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玉芹 王立娜
(石家庄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向往与追求的理想社会,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和谐、平等自由、活力繁荣是其核心要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体育文明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给予体育事业建设高度重视,能够在明确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的基础上,从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角度探寻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为基于体育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我们理应了解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能够立足全民健身现状积极探寻优化措施,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体育力量。
全民健身是指全体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与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机体功能与心理素养,如耐力、体力、平衡协调能力、柔韧性、敏捷性、主观幸福感、抗打击能力等,以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大力提倡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国务院发布)明确表示:要大范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体质与健康水平。《全民健身条例》(2016年国务院第二次修正)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需要依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参与的权利,相关部门应根据其行政区域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加强相关建设,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
和谐社会是指公正公平、民主法治、和平安定、诚信友善、和谐健康、活力繁荣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向往与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党和政府将构建和谐社会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将“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和谐、人人和谐、社会和谐,人、自然、社会和谐,国家与世界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综合、复杂、多元、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多方协调、全面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全体人民参与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路径,并以体育事业建设为中心辐射其他行业领域,驱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通知》(2021年国务院发布)明确表示: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拥有多元功能,发展全民健身不仅利于人民健康水平提升,也利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等。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人民群众生活节奏加快,而快节奏的生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导致人们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躯体高强度劳作状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生理与心理疾病。据相关调查统计,近些年因过度劳累而产生的心血管疾病、脊柱疾病、颈椎疾病、慢性胃肠疾病、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等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不仅影响个体自身和谐,也影响人际关系和谐。而全民健身的有效开展,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让其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并在群众体育活动参与中强化体质,减少疾病患病率。与此同时,轻松、愉悦的集体健身氛,更容易激发斗志、释放压力,消除人们的负面情绪,促进人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此外,全民健身活动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利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另外,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开展具有一定秩序性要求、文明性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念、思维素养、道德品质、生活风气。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标是增强体质、改善生活。因此,各地区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需要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质量为导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体育项目开发、全民健身赛事举办、体育知识与技能教育指导等。在此过程中,我国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建设与快速发展。例如,发展全民健身过程中,针对儿童、老年、孕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体育运动需求,各地区在公共体育场所针对性配备了体育锻炼器材,促进特殊群体在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参与。又如,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我国各产业改革与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推进,体育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调节与改善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全民健身实施后体育和卫生保健之间的联系加强,体卫深度融合促进了群众体育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提高了社区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水平与能力。全民健身实施后,相关产品需求增加,带动了第一产业发展。可见,全民健身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各阶层、各系统和谐发展存在积极影响。
体育在满足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同时,也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民健身在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体育产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而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全民健身强调全体居民共同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而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全民健身环境下对体育消费需求是巨大的,为满足体育消费者需求,各地区势必加大体育产品供给与服务力度,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又如,全民健身在以群众体育项目为载体进行发展时,一些地方特色群众体育项目被挖掘与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对地方社会与文化发展存在积极影响。
国民健康是社会繁荣、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体育实力直接标志着国民健康水平,体现着国家社会文明程度与综合国力。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必要加大体育事业发展力度,不断提高国家体育实力,加快体育强国、健康强国建成速度。全民健身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民健康问题,对社会和谐、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存在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全民健身在体育实力增强方面的优势,决定其对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存在重要意义。此外,体育具有国际性特征,人们可通过体育实现跨国度、跨文化交流。因此,基于全民健身的国际交流,能够将传统体育项目传播到全国各地,加强世界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认知,并在彼此沟通、交流、认知中,实现国家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和谐共处、友好发展。
历经多年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已经遍地开花,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立足地方现状,综合考虑全民健身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全国健身计划各要素等,发现全民健身仍存在诸多不足。全民健身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制度保障方面、政策扶持方面、资金投入方面、运动项目发展规划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教育指导方面等或多或少具有科学性低下、不均衡发展、持续性差、覆盖范围窄、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对全民健身运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河北省居民体质健康达标率排在后十名,一定程度上表明河北省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不高,反映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有待提升。河北省内纵向比较发现,各地市全民建设发展不均衡,民众参与度、基础设施投入率和使用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经济发达地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更快、更规范,全民健身服务站点数量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使用率、维护率更高,社会指导员队伍规模更大,结构更多元。经济发展稍落后地市,居民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全民健身服务站点数量较少,体育项目指导人员较为单一,群众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可见,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受地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群众意识、体育指导等因素影响较大。
