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博士)段晓红(副教授/博士)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44)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坚持的育人理念。“三全育人”意味着所有教师均应承担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需成为育人的渠道,课程思政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可见,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路径,这就要求不同的学科专业应基于自身特色和育人目标充分挖掘其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毛静等,2020;李元霞,2022;张凤翠等,2022),在增加课程知识性和专业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宋淑琴和刘凌冰,2021)。那么,如何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是我国各大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以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为背景,通过一系列严谨、科学的方法,探讨如何高效地运用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组织好各种与资金相关的财务活动,处理好各类财务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财理念和理财技能。然而,一方面,财务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如果一味地照搬西方财务理论,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IPO注册制全面推进、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各企事业单位的推广和普及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变化给财务管理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结合新形势、新变化讲授财务管理知识,力求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操守,还关注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财经问题,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基于此,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全面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已刻不容缓。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要途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相关知识、财务分析和决策能力,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体现“教书”和“育人”的协同并进,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是因为《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适当的金融工具对资金进行筹集、使用和分配,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价现实企业的财务行为,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发展理念,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贡献力量的美好理想。
(二)课程思政是促进全课程育人格局构建的有力抓手。财务管理活动与资金的使用密切相关,即探究资金如何“取之有道,用之有效”,经济管理人员要在繁杂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规范自身行为,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他们除了需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还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和消费观,坚持原则,守住底线。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国家的经济、金融、社会、民生等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当前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辅以案例分析、扩展阅读、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更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全课程育人格局构建的有力支撑点。
(三)课程思政是培育德才兼备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托。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通过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会显著地推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全面推进《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融合,促进专业课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正是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是培育新时代、新经济和新业态下德才兼备、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托。
“三全育人”为《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该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指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顶层设计制度需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代表着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只有创新和变革,才能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趋势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表明为有效保证《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高校需从战略高度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即从顶层设计进行全面、系统、具体的指导。然而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期,高校尚未基于自身的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将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机结合,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定。
(二)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待深入融合。课程思政要求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实现完美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从《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开展的实践来看,教师能够较为准确地挖掘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如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与学生个人目标的设定相结合,在讲授债务性筹资时可以联系国家的降杠杆政策等。但是,思政元素仅是简单地植入课堂中,并未真正实现与专业知识的水乳交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未参加过系统的课程思政培训,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沟通,未能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
(三)评价机制仍需健全。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论是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还是评价指标,虽然有所调整,但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区别不大,高校只能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教授中的建议,并不能了解育人效果如何,更无法对师生参与《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动态追踪,进行及时地监督和反馈,进而导致教师不清楚哪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等。为此,应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以评促教,全程监督和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三全育人”要求全体教师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本质和精髓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育人观念,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据统计,在各高校课程中,专业课占比约为80%,这说明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是确保立德树人成效显现的关键所在。就《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而言,一方面,高校、院系要有针对性、多渠道、多层次地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政教学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构建课程思政的概念框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方向和标准融入财务管理课堂。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将所学、所思、所想落实到《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此外,教师需不断学习,多维度地提升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二)完善教学顶层设计,真正落实全方位育人。健全的制度统筹和完善的教学顶层设计,是《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顺利推进、确保“立德树人”目标落实、全面提升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进课堂,如明确规定教学大纲中应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引导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中深挖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自然地融合,比如,财务管理中的复利思维可以与个人学习、个人成长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日积月累的重要性。高校、学院应统筹安排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整合德育资源,提升教学针对性的同时形成德育合力,实现协同育人。高校、学院应搭建平台推动《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充分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出存在交集的思政元素,针对共同的思政元素,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应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衔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讲解,加深学生对某一具体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掌握。
(三)重塑《财务管理》课程目标,重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是教学工作的起点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三全育人”视域下《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应从重塑课程目标着手,相较于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目标还应融入价值引领,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情感价值三者的有机统一,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财务管理教研组首先应根据课程体系对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深入剖析、讨论、归纳各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再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将其自然地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准对接学情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的诉求出发,即教学可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生活中的所疑、所惑,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与此同时,教学方式也应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可将短视频、案例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但是案例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的同时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信用卡消费、就业考研、贷款买房买车等,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进而达到育人效果。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评促教。《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还需要构建一套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具体来看,评价主体(谁来评价)、评价内容(评价什么)以及评价方式(如何评价)是三个需要着重完善的指标。在评价主体方面,除《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主体外,还应将辅导员、行政人员等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和分析,更能体现全员协作,反映出《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发挥课程的协同作用。从评价内容来看,除了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进行考核外,还应增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数据的及时收集和双向反馈,全面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育人实效及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进而不断动态地调整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以结果为导向,课程思政更注重平时,重视过程,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应同时采用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种方式。但是,结果性评价不应只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掌握情况,如教师可选取当前的财经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为此,还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日常行为等进行动态追踪,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螺旋上升中持续推进《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高效建设和发展。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教学方式。“三全育人”理念为各专业课程如何建设和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即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体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协同并进,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从“三全育人”视角探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高校需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构建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全程监督和反馈;教师需根据《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特色、财务实务、前沿研究,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所关注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等,深入、充分地挖掘各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承载的育人功能,再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多样化的教学素材、灵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呈现,在丰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