷基取代的多环芳烃以及少量含硫、含氮化合物。目前,关于食品中的矿物油含量还没有统一的限值规定,且食品中的矿物油的标准方法也暂未出台[11]。

孙姗姗等[9]基于GC-MS基础上建立新检测方法,对乳粉和巧克力中25种矿物油残留物进行鉴定、检测与分析。采用该方法检测25种指标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矿物油指标成分的LOD为0.025~1.5 mg/kg,加标回收率为25%~56%,RSD为2.2%~9.4%;对国内外40份乳粉和25份巧克力产品中的矿物油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乳粉的矿物油检出率为12.5%,而巧克力的检出率达到100%。该方法为一种简单快速的测定乳粉中矿物油指标成分的方法,可用于矿物油成分半定量的分析研究,从研究中显示乳粉中矿物油污染情况较轻,但是污染存在,而巧克力由于其包装材料和生产过程样品状态问题,导致污染情况很是严重。包装材料矿物油的迁移导致食品污染,另食品机械中使用润滑剂(食用级矿物油作)也会挥发到乳粉中。刘玲玲等[32]建立婴儿配方奶粉中饱和烃类矿物油(MOSH)的离线固相萃取(SPE)结合大体积进样—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LVI-GC-FID)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显示MOSH在2~500 mg/kg的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的LOQ为0.05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62%~102.86%,RSD为0.85%~2.57%,该方法适合婴儿配方乳粉中MOSH的定量检测分析。采用该方法对10份婴儿配方奶粉中的MOSH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检出量为0.24~1.30 mg/kg,其中MOSH(C16~C35)含量为0.12~0.85 mg/kg。综合所述,鉴于矿物油对人体的危害性,对婴幼儿乳粉中矿物油的监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采取相应的风险监控措施,保障婴幼儿乳粉的安全性。

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主要是对食用植物油、饼干、谷物、面包、蛋糕和巧克力等预包装食品中MOSH残留量进行检测分析,而婴儿配方乳粉中的矿物油检测分析报道相对较少。由于矿物油具有复杂成分,检测中干扰成分较多,因此,不同食品样品中矿物油和不同矿物的分析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目前GC-MS/MS法是较常用的婴幼儿乳粉矿物油检测技术,其方法检出限和回收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操作简便、试验操作要求相对简单,能对婴幼儿乳粉中矿物油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与分析,可暂作为现阶段乳粉中MOSH含量的日常快速检测。

2.6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指烷烃分子链上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全部或部分被氟原子取代而形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质。按照碳链末端取代基的不同,PFASs可分为全氟羧酸(PFCAs)、全氟磺酸(PFSAs)、全氟烷酸(PFAAs)、全氟磷酸(PFPAs)、全氟丁磺酸(PFBS)、全氟辛基磺酰氟(POSF)、全氟丁烷羧酸(PFBA)、多氟烷基和全氟烷基类(PFAS)等。

