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育人模式变革的“泉山探索”

2023-03-21 19:52:12乔文雯
江苏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变革育人区域

乔文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模式变革主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2021 年3 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育人机制构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2022 年3 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为了有效实施新课程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需要探索高质量的育人模式。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以下简称“我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持续十年的“学讲行动”和30 个省、市内涵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为区域育人模式的变革奠定了良好基础。2021 年5 月,我区聚焦育人模式转型,以“指向素养提升的区域教学变革”为题申报省内涵建设项目并成功立项。在项目的引领下,我区聚焦育人模式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同多元主体联合发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进一步明晰了“素养为本,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初步建构了“双核双翼”区域育人新模式,形成了一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一、理念引领:明晰“素养为本”的育人方向,明确改革行动方向

育人理念的变革是育人方式创新的前提。传统教育理念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养的培养。我区坚持“素养为本,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通过塑造必备品格、发展关键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实现学生生命个体的全方位提升。这既是对国家育人要求的回应,也是区域育人模式变革的行动方向。

我区通过专家引领、典型示范、任务驱动,促进教师达成理念认同。专家团队提供学术引领和专业指导,为区域改革把握方向。目前,我区已邀请十余位专家莅临指导,共举办专题研讨会二十余次。全区名特优教师先行示范,借助“泉山微讲坛”主动发声,辐射全区。各校举办专题研讨和主题分享,教师由接受者转变为分享者。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面向全员的讨论交流,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二、行动回应:建构“双核双翼”的育人模式,全面推进改革实践

原有的育人模式存在学习方式单一机械、学习资源细碎零散、学习空间割裂封闭等问题。我区在“素养为本,学为中心”理念引领下,遵循“顶层规划、区域统筹、校本自主、分层实践、联动协同”的原则,引导学校立足自身实际,以教学方式变革和课程资源优化为“双核”,提高区域整体育人效能;以育人环境优化建设、育人主体能力提升为“双翼”,助力区域育人模式转型。

1.打造素养为本的区域课堂新生态,发挥学科育人效能

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我区通过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重知识、轻素养”的课堂教学生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我区采用“范型建构—变式探索—样本物化”的基本思路打造课堂新生态。各学科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重新审视学科育人价值,基于学科素养再构学科建设思路,初步提炼了学科教学主张,建立了各学科教学范型,研制了教案设计模板和课堂评价量表。各校立足学校原有课改基础,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变式,最终形成具有泉山特色又包含不同学校特质的立体化样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21 年度实验区联席工作会议在我区举办,与会专家对于我区的课改成果和现场课例给予了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2.构建联通互补的区域课程新形态,提升课程育人效能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我区通过构建区域联通、校际互补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形态,解决学习资源零散、校际课程建设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自主选择的课程资源。

我区共有6 个省级课程基地项目,初步形成一定数量的品牌课程。通过成立课程管理专班,制定《泉山区中小学优化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在专家指导下以“分、补、合、联”等方式做好过程管理。举办区域课程设计大赛,催生相对成熟稳定的精品课程。同时,我区采用三种方式实现资源的融合共享:一是依托智能云平台构建线上共享“课程群”,通过电子选课单支持各校自主选课和在线点播,实现技术支持下的在线课堂共享模式;二是打造区域学科体验中心,采用APP 线上预约、学校定时集中开放、学生走班走校的形式辐射全区;三是制定《泉山区校外研学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围绕自然、人文、历史等六大领域,建设15 个主题性研学实践基地,开展“泉山研学日”系列主题活动,建立校馆长效合作机制。共享课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徐州市少华街小学的课后服务课程案例入选江苏省首批16 个“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教学方式变革和课程资源优化是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在推进区域育人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还需提升环境育人效能和主体育人效能,持续强化“两翼”的助推作用。

3.建设融合多维的教学服务新平台,发挥环境育人效能

环境是育人的场域。我区通过实体空间和虚拟平台的建设,突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创设无边界学习空间。教室内采用灵活可移动的课桌椅,方便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转换,帮助师生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改建扩建原有智慧教室,以服务教学为核心,提供教室智能管控、课堂互动教学、教学过程督导评价、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功能,采用“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的设计理念,将教学资源、教学服务、教学数据融为一体,构建共享、交互、创新的学习空间。各校在《校园环境建设行动指南》的引领下,结合已有基础和学校特色,打造个性化育人空间。目前我区已建成数学学习体验中心、科技创新教育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健体涵志”综合育人中心。

