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和小说中的“芳华”

2023-03-21 19:04萍踪
壹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萍刘峰严歌苓

◆萍踪

昨晚终于零零散散,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读后久久沉浸在一股欲说还休的沧桑里。这跟看完电影《芳华》是两种不同的观感,电影主线与小说基本一致,情节作了一些微小的调整,但最多呈现出小说一半的内容,人物结局也不一样。因为先看电影再读小说,所以小说和电影两个《芳华》,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比较。小说《芳华》具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作者严歌苓以自己年少时的亲身经历,塑造了一组文艺兵群像,将其放置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芳华》讲述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成都军区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少年男女,比如质朴善良的“好人”刘峰、被歧视欺负的何小曼,以及林丁丁、郝淑雯、萧穗子等人情感交集与他们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小说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他们命运的流转变迁,让人对这段历史、这群人的境遇变迁产生了复杂的感怀。

严歌苓以女兵萧穗子的视角记述、回忆、想象、自责,温情而细腻地对书中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语言精准深刻,说话直白简短,反而举重若轻。生命的磨砺被她写得深切又纯净,使得小说自带有一种扩张力,文字始终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的敏感和交融。电影里的“何小萍”,小说里原本叫做“何小曼”。我觉得“小萍”这个名字更贴合那个畏畏缩缩,一辈子活在原生和寄生家庭阴影里的她。电影最让我震撼的一幕是经受战争创伤患精神疾病的小萍,当她木然端坐在观众席第一排观看战斗英雄慰问演出的时候,昔日小伙伴们在台上载歌载舞。然而,当小萍浑浑噩噩走出剧场,在空无一人的广袤夜空下浑然忘我起舞,表情专注投入一改病态,每一个高难度舞蹈动作却一气呵成。此刻,她突然成为天地间唯一的主角。那一刻寰宇静默,漫天星汉黯然失色,大历史中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和生命歌哭,如一记惊雷直逼人心,令坐在大屏幕前的我泪盈于睫。悲怆,感动,共情,这些词都太肤浅片面,不足以准确表述,我好像钻进小萍的躯壳,潜入她内心深处最柔软温热的角落,理解了她的刹那表现和状态,也同时理解了自己。这一幕在小说中没有写到,但它无疑是电影改编最成功的部分之一。这是电影的优势,但也注定这个载体在短短130 分钟内是无法事无巨细,详尽交代关于主人公冗长一生的重要转折,于是只能靠编剧、剪辑、隐喻,用场景、表情、动作、扮相等外在表现因素,昭示一言难尽的繁复过程。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因人而异造成不同的观感体验。小说自由表达的空间就广阔,不太受篇幅的限制,它有可能厘清来龙去脉,即便偶有遗漏也以插叙、回忆,或第三人视角加以充实完善,使之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所以,尽管就《芳华》这部电影而言,除了连贯性缺失、篇幅结构有些紧张、部分布局不是太合理,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对人物结局的处理。小说结局是刘峰患癌病逝,至死未与小萍结合,电影则没有更多提及刘峰等人中年后不得志的际遇,只以萧穗子的旁白告慰观众,不想让大家见到老去的他们,而刘峰和小萍岁月静好。电影对结局的更改,有刻意美化虚无、照顾观众情绪之嫌,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

但是电影《芳华》没有采用普通商业电影惯用的题材、手法去一味取悦观众,而是通过讲述特殊年代一群平凡的人们不凡的青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对那段历史的反思,我以为冯导已经做到了引发人们思考的目的。