杨琳等[40]采用UPLC-MS/MS法和同位素稀释技术联用对中国12个省份母乳中全氟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质进行检测分析,该方法中11种目标化合物呈良好的线性范围,LOD为0.5~10 pg/nL,LOQ为1~20 pg/mL。在已知加标范围内回收率和RSD也符合相应要求,该研究检测出3种全氟化合物前体物质,检出率达88%,分别为1H,1H,2H,2H-全氟辛基磺酸(6∶2 FTS)、2H全氟-2-辛烯酸(FHUEA)和1H,1H,2H,2H全氟辛基-2-磷酸盐(6∶2diPAP),含量范围分别为ND~47.46,ND~70.68,ND~35.08 pg/mL。研究显示全氟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质在母乳样本(生物样本)中检出,母乳中污染物暴露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以牛、羊乳为原料,必定也会有来自环境和生物样本的全氟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质污染。杨琳等[33]应用UPLC-MS/MS法和同位素稀释技术对乳制品中8类全氟化合物和11类全氟化合物前体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其膳食暴露进行评估分析。研究中8种全氟化合物LOD为1.60~5.00 pg/mL,LOQ为5.50~13.50 pg/mL,11种目标化合物LOD为0.50~10.00 pg/mL,LOQ为1.00~20.00 pg/mL。结果显示在18份乳制品样品中,PFOA、PFUdA和PFOS检出率分别为28%,43%,50%,样品中还检测出3种全氟化合物前体物质,分别为1H,1H,2H,2H-全氟己基磺酸(4∶2 FTS)、6∶2 FTS和6∶2 diPAP,检出率分别为6%,67%,17%。该研究表明中国市售牛奶普遍存在全氟化合物的污染问题,对比国外检测结果,乳制品中PFASs污染水平暂处在较低范围内,其原因可能在于现阶段中国PFASs的生产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工业发展后,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造成的环境排放将不但增加,污染形势不断严峻。王浩等[34]建立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方法。PFOA和PFOS的LOQ分别为10.0,5.0 μg/kg,方法回收率为86.1%~106.8%,RSD为2.87%~9.53%。采用该方法对50份婴幼儿乳粉进行检测分析,PFOA检出率12.0%(检出量为0.51~1.34 μg/kg),PFOS检出率为8.0%(检出量为1.06~7.79 μg/kg)。婴幼儿营养乳粉中广泛存在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残留,虽然目前国家还未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但相关监管部门已将其作为乳粉质量安全风险因子进行监控,下一步计划制定标准检测方法和限量值。Macheka等[4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23份零售奶粉和7份婴幼儿配方奶粉中15种PFAS的含量。15种PFAS在乳制品和婴儿配方奶粉中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8~15.51,0.42~5.74 ng/mL。全氟丁酸(PFBA)、全氟戊酸(PFPeA)、全氟癸酸(PFDA)、全氟正十三烷酸(PFTrDA)和全氟十二烷酸(PFDoA)是最普遍的PFAS,检测率>96%。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乳制品中PFDoA的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2.02,2.76 ng/mL。残留PFOA和PFOS的浓度与全球数据相似,但长链C9~C14的PFAS浓度升高。该研究还显示全脂乳中PFAS含量较高,但各类乳中PFA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6),通过婴儿配方奶粉和乳制品摄入的PFAS的EDI暂低于每日可耐受限度,但长期接触和多种接触途径的累积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关于婴配乳粉中PFASs的报道甚少,食品行业常采用LC-MS/MS法(SN/T 4588—2016)进行检测分析,但婴幼儿乳粉基质成分复杂,该方法具有检出灵敏度低、重现性局限等缺陷;UPLC-MS/MS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但其设备昂贵,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也很高;因此采用HPLC-MS/MS测定婴幼儿乳粉中PFASs,同时采用同位素内标技术,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能够精确地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重现性好,适用于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日常PFASs快速检测。

3 展望

婴幼儿乳粉中存在氯丙醇酯和GEs、氯酸盐、高氯酸盐、PCBs、丙烯酰胺、矿物油、PFASs等新兴POPs的污染,原辅料、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材料迁移是婴幼儿乳粉中新兴POPs的主要污染来源,现有关于婴幼儿乳粉中POPs的研究相对较少,并未形成规范的检测技术,且中国尚缺少对婴幼儿乳粉中这些新型POPs检测的标准方法与限量要求。同时,婴幼儿乳粉的生产与加工过程是一个不断工业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检测行业的仪器灵敏度越来越高,发现以前未检出的污染成分也是平常之事。未来关于婴幼儿乳粉中POPs的研究还将继续开展。

猜你喜欢
氯酸盐丙醇矿物油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分子催化(2022年1期)2022-11-02 07:10:30
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研究现状
离子色谱法测定PM2.5中草甘膦、硫氰酸盐和高氯酸盐
奶粉含矿物油不必过于担心
发明与创新(2020年5期)2020-05-06 11:19:30
奶粉含矿物油不必过于担心
儿童奶粉存在矿物油不能食用?
科学导报(2019年73期)2019-12-20 08:46:53
德国DREWSEN SPEZIALPAPIERE开发出新型天然矿物油防护包装纸
造纸化学品(2018年5期)2018-01-31 03:26:27
棕榈油还能吃吗
食品与生活(2017年5期)2017-05-27 20:28:38
提高氯酸盐分解槽分解量的方法探讨
中国氯碱(2017年4期)2017-05-04 06:41:25
新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Heck反应合成烯丙醇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合成化学(2015年10期)2016-01-17 08: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