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3-03-21 19:07毕忠松李沄璋
山西建筑 2023年4期
关键词:徽州村落测绘

毕忠松,张 潇,李沄璋

(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0 引言

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运兴。作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建筑类专业承担着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关于地域文化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李梦黎[1]提出了地域古建保护传承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牛丽娜等[2]以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为研究对象,探析如何将地域性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陈墨等[3]通过将地域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符号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周华溢[4]结合建筑设计实践,以地域文脉为背景多角度、全方位解析教学过程与方法。从现有研究及实践来看,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专业教学主要聚焦于思政课程教学及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而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5]。

本文以黄山学院为例,以徽州文化为研究背景,探讨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 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开设背景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设立徽州府至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设立黄山市,在八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徽州文化逐步形成了新安理学、徽州建筑、徽州村落、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方言等深厚丰富的文化形式,为“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徽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祠堂、民居、牌坊等不可移动物质遗存,大量的文书、谱牒、族谱等大量可移动文物资源,以及戏曲、方言、徽派建筑营造技艺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黄山市已基本形成了“世界遗产(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黟县)-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文物保护单位-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遗产)”的较为完整的遗产构成与保护体系。

作为扎根徽州大地办好黄山大学的地方院校,黄山学院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凝练形成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以及“旅游、生态、徽文化”的办学特色,并成为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始于2004年成立的建筑学系,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和工程造价等四个建筑土木类专业。紧密依托徽州优秀建筑文化及建筑遗产资源,学院在建设“具有徽州特色、应用型、高水平”的建筑类学院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徽州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建设体系。

2 徽州文化融入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2.1 深化徽派建筑文化继承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

紧密依托徽州地域文化,建筑学、城乡规划等建筑类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逐步形成了“应用型、地方性”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及“立足徽州,国际视野”的徽州建筑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开设《徽派建筑设计1》至《徽派建筑设计6》等系列设计实践课程,同时开设了《古建筑测绘》《徽州古村落规划实习》等为核心的课外特色实践课程。《古建筑测绘》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一幢徽派古建筑的测绘,绘制出平面、立面、剖面图。古村落调研与保护规划,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徽州古村落的现状规划的调研,进行评析,并作出保护规划方案,附有相应图纸。

依托徽州地域优秀传统建筑遗产及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地域特色设计课程与课外实践课程相互融合,共同推动徽派建筑文化继承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2.2 完善徽派建筑文化应用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开设及实施的基础,在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等建筑类专业地方特色实践课程的大纲修订过程中,《古建筑测绘》和《徽州古村落规划实习》等课外特色实践课程逐步增加、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古建筑测绘》课程中增加文物建筑保护和历史建筑更新利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古建筑生存环境(村落、水系、农田等生境)的调研与分析;在《徽州古村落规划实习》课程中在原有传统村落空间构成、城乡社会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传统建筑测绘的具体内容,将建筑测绘与村落空间及社会治理相结合进行综合调研分析。

2.3 推动徽派建筑文化应用型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在徽派建筑文化应用型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步突破原有实习作业考核的固有模式,施行“实习现场调研+校内调研报告(图纸)+作品展”的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徽州文化融入应用型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

3.1 课程实习目标:“基础能力+拓展能力”综合提升

依托教学大纲和实践方案,开展以“应用型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的建筑类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应用型综合能力即包括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实践素质拓展能力。在《古建筑测绘》课外实习中,要求学生不但要有绘制古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并进行数据测量的基本能力,还要根据所学建筑设计及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能够对不同建筑分类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改造的专业实践拓展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使学生具备进行建筑生境调研分析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徽州古村落规划实习》课程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具备进行徽州地域传统村落空间构成的基本分析能力,同时要具备徽州传统建筑测绘的基本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使学生具备城乡社会综合调研分析能力。

3.2 课程实习内容:“主题实践+城乡社会综合调研”互相协调

以目标为导向,以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方案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是实践课程主题实践内容的开展,即依托徽州传统村落及其代表性传统建筑遗产开展以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调研分析、徽州传统村落乡村治理调研分析、徽州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构成及保护分析、徽州建筑遗产测绘调研、徽州文物建筑保护、徽州历史建筑可持续改造利用等方面的主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开展城乡社会综合调研。

