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战春
奥地利教育家威尔康纳尔斯曾经说过:“只能传授知识不是优秀的教育,优秀的教育是指明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问题情境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疑导向、以疑激趣、以疑生疑、以疑拓展,通过问题情境导引,驱动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高中化学问题情境教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地探讨和交流模式的高效引导,旨在帮助学生们夯实化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并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扩展,从根本上加强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可以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的课堂活力,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加集中,并完成相应的分析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实现学科素养以及自主探析能力的双重提升。
当前不少高中化学课堂过于注重形式化教学,化学教师要让更多的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学生才是化学课堂真正的主角和核心。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存在许久的错误思维和错误观念,不要让学生总是以依附教师的姿态和状态去完成大量的化学学习任务,而是要让学生能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消除被动性,承担自主性,由此在化学课堂上得到更大的进步。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情境产生好奇心,也愿意去不断钻研,从问题中找到理解化学概念的路径。这样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努力,通过发散思维加强对题目的解析能力,实现深度教学的教学效果。化学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问题情境设计进行有效结合,有效地发挥出趣味问题情境的引导作用,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提升课堂专注度,并实现对化学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进而有效改善课堂教学不足,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形成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导入一些学生关注的内容,比如信息化素材、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话题,并积极参与到话题的思考和探讨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不知不觉地完成对化学问题情境的探析,有利于高质量教学的实施。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通过新颖的问题情境设计,提升学生融入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在问题情境教学中的教学态度,必须让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克服化学学习中的困难,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建立学习的信心,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引导。
随着学生参与度的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路呈现多样化和丰富化。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需要做到多元化,集合多种教学形式,这样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小创意、新想法,而不是复制式的学习。如果学生要想令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得到突破和发展,则必须要积极和教师开启对话和交流。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驱动,让学生能懂得相关的道理。教师同时要转换自己的心态和形态,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出现的不足,教师既要在态度上呈现出一种乐此不疲的状态,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选择正确的模式和理念,让学生能在尽可能短暂的时间内学习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技能。化学知识中蕴含很多元素,需要学生进行深度的解析思考才能完全掌握。问题情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高中化学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拥有使用该科目知识的能力,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对知识的背诵,还需要学生拥有灵活的思考能力。学生应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去完成化学的深度学习,培养个人的化学素养。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帮助学生完成灵活的化学学习过程。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找到更多思考的方向,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延展和探索,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快速发现学习中的重难点,提升学习质量。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应用。
新课程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学习需要良好的感受和发散思维的运用,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化学教学需要综合性思考,结合立体化的教学内容。问题情境创设不是简单直接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可以结合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应用,提升教学效果。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设计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升思维活力。高中化学教师在问题情境生活化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喜好,以此为突破点创设高效课堂,把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思考的模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愿意去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部分化学教师过于强调理论传授,造成学生越来越畏惧化学学习,化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一旦触及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过的题型或知识点,学生们就会没有头绪无法正确地处理化学问题。学生对生活化的情境或者教学资源感兴趣,教师就要丰富教学素材,调动学生的化学思考能力。比如《基本的营养物质》的教学中,知识点包括了单糖和多糖的分子组成、淀粉与纤维素的分子式、淀粉与蛋白质等。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面包、鸡蛋、植物油,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去思考“鸡蛋中含有的营养素有哪些”“食物中哪些营养元素摄入量可以大一些”或者“面包中为什么有一个个小孔”,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化学原理。通过生活情境来促使学生产生去寻找身边的化学现象的动力,并给予灵活的辅助性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索化学知识背后的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方向将这些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同时也能够找到其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这样使化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与趣味,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形成体系,在学习中也能够更为专业、认真、自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求,导入更多能够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资源。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变得更加灵活,化学视野也得到拓展,同时学生也能带着兴趣走入化学课堂,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去挖掘更多的生活素材,给学生更多思考、分析的资源,让学生从生活问题情境中寻找化学概念的分析方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形成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并更加全面地分析化学知识点,把理论型学习变成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实现化学素养的发展。
