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凯 (南宁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1]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是高校大学生的排头兵。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是当前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必然命题。
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是高校学生党建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围绕“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展开热烈的讨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于下述几方面:一是关于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弱化的现实表现。学者杨筱柏等认为入党动机的功利性色彩较明显、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的韧性不足、入党后价值取向上的缺失是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弱化的现实表现。[2]学者顾自卫提出,理想信念模糊、组织纪律涣散、入党动机功利化、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是主要外在表现。[3]二是关于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弱化的原因。造成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弱化的原因是多样与复杂的,学者任梦楠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进行探究,[4]学者汪凡等则提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发展工作把关不严、党组织与学生的融合度不够、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原因所在。[5]三是围绕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强化策略展开讨论。学者陶剑飞等提出通过身份符号强化,增强党员身份的个体认同;培养质量强化,增强党员身份的群体认同;示范作用强化,增强党员身份的社会认同。[6]学者蔡杨等认为,提升党员“第一身份”是对大学生党员身份强化的有效方式。[7]学者王楠等提出可以在建立“五位一体”的党员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强化其身份认同,[8]学者许贝亮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从新媒体角度提出强化路径。[9]
学者们围绕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弱化的现实表现、原因何在以及强化策略等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价值参考和学理支撑。但与此同时,学界仍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心理特质,任何个体的心理机制都需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再到行为的发展过程。“人的思想素质、政治信念、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要从一定的感知、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开始,都要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以及情绪、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推动,都要受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的影响。”[10]故而,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科学发展规律。知情意行是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任何个体的心理机制都需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再到行为的发展过程。知情意行既是育人规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论。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其中,知是情、意的基础和行的先导,情是知、意的催化剂和行的动力,意是知、情的保证和行的保持,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和强化的基础,这四个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缺一不可。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是从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正确认知出发,上升到对党员身份的深厚感情,形成情感意愿,产生对党员身份的坚定意志,最终实现对党员身份的自我认同与主动实践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并逐步上升的统一体。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感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需遵循知情意行育人规律对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进行系统化的思考。本文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出发,探究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
认知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认知是正确的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而其中理论认知是基础,身份认知是关键。
当前,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知梗阻主要表现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存在功利性的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立身之学说,要求入党的学生首先应该在理论学习方面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局限于学生自身的理论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兴趣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尚不够深入。而把“为了找个好工作”作为入党动机的学生仅仅把党员身份作为一块敲门砖。这种错误的入党动机其实质就是对党员身份的错误认知,没有真正理解党员身份的深刻含义。因此,强化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知之维,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理论认知是最为基础的环节,正确的理论认知是形成正确身份认知的前提。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面向全体大学生,高校通过合理运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蕴含的育人功能,以精心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科学的理论知识,引导高校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形成“我想成为一名党员”的初步意愿。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党组织还应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入党启蒙教育课,把好入党启蒙教育关,引导学生党员从一开始就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明白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入党之后,还要定期开展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常态化,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正确的身份认知是关键,要通过身份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共产党员身份的正确认知。身份是一个社会属性的名词,与个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相关联。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感教育要以正确的身份认知教育为前提。通过入党程序中的“仪式感”,使学生党员意识到自身身份的转变,明确个人的身份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共产党员既是政治身份,也是学生党员的第一身份,对党员身份的正确认知内蕴着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要学会珍惜、爱惜党员身份,强化责任观,主动维护党员形象。
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对人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情感的生成依靠的是因认知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需要通过高度的情感链接纽带、认知符号等,不断强化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情感连接与属性归属。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2]情感作为深层次的因素在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中发挥着内生动力作用。
高校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情感认同也存在一定的现实危机。情感的不深厚和情感的不稳定是最为凸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党员对学生党员身份的情感停留浅层次,主要是由于情感教育缺失和引导不到位,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习不够深入,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结合社会现实对党员身份缺乏更加透彻的理解,导致对党员身份缺乏稳定的情感维系。因此,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情感之维,需要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比较之中认识到学生党员身份的价值所在。一方面,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化学生对学生党员身份的情感认同。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共产党员需要从党的历史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党史学习, 引导学生党员看到革命前辈为了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坚定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与形象,无愧共产党员的身份称号。加强学生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认识到共产党员身份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通过现实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党热情,强化对学生党员身份的情感体验。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当今最大的社会现实。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疫情传播的有效控制,其背后的实质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具有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勇气和决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时代的广大共产党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利用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让全体学生党员坚定自己的身份选择,加深对共产党员身份的情感认同。通过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党员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这种与现实紧密结合深入的理解中不断强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情感之维。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个体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体为了战胜困难和克服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坚强的意志是体现认知,并调节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其难点之一就是缺乏对党员身份持之以恒的认同。有的学生在入党前对党员身份高度认同,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后来却以忙于学习、工作、生活等为借口或者因一些社会负面事件的影响,对党员身份产生了怀疑甚至不认同。从意志之维强化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必须坚定高校学生对党员身份的决心、信心与恒心。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意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会科学分析现实问题,坚定党员身份的决心。面对党员队伍中的贪污腐败等违反党纪国法的现象,作为学生党员,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客观冷静地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清晰地认识到这些腐败的党员形象是占少数的,绝大多数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党员身份,切实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向身边优秀的学生党员学习,感悟朋辈力量的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朋辈群体所带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强烈。通过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可以增进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利用新媒体宣传身边优秀大学生党员的事迹,开展优秀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走进宿舍进行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让更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感受来自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力量,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影响力。三是主动战胜困难,锻造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恒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依靠的正是坚强的意志,才能战胜无数困难,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中国共产党和优秀共产党人就是学生党员增强意志的营养剂和教科书。面对学习与生活之中的各种困难,面对履行共产党员身份的困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以坚定的恒心和意志,肩负起学生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行为,是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示出的实际行动,是对前三者的具体实施过程。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最终归宿在于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的检验与升华。
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行为之维遇到的最大阻碍来源于对实践的不足,缺乏“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实践意识,使党员身份“悬浮”于现实,不够“接地气”,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并没有积极踊跃地投身于实践中,履行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的神圣使命,反而把学生党员身份作为炫耀的资本,对普通同学“摆谱”。这些不良现象引起普通同学对党员形象的误解,也让部分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产生不认同的想法。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其关键在于缺乏对学生党员身份的实践。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来源于实践必将服务于实践。社会实践是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最终落脚点。创新社会实践的载体,促进大学生党员融入社会,走进生活。一方面,利用好校内资源,开展校内社会实践。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学生党员通过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学生党员服务队,协助辅导员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校内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高年级党员,协助党支部开展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帮助更多的学生增进对党组织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参与感。另一方面,利用好校外资源,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利用好寒暑假的时间,高校学生党员要积极走进基层,开展社区服务、“三下乡”、义务家教、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工作。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党员积极报名参与当地的志愿者工作,医学生党员还参与核酸检测和病人护理等工作,通过这些服务,向社会展示了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当前,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时刻,大学生党员利用专业知识主动服务家乡,为家乡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基层党建等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既服务家乡,又进一步增进了对党员身份的认同。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是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必须环节。文中所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是一个需要统合发挥作用的有机体,在日常的党员教育管理中需要以四维一体的思路共同致力于强化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的强化,还应当发挥好高校的“三全育人”体系的积极作用,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立足学生党员成长需要,把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