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红色血脉

2023-03-21 21:58陈国伟路丙辉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伟业中华民族力量

陈国伟,路丙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红色血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无论是广义上,抑或是从狭义角度出发理解的红色血脉,团结奋斗都可谓其精神内核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党和人民所经历的三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2],报告更是首次将团结奋斗纳入大会主题之中,其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所居的至高地位,可见一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业已开启,在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团结奋斗的时局背景下,以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历程为切入点,就团结奋斗何以创造百年伟业,近代历史上的团结奋斗发挥了何种功效,如何以团结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等问题进行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团结奋斗何以创造百年伟业的三重解读

任何一种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乃至社会风气能够为一个民族广泛接受并付诸实践,一定有其因由。团结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光荣传统,“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3]成为中国人民高度认可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通过团结奋斗成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百年伟业,也并非偶然。解答团结奋斗何以创造百年伟业的命题,可以从如下三个向度着手。

(一)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的重要体现

深究团结奋斗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原因,首要的是要从学理方面去作考察。也就是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去拨开团结奋斗何以创造百年伟业的迷雾。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诚如马克思所言,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生成的总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必要条件。依照马克思的逻辑,实践是生成人的现实性特质,是使人成为根本之人的唯一出路,要想拥有社会关系,就必须躬身实践。团结奋斗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但需注意的是,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质言之,中国人民的实践是主动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伟大实践。团结奋斗之所以为中国人民普遍认可并付诸实践,归根究底,是因为团结奋斗能满足人们社会关系生成的需要,能使人们成为全民族和被时代需要的公民主体。进一步说,甚至成全了他们甚至于他们后代相对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目共睹的是,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始终坚信只要团结奋斗就能结出益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果实,这个果实往往比个体“独善其身”所结出的果实更加丰硕饱满。这也直接激励他们踊跃投身于家庭、学校、军队、企事业单位、地域等共同体的团结奋斗之中,汇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团结奋斗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各自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社会关系,使自己真正得以成为人,并成为了创造百年伟业的亿万个人共同体之一。

(二)团结奋斗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团结观和奋斗观

团结奋斗并非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特定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民族血脉,是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基因,具有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5]团结奋斗能在中华大地上得到承继并经久不息,有着充分的传统文化依据,此依据需要到古老的中国智慧中去寻找。

古语所言的“人心齐,泰山移”“礼之用,和为贵”“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共舟者兴”,等等;汉语中“发愤图强”“励精图治”“锲而不舍”等经典成语,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乐于团结、热衷奋斗的民族气质。古人以文字的形式使团结和奋斗的民族气质流芳百世,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理念是中国古代团结观和奋斗观的现代延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过往的百年团结奋斗。进言之,即便抛除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现实考虑,中国人民也依然会自发地团结奋斗,因为团结奋斗的基因时刻提醒着他们要自强不息。此其一。第二个传统文化依据则是中国古代和合观,其旨在强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与人、族群与族群的和合[6]。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了中国古代和合观的伟大智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大地,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和合观精髓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实现了人民同集体、社会、中国共产党以及国家之间的和合,成功开拓了一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政党以及国家关系,合理分配各共同体利益的团结奋斗之道。这里需要强调,实现团结奋斗并不能完全诉诸社会动员和口号宣传,还需要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分配等制度的强有力支撑。发展成果由人民创造,与人民共享,在推动民族复兴的同时,将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便是上述和合观的生动诠释。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长期保持团结、持续艰苦奋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团结奋斗能够更好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动性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就一刻也不能离开中国人民的力量。毋庸讳言,人民的力量并非凭空而来,人只有在充分发挥实践主动性的时候,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实践力量。同样,只有个人的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才能汇聚成整个人民共同体的无穷力量。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得到一个近乎规律性的认识:古往今来任何伟大工程的竣工、伟大战役的获胜、伟大事业的开创,所依靠的人民未有不万众一心且勇于奋斗的。

毛泽东同志曾有言:“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7]从实践角度出发,人的实践活动是基于某种需要的满足以及某种目标的达成而具体展开的。结合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观而论,人只有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惟有这种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实践,个人的实践进程向前推进,社会的实践进程才能迈向前进。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实践进程,不难发现,其所根据的正确思想中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团结奋斗的实践理念。此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主动性,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水平,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才得以快速推进。这昭示着:只有团结奋斗才能更好发挥中国人民的实践主动性,也只有团结奋斗才能形成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强大合力。不言而喻,实践主动性的发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原因,相较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人民,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实践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无疑会更高,这也是团结奋斗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进一步佐证。