4.探索智能精准的教师研修新样态,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育人的关键力量。我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区域教师研修模式,初步构建了“以需求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区域智能研修新模式,破解了活动组织难、专业引领难、科学评价难三个问题,促进教研转型,提升教师素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同侪研修模式实现了大规模的校际联动和教师协同。基于数据分析的课例研修模式促成“实证+经验”的精准研修。目前,我区已两次作为全国智能研修平台试点推进大会的分会场,呈现6 个专题汇报和8 个案例展示,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已有24 个案例入选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创新案例、典型案例和入围案例。

5.联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主体,形成聚合效能

我区通过家校合作、校馆合作,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有效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各校针对家长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家长学校课程进行创新性编排。学校和市内各场馆联合开发区域共享课程,为家长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拓宽了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徐州市星光教育集团精心设计的家长课程贴近生活,不仅极大地激发家长的学习兴趣,更助力家长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徐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和徐州市植物园联合打造“本草汇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场馆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场域,有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效能评价:丰富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研判跟踪改革实效

育人模式是否有效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为了研判新模式的有效性,保障改革行动的持续推进,我区对原有的教育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优化。

1.探索“五育融合”的学生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评估新育人模式效能的核心要素。我区严格落实“考试管理”相关要求,减少考试次数,改变测验形式。一、二年级开展素质能力测评,三至六年级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确定考试内容,命题坚持“五育并举”,并体现“素养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和超进度试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占比,增加开放性试题,将爱国主义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有机渗透到各学科试题的情景创设中,增强情景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创建“教师成长档案”,跟踪教师专业成长

我区破“五唯”立新标,依托平台大数据,为教师创建成长档案,跟踪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如自主研发巡课平台和区域智慧云平台,监督教学常规,记录各项荣誉;依托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采集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生成教师教学行为报告(教师周期自画像)。三大平台收集的数据相互结合、相互支撑,形成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实现对教师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成长档案促进教师进行深度反思,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评价方式的转变带来区域教师素养的稳步提升。2022年,我区32位教师的省级课题成功立项,13 位教师荣获省、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称号。目前,我区已有正高职称教师4 人,副高职称教师118 人,江苏省特级教师9 人,江苏教育年度人物2 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 人,江苏省名师/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江苏省卓越校长培养对象1 人,名优及骨干教师比例大幅提升。

3.完善“学校督导考核方案”,引领学校内涵建设

《泉山区教育督导考核方案》是我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为了推进区域育人模式变革,区教育局通过增添评估维度、修改评估指标、提升得分权重等方式,对原有考核方案进行整体优化,凸显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变革的核心地位,强化育人环境建设和育人能力提升的支撑作用。新方案的实施催生了一批改革示范校,为区域育人模式变革提供了样板。2021 年,徐州市求是小学等三所学校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徐州市少华街小学的省课程基地项目顺利结项,获评优秀。2022 年,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附属小学和徐州市星光小学的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顺利结项,研究成果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四、机制保障:创新全面协同的推进举措,持续助力改革实施

机制建设是深入推进区域育人模式变革的重要保障。我区通过搭建“三层三环”组织架构,创新四个整体推进举措,为育人方式研创提供有力保障。“三层三环”的组织架构职能明确,分工科学:教育行政层(区教育局)完善全区教师绩效考核学校督导评估细则,专项拨款,表彰先进,宣传选树典型;专业研究层(区教师发展中心)引领理念提升,建构实践范型,提供操作指南,辅助成果物化;学校实践层(学校、教师)进行实践创生,积累丰富样本,形成多元样态。在实践过程中,我区采用四个新举措整体推进三个层级的工作:典型示范与底线达标相结合,助力区域教育主张在学校实践中落地;团队优化与减负提效相结合,全面激活教师内驱力;学校联动与项目攻关相结合,突破课改瓶颈问题;活动支持与组织建设相结合,长期推进改革实践。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泉山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将继续坚持“素养为本,学为中心”理念,把整体推进育人模式变革作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打造“优教泉山”品牌,为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泉山经验。

猜你喜欢
变革育人区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变革开始了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7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1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