全民健身是一项长期、复杂、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共同参与,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保证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作用的积极发挥。
“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我们在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时,可根据“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契合性,将体育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打通体育、卫生、保健、医疗等之间存在的壁垒,在多组织机构协同下实现统一规划、政策互补、资源协调、权责分明、服务优化、成效共享。体育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下,需要明确体育健身定位,为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开展指明方向。例如,以体育健身促进全民身体健康水平提升,以体育健身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以体育健身促进全民道德健康水平提升等。根据定位可组织开展多功能全民健身运动,如基于群众对冰雪赛事的热情,相关部门可组织开展集“体育竞赛、休闲娱乐、文化弘扬”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让人民群众在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等支持。对此,河北省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时,应注重政府顶层规划与社会资金力量的深度融合。首先,坚定政府在全民健身中的主导地位,能够根据全民健身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制定科学且适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并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规范化开展与推广。例如,政府针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可适当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给予企业一定时间的场地使用权、经营权等;其次,积极打造全民健身项目,通过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此外,构建全面监测指导网络系统,实现政府、企业、单位、学校等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与效果的全面监督与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等,收集各地区全民健身发展信息(如相关新闻报道、相关网络视频、相关文件报道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针对性处理,从中了解各地区全民健身真实状况,以便后续管理。
城乡群众体育不均衡发展是制约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向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这对这一问题,需要树立城乡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意识,积极探寻城乡群众体育融合点,构建科学且完善的协同发展机制。例如,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体育,即将体育元素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中,形成“体育+种植”、“体育+采摘”、“体育+观光”、“体育+娱乐”等全民健身活动,从而促进体育资源流入乡村,提高乡村群众体育生命力。与此同时,在推动城乡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深度融合过程中,注重组织管理作用的强化与发展。例如,积极打造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一方面为城乡群众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提供场所支持;另一方面为城乡群众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指导服务。即由专业人员根据城乡居民特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城乡居民生活习惯、城乡居民健康锻炼需求等,制定运动方案,提高城乡居民全民健身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又如,建立完善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管理机制,指导城乡群众体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开展。同时,为城市全民健身与乡村全民健身活动沟通、互动搭设桥梁,让双方在沟通中、互动中借鉴经验,开拓思维、创新路径。
将学校教育培养与个人健身意识觉醒深度融合,可提高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身、运动观念,提高其在群众体育项目中的参与性。全民健身稳定、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全民参与,而要想实现全民参与,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认知与了解全民健身。当前,对于全民健身的认知和了解,广大人民群众仍局限于表面,这就需要通过认知强化、意识觉醒来改善。对此,可通过政策宣传、媒体宣传、教育宣传等方式方法,使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之间的关系,让其知道体育锻炼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参与群众体育活动能够有效解决其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问题,从而提高其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政策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到全民健身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让其能够为了实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建美好幸福生活”目标,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基于教育培训,便于人民群众掌握正确体育锻炼方法,让全民健身更安全、更有效、更科学。当前,全民健身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群众体育指导人员严重不足。据调查,多数群众在参与群众体育活动前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指导,多数基层体育组织由志愿者、社区热心居民等自发组织,整个组织的专业性、稳定性较差。与此同时,群众体育指导人员中,体育教练、健康医生等占比较小。对此,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社会人才(健身达人、体育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等)参与全民健身教育指导工作积极性;通过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联合,一方面为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提供平台;一方面为人民群众科学训练提供指导。
体育健身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社区的帮助,社区健身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环节之一,相关负责人员需要对各区域进行详细的等级划分,依照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及不发达地区的不同层次进行深入的调查,掌握各地区的全民健身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具体的工作开展方向,通过合理的资源倾斜,不断提升整个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并对社区运动进行规范,确保全民健身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注意为广大群众创建优质、自由、愉悦的活动氛围,通过推广社区范围内的全民健身推广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挥自身能动优势,积极参与到日常的健身活动,利用开展太极剑、健美操等集体活动的方式,吸引更多群众的兴趣,改善当前的社区运动氛围,推动社区全民建设活动朝着长效化、持续化、和谐化的方向发展。另外,相关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势,通过短视频、公众号推送等方式,使更多群众认识到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保障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有序推进。
推动和谐公共场所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当前我国在公共场所的健身配套设施环节的经济投入逐渐增加,但是对比国外其他地区,我国公共场所的基础健身设施建设工作仍存在需要进步的空间,极大阻碍了我国全民健身策略的有效落实。由此,相关单位需要持续增加公共场所的体育器械投入资金,不断升级、完善、增加各类健身设施,保证设备的多样性,使其可满足广大群众对于不同健身活动的需要。同时也可通过在公共场所张贴健身海报、健身标语、举办大型健身活动等方式,提升宣传力度,并利用增加活动奖励的方式,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使得公共场所可充分支持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落实。
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是积极且显著的,不仅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水平提高,也利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同时可促进体育事业与其他事业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国家体育文化综合实力提升。对此,地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加强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能够立足自身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探寻全民健身优化措施,强化人民群众全民健身意识,改善地方全民健身环境,提高地方全民健身水平,从而保障全民健身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正向作用的最大程度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