在具体实践课程教学中,《古建筑测绘》实践内容由单纯的进行徽州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等图纸的绘制及测量,逐步向古建筑的分类保护及改造利用转换。在民居的测绘调研中,一方面是对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通过建筑测绘使学生深入了解徽州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的典型平面布局及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文物的视角思考民居建筑的保护方式,并在测绘图纸及调查报告中详细呈现;另一方面是对于保存现状一般或者较差的历史建筑如何在保存建筑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内部结构形制的更新设计赋予新的利用功能,即“建筑空间+功能置换”的视角对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并呈现具体改造设计方案。

通过“主题实践+城乡社会综合调研”调研内容的开展,在丰富调研内容的同时,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问题分析思考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3 课程实践方法:“传统方法+创新实践方法”互相统一

课程实践内容的丰富对学生实践时间的把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古建筑测绘》及《徽州古村落规划实习》等实践课程实践周期都是一周。为了提高实习效果,一方面要求学生合理分组,各小组合理分配时间及任务,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在不断更新实践方法。在“徽州古村落规划”课程实习中,结合“背山-面屏-环水”的较为宏观的徽州传统村落环境格局,单纯依靠实地调研收集完整村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要素及空间信息存在较大难度,依托已经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指导学生实地调研结合遥感信息进行徽州传统村落的综合分析,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整体分析了解徽州传统村落的环境要素及空间构成,同时借助遥感影像图获得较为准确的地理数据信息,提高了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分析基础。

3.4 课程实践指导:“大班指导+小组式指导”互相结合

在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现场指导尤为重要。坚持“大班式指导+小组式指导”相互结合、“小组式指导”为主的指导方式。根据学生分组与指导教师分组相结合,相当于课程设计中的小班式教学,在现场调研的过程中实施分组指导,加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在调研小结、总结阶段实施“大班式”指导,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

在近两年的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校际之间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模式,连续开展以徽州建筑测绘为主题的“黄山学院-四川大学联合古建筑测绘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两校教师联合指导,两校学生联合开展徽州传统建筑测绘实习。在为期一周的实习过程中,两校教师和学生充分沟通和交流,在提高实习效果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联合实习的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亦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5 实践效果检验:“现场汇报+作品展览”综合考核

在实践课程的成果考核上,由单纯的“调研报告”考核向“现场汇报+测绘图纸+调研报告+实习作品展”等综合考核转变。

一方面在丰富现场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现场中期汇报考核的环节,将实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基本调研阶段-中期汇报阶段-后期完善阶段,三个阶段均在实习现场完成,在中期汇报阶段会邀请其他院校的教师到现场进行点评指导,特别是开展校级联合实习后,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及中期考核指导均得到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是增加作品展览环节,特别是“黄山学院-四川大学联合古建筑测绘作品展”等学生实习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高质量完成课外实践成果,由以往的为了“交作业”向为了展示实习成果(就)而“做作业”转变,通过校际间、全校性的作品展览及宣传,学生的获得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实践成果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3.6 实践课程成效:“地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树立”相辅相成

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地域文化在年青一代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作为应用性、实践型专业,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可以与地域(建筑)文化实现无缝对接。在进行地域建筑及传统村落的调研实践中,可以带领学生从古代建筑设计及村落规划布局中汲取优秀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及村落规划教学与实践中,以此促进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看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于地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不再从游客的视角走村落、观建筑,而是从一个设计师的专业角度去解读建筑、品味建筑,感受建筑的空间,解读建筑的一根梁、一根柱、一个木雕装饰等等,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附有深厚的地域文化,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学生才能把地域文化学习好、保护好、传承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了保护地域文化、保护建筑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自觉意识,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

4 结语

为深入落实“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大学使命,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徽派建筑继承型人才,在徽州文化融入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紧紧依托课程实践,实地调查广布于徽州大地的建筑遗存及村落资源,坚守将论文写于徽州大地的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理念,结合大数据、遥感信息获取及处理、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系统开展徽州建筑遗产及文化的调查研究,实现徽州地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换,建立基础资源档案,并以此构建和持续完善徽州地域建筑特色课程内容,实践课程的调研成果不断促进我校建筑类专业特色实践课程建设。同时,在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结合“导师制”及“研究室制”等活动的开展[6],带动学生参与建筑遗产修缮保护、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徽派建筑设计、乡村规划,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世界遗产申报等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专业实践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战略,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营造中,如何更好的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如何更好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促进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徽州村落测绘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