新课程对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有更高的要求。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形式还是比较陈旧的,也就是由教师讲授过程和步骤,学生以一个服从者的角色跟随教师的脚步完成实验。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应将以人本教育理念落实到位,把学生的需求看作教学设计的第一要素。这样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化学实验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具有高中生活力的状态。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化学思维,如果仅仅利用“听老师讲”的方式,学生无法自主思考,也很难掌握分子、原子等化学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造成学生缺乏对化学本质的思考和探析。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化学课堂当中,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问实验问题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全力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升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与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进行探讨,发展学生的解析能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逻辑思考能力。举例来说,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各种乙烯反应的现象,比如通入高锰酸钾、通入溴水或者乙烯的气体燃烧。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化学教师布置问题让学生尝试去思考,首先布置基础问题,比如反应现象。如某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通入高锰酸钾溶液后呈现的现象是褪色,通入溴水后也一样。”接着教师延伸问题深度:“你刚才的回答没有问题,但是我看到还有一些黑色残留,请问是什么?”这样就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到探析的方向,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实验观察分析能力,探究更多的化学知识。学生通过分析得出黑色的物质是碳,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加强对化学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可以构建学做合一的探究实验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更多的探索经验,为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积攒下可靠的力量。
新课程标准对强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出了明确指示。高中化学教师在信息化课堂的构建中,要化学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构建符合高中生认知的问题情境,提升化学课堂的教育成果。信息技术的开发运用能丰富课堂内容,导入更多的教学素材,把文字性的描述转化成为生动立体的图画,在提升学习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共鸣感。高中化学教师应发挥自身的能力,开发利用化学教学资源,把丰富的情境资源导入课堂中,优化课程资源库,精简、补充化学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化学教育的感受,逐步变得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发散思维,更深层次化学了解相关精神理念。教师提升自身技能,利用信息化资源营造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也给予学生直观学习享受,给予学生丰富化学学习体验。举例来说,在《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为学生带来生动的画面,比如海水淡化、化石燃料开发等,然后鼓励学生结合本课知识以及信息素材进行拓展思考,比如:铁矿里面都是铁吗?白色污染的污染物都是白色的吗?一次性筷子、黑色塑料袋是不是白色污染物呢?在信息化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被调动起来,提升了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宽度,将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植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不仅在于用化学技术去提升社会生产力,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得到全面的成长。所以教师需借助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创设相应的情境,保证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便于学生熟悉化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刺激学生的主体性。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化学教育的意义巨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高质量地学习知识,促使学生树立优秀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改善化学课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条件,弥补课堂学习中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融入更多新颖的化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思考的灵感,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方法。学生在信息化问题情境中也能开阔视野,得到很多新颖的学习素材,能结合信息化问题情境去思考和探究,并获得核心素养的成长。
强化合作互动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驱动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化学学科而言,如果教师想要完成问题情境课堂构建,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合作性质思考和探析的活动,教师必须以引导为目的,构建合作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基础概念学习,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合作讨论,并且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去寻找解答问题的方式。通过这种引导性、驱动式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带动个人应用能力、化学素养的发展。自主意识的树立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教师可以更客观地观察每个学生的状态和反应,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了解学生们面对化学问题时的心理活动和分析思路,帮助学生在化学课堂夯实基础。以合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平台,拓展化学学习思路,从而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举例来说,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互动探讨任务,这节课的重点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首先可以构建趣味合作情境主题:我们都见过古建筑,相同时间段内,古建筑的不同位置腐蚀时间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原因。留给学生进行一起互动探析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然后学生按照小组进行任务实验,思考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接着开始探讨实验现象的化学原理,最终得出任务的结论。学生如果独立完成任务分析,会造成思考方式以及思考方向上的单一化,思维会变得非常狭窄。这种合作问题情境创设能督促学生全力以赴地参与到探析中,学习其中与反应速率相关的知识,形成小组合作互相促进的模式,提高学生完成任务化学习的整体性和参与度。通过合作问题情境的牵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找到化学学习的路径,探索最为适宜自身的学习模式。另外,如果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可以倾注更多的精力去钻研问题,小组合作情境对高中生来讲是提升感受的重要方式,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学生喜欢更加生动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呆坐在课堂上听讲。所以这是教师可以着重去利用的一个切入点,并以此来构建小组合作问题情境,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激发出来,也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灵感,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想法,继而合作互动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也能够更加的认真专注,这样便能够使情境创设所起到的作用达到最大化,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合作探究,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当作自身的教学责任,学生们在课堂中一直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化学学科思维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的空间。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结合问题情境的多样化设计,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拓展思维宽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