二、团结奋斗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不同功效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8]百年党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团结奋斗史,阐明团结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历史思维,到党史里去寻找中国大地上的团结奋斗方法,去总结中国实践中的团结奋斗经验。洞察百年党史,就会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行事准则,分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生成了不尽相同的团结奋斗方法和经验,为顺利完成各个历史阶段的使命和任务奠定了基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团结奋斗救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到俄国革命实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去找寻历史给予苦难中国命运之问的答案,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其间,党自身的团结奋斗、军民团结奋斗以及统一战线的团结奋斗是成就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关键。换言之,倘若没有以上三种样态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的命运仍然得不到根本改变。三种团结奋斗之中,实现党内团结奋斗是实现军民团结奋斗和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重大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党内团结,凝聚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同党外人士开展一切有利于民族利益的广泛合作,共同实现党的既定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严格遵循的基本实践思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国经验和政党智慧。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全党今后的任务,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7]。尔后,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中又着重强调:“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7]纵观两次以团结为主基调的重要大会,可以发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两次大会既是对中国革命发展到今天这个良好局面的经验总结,亦是对将来继续推进革命的政治宣言,此总结与宣言便是团结和奋斗是取得过去伟大成就和开拓美好未来的金钥匙。在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 “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批评—团结”“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推进自我革命”为核心的团结奋斗方法和经验,为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方法支撑,坚定了党以自我团结奋斗引领军民团结奋斗和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革命方略,创造了全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利益的革命佳话,最终以团结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目标,真正结束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被动局面。此为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团结奋斗。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团结奋斗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华民族富起来作了政治上的准备。1978 年年末,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9]。这一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任务再次要求必须坚持全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以形成最强大的奋斗力量。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时代潮流,绝大多数人是积极响应且付诸行动的,但不可避免有异同的声音出现。如何统一人心、动员力量、发动群众,如何回答为了谁团结奋斗、依靠谁团结奋斗、怎样团结奋斗的时代之问。邓小平同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号召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9],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10]事实证明,团结奋斗就是回答各个时代之问的终极答案。随后的几十年间,我国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团结与奋斗问题,有效地将全中国最广泛的力量团结到了党中央周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数十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团结奋斗创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结出了国民经济大发展、粮食产量翻几番、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等重大实践果实,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成果,生成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功战胜了1998 年特大洪水、2003 年非典疫情、2008 年汶川地震等重大风险挑战。这一时期,加强和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华侨统一战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为使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团结奋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团结奋斗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新时代是党和人民继承伟大团结奋斗精神,缪力同心开展伟大团结奋斗实践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揽“四个伟大”,深入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了进一步满足,中国更加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征程更加向前推进。强起来是新时代的鲜亮底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阻且长,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长征路,须臾不能离开团结奋斗的力量。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力量,号召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新困难新危机,开创新局面,打好筑牢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基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着重关注的大事要事。新的时代要求呼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要像家庭一样团结和睦,必须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携手共同奋斗以早日实现党和人民夙兴夜寐的伟大梦想,早日完成历史赋予华夏儿女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进程是不可逆的,也是任何人、任何政党、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因为中华民族的背后是万众一心、信念坚定、勇于奋斗的九千余万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依靠团结奋斗正在日益变强,也将继续依靠团结奋斗走向辉煌。

三、为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而接续团结奋斗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12]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它都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永远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正确实践思路。回顾过去,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开端,团结奋斗贯穿中国共产党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寻求国富民强之方的实践全程,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步入崭新阶段,如何行稳致远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而以“中国式”的理念、方法以及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也理应向团结奋斗寻求答案。

(一)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团结奋斗引领全社会的团结奋斗

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是能够互相影响的四大风气。优良的党风会促进风清气正的政风社风民风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政风社风民风是一定意义上党风状态的真实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风的发展趋势。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社会革命促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团结奋斗引领全社会的团结奋斗,以全社会的团结奋斗促进党的团结奋斗,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促进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向好发展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如其所言,党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响应时代呼唤,回应人民期待,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完成自己的中心任务,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需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立起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党的团结奋斗与社会的团结奋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花更大气力净化并维护党内政治生态,积极营造党内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以党内团结奋斗促进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努力形成亿万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发力、共同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惟有如此,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才能拥有强大的政党力量支撑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才真正拥有了光明前景。

(二)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汇聚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力量源于团结,事业成于奋斗。只要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能无坚不摧,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反之,党和人民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2],赋予了团结奋斗更高的地位,号召全体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方面,必须要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团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3]可以说,是否将“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未来一切实践的行动准则将成为能否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年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中国实践,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同人民建立了鱼水情深的共同体关系。相较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必须要完整继承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想群众所想,做人民所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执政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团结奋斗为了人民牢记心间并付诸实践,应该成为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另一方面,必须要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固然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重中之重,而海外中华儿女同样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由此而说,以团结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既要发挥党的先锋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还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努力化解一切消极的力量,聚天下力量而用之,画出最大同心圆,找到最大公约数。

(三)巩固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培养善于团结肯于奋斗的好青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14]从这个角度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发挥教育的伟大功效,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做敢想又善作善成”[2]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2]的时代青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抓住青年就等于抓住了未来。巩固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具体来说,其一,要教育引导青年继承伟大团结奋斗精神,将团结奋斗之道转化为青年必备之品质,教育青年以青春之我奉献新的历史伟业。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团结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华夏儿女的团结奋斗史。教育工作者要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2]“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5]“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16]等正确观念输送给广大青年,引导青年树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17]的正确理念,进而使他们生成为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而艰苦奋斗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与此同时,全社会要积极践行团结奋斗精神,保持好全社会共同团结奋斗的社会风气,加大团结奋斗力度,将团结奋斗的火炬完整无缺地传到青年手中。其二,要教育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立志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要求在教育青年时,要时刻警惕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对广大青年的不良侵蚀,防范敌对势力对青年进行“思想迫害”和意识形态渗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中国青年头脑,激励青年自信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储备强大青年力量。其三,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青年。培养能够适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青年,聚焦时代要求、国家需要以及社会需求,尽快形成青年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善于团结、肯于奋斗的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伟业中华民族力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建党伟业(油画)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拯救流浪地球 力挺“三农”伟业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麦唛力量 (一)
中华伟业半于诗
成就伟业的
——商机数据库
孤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