严歌苓是一名远在美国的华裔外交官夫人,这些年来《天浴》《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电影名为《归来》)《扶桑》《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梅兰芳》《妈阁是座城》《铁梨花》《幸福来敲门》等耳熟能详的小说精品和影视剧都出自她之手,是作品被改编最多的作家,她与当代著名导演几乎都有合作,包括李安、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等。她能够用中英文双语创作小说,作品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等二十余种文字,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个人的批判意识。我的读书进度很慢,经常半小时过去还在不足百数的一段文字里往返,并不是要理解得多么深刻,只是单纯因为不够专注没完全明白而反反复复。兴之所至买回许多存书,包括整套作者的书籍还没来得及细细阅读。为了解严歌苓其人,我特意搜阅了一些她的专访。她的写作风格确实有很强的个人带入感,无时无刻不在性别叙事之内,她认为小说家应该把视觉等感官感觉放在文字里,让它更加有机,更加有活力,更鲜活一些,“你的眼睛要看得见所写的东西”。她的小说技艺炉火纯青,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追求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陆犯焉识》和《芳华》的文字氛围是不一样的,《陆犯焉识》偏凝重深邃,像十八岁的陆焉识每天上学,走过的二十年代上海弄堂街道,绿树荫翳的道路,有旧画报的色彩和油墨气息,也有劳改地大荒草漠的灰败萧杀气场。《芳华》的语境则更坦率直白,像老战友间的交谈,诚恳亲切。这样的差异,也许是因为作家和小曼、刘峰们如此亲近熟悉,与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感同身受,所以,她替他们说出了想说而未来得及说的话。而同有军旅经历的严歌苓和冯小刚,无疑具备为那个特定群体代言的资格。小说里的各式小人物,在时代洪潮下艰难挣扎、辗转,卑微、无为、弱小、无依,但是小说《芳华》全篇都在无形中强调个人尊严,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感。有人说,严歌苓的文字有一种非她不能表达的性感,带着别人效仿不来的魔力和妖气。小说《芳华》里有一段话很值得玩味,是关于“平凡即伟大”的质疑。严歌苓在小说创作中不遗余力赞美男主人公刘峰,代表自己以及同代人对当年的愚昧、浅薄深深忏悔。这种自责源于“我们是信奉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那样一个英雄,我们曾经给了他许多的褒奖和赞美,但却没有一个人把他当真正的活人去爱他。你做好人在女性眼里是没有用的,你把他推到荣誉的高端,一切都是空的。”严歌苓在书中写道。她将“平凡即伟大”的极致倾注到小说中的“好人”刘峰身上,他超乎常人的心灵手巧,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他以“模范标兵”的姿态在被别人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却因为一次“触摸事件”遭遇人生巨大转折。所以《芳华》里的独唱女演员林丁丁,不可能爱刘峰这样的平凡英雄,从而造成一场悲剧。

电影《芳华》还有一个成功之处,那就是片名。严歌苓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最先使用的名字是《你触摸了我》。她的朋友将小说推荐给冯小刚,冯导看完后决定改编成电影。他建议重起名字,严歌苓想了好几个名字,最后用了《芳华》。芳华,亦作“芳花”,释义有三:一者,香花;二是美好的年华;三为茂美。这里取其二更为贴切。龚自珍《洞仙歌》词曰:“奈西风信早,北地寒多,埋没了,弹指芳华如电。”主题曲是韩红演唱的老歌《绒花》,也是1979年风靡一时的电影《小花》主题曲,当时由李谷一演唱。这首歌很有时代感,被大众广泛传唱熟知,七零后的我幼年就常常听父母辈哼唱,而歌词里“芳华”一词恰好与片名呼应。电影尾声,伴随萧穗子真挚的画外音,深情而熟悉的旋律《绒花》响起,观众对电影产生的情感交融达到高潮。对于主人公刘峰遭遇的不公,小说叙述不甘而无奈,最终趋于麻木后的淡泊;电影则有一种无处宣泄的悲愤之感,让人如鲠在喉。这两种情感,是严歌苓和冯小刚,也是女性和男性表达上的差异吧。

严歌苓曾说过:“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百分之百的诚实作家,就是只忠于自己的审美价值、道德审美、心灵感受。任何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语言、造句,不能诚实表达出最准确意思的写作,都是我不想要的。”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思想是自由的,但必须给自己设定限制,否则生活和思考终将失去自由。写作是一个人的赶路,当一个作家背向世界,心无旁骛地面对稿纸或键盘,他将带领人们奔赴一场心灵交流的盛宴,引发异彩纷呈的思想碰撞。因为独立思考,我们的征途已然开启。合上书页,某军区文工团排练室里青春的汗息,甬道两旁郁郁葱葱的冬青树,吱吱嘎嘎作响的红楼,都成为记忆里的永恒。灵台上照片里,四十年前的刘峰年轻而谦卑,仿佛早就看透了人性的善与恶,纯真与复杂。在他二十岁的照片上,眼里的深明大义正源于此……小曼第一次见到刘峰,他骑着自行车从冬青甬道那头过来,一直骑到红楼下面。那是一九七三年的四月七号,成都有雾——她记得。

我也会记着,2022年忽晴忽雨的初秋八月,每一个桂香氤氲、予人温暖和慰籍的阅读时光。

猜你喜欢
小萍刘峰严歌苓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晏几道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讲究·小萍的婚事
小萍的婚事
刘峰:从“发明狂人”到“创业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