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潇潇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环境问题。城市不断地发展,人们享受着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却不能忽视掉生态环境破坏终将带来恶果。我国在资源消耗方面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长期来看,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需要向着更加生态环保的方向转变。“天人合一”是我们的传统哲学观念,强调着自然与人为的高度和谐和统一。随着生态意识的逐步加强,我国的景观学科也有了大力的发展,1997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启了景观设计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新时期[1]。随后,各大高校纷纷建设景观设计专业,在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上不断地思考和摸索。本研究对国内艺术类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公园城市”理念下艺术类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研究。
“公园城市”是对我国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也是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高度总结。该理念清晰地描绘了人类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交相辉映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生活场景[2]。“公园城市”理念是将城市的绿地规划系统、公园绿地系统,城乡生态构成体系作为城市化发展中重要的、基础的配置因素,把“人—生态—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融合协调发展。“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目的是有效的改善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创建城市的美好生活,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公园城市”是当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创新理念,是未来理想城市建设的构成形式。
1.生态意义
“尊重五统筹”城市建设发展指导思想,要求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建设方式,推动建设可持续、宜居、生态、美丽的城市。园林是城市中的“第二自然”,在城市中引入自然要素,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立以城市生态稳定为重心,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消极空间,构成结构完好的城市绿地空间网络系统,从根源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
2.人文意义
“公园城市”这一理念的实施重点在于经过对城乡规划系统、公园绿地系统和城乡生态体系的内容优化、质量提升和内涵升级,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更加的宜居,居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归属感增加,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绿地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品质。建立城市全面公园化的景观形态,达到“城在园中建,人在城中住”的根本目标。“公园城市”的实现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解决城市化建设中形成的环境问题,改善城市面貌,全面推进城市发展的人文建设、生态建设,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生态需求。
3.经济意义
以“产业生态化”为指导,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依托绿色生态空间,发展创新驱动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促进新消费[3]。充分利用城市绿色空间价值,在高品质的生态空间中植入商业与复合型产业,提高绿色生态空间的价值增值。在公园周边营造新的消费场景,通过空间、产品与服务打造全新的消费体验,实现生态建设和宜居生活的协调发展,提高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公园城市”理念所形成的“居民-公园-城市”三者和谐共生的城市建构模型,对城市景观整体的规划设计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如何实现“公园城市”,如何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是每个景观设计师需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意识的加强,景观设计行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景观设计专业也快速成长。国内开设景观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日益增多。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均设有景观设计相关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617个本科景观专业点中艺术设计专业数量最多,有696个,而在这些院校中开设景观艺术设计方向的有536所,开设比例超过77%[4]。
国内艺术类院校开设景观设计专业基本都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背景之下。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大框架下课程设置的内容多是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方面结合。其中景观设计多侧重于建筑外立面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外环境设计上,仍然依附于景观建筑学的相关内容,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完整的景观专业课程体系。因此,艺术类院校的景观专业与其他类型院校景观专业应保持怎样的差异性,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其特殊的课程体系该如何构建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准确
艺术设计类院校学生都是来源于艺术类招生。艺术类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他们性格特点上自由度更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创意性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方式上则更偏向于感性认识。总的来看,艺术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好,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度不高,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往往不能适应。面对这样的特点,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上通常会选择以培养艺术修养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方式、空间运用能力,艺术感染力,造型艺术等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以表现技法、设计类课程为主,培养的学生创意设计能力较强,然而关于景观所要求的综合设计能力,技术协调方面的能力则较弱。而景观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强大的实践能力,这与艺术类院校景观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2.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无差异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建筑学、环境心理学、气候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等各个专业学科。由于开设景观专业的学院性质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农林类院校更侧重于植物学、土壤学、气候学等相关科学体系;建筑类院校更侧重于景观建筑学、材料学以及施工工艺等相关技术体系;而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教学应该是以美学为基础,以创意设计手法为核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但是目前艺术类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其他类型院校差异性较小,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够明确,无法体现出艺术类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3.景观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景观设计是一门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强调应用型。目前艺术类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注重于艺术表现形式上,学生对于景观项目的整体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不太熟悉。设计表现技法较好,但具体实操较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重表达能力,过度地强调了形式而忽略了环境的本质。导致学生有良好的艺术创造力,但方案往往不能落在实处。而景观设计专业未来的发展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正是因为艺术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其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构建尤其重要。
景观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人才的培养要顺应市场的需求,而市场需求不会因为不同学科背景而发生大的改变,各个学科背景下开设的景观设计专业都与行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包括艺术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建设。通过深入的调研,把握践行“公园城市”理念这一行业热点,研究构建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的艺术类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公园城市”五大特征,使课程结构设置更合理,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最佳的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景观行业市场需求,景观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职业定位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
1.培养综合型人才
艺术类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充分考虑景观专业涉及学科的多元性,应重视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首先应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其次应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在色彩运用、基础构成、形式美法则、心理学等各方面有扎实的基础。掌握植物学、景观建筑学、景观设计基本原理等基础科学知识。了解设计史、中外古典园林史,熟知世界园林的体系和设计内涵。掌握设计初步、植物配置与造景、建筑构成、材料应用与施工工艺等设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了解其他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生应该具备牢固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方案设计技能以及施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综合性公园、带状绿地、滨水地带、居住区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专题设计方法。能独立进行景观项目的方案设计,熟悉设计步骤与施工要求。掌握景观设计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能够手绘艺术表达,能够熟练掌握AutoCAD、Sketch Up、Photoshop等设计软件。运用Auto CAD准确、快速、规范表达设计方案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详图等施工图纸;运用Sketch Up、Photoshop 能够直观、真实的表达设计方案预期效果的基本技能。
结合行业热点,培养出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乡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工程管理等相关行业从事景观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把实战教学课程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课程的总体设计培养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景观设计学设计理论与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充分融入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综合实践等方式融入课堂。重点学习景观设计方法,具有扎实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强化“项目化”专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在课程中增加实验实训部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熟悉景观设计方案的整体实施情况,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行业的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不仅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1.核心课程
中外风景园林史、风景园林植物概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景观生态学、景观模型设计与制作、传统园林营造艺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乡土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
2.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融入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达到行业的需求标准。不光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较好的设计思维能力,方案实施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1)实验实训环节
每门设计课程都是从制定实验计划、实验指导书开始,到开设具体的实验内容,教师严格按照计划及实验内容执行。教师态度积极,指导认真,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与汇报。通过以上流程保证了实验实训的效果。
(2)综合实践教学环节
该模块主要通过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设计采风及专业考察课程,提高同学们的综合审美及综合设计能力,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通过对不同地域的考察深刻体会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丰富了设计语言。
1.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重视综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基本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适当,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特点,重视艺术创作能力,抓住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基础学科,提高艺术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验课程以恰当的比例融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合理,在其基础上将设计课程导入,课程中设置实验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高度的融合,相互促进。通过提高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3.课程设置有层次有深度
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景观专业学习的逻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着学生逐步达到景观设计行业要求。在大一的课程中以应用型基础课为主,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设计思维,为后期专项设计打下基础。在大二、大三的课程中在应用型基础课之上增加专项设计课程,增加实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大四的课程设置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景观设计专业技能,把理论落到实处。
4.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在“公园城市”的理念中提到了五大特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生态筑基,绿色发展;城乡并举,协调发展;美丽引领,创新发展;多元共生,开放发展。在课程设置中融入这些特征,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基础。增加生态学,生态修复等生态方向基础课程,强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结合互促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设置乡土景观设计、风景园林遗传保护与设计等特色课程。通过专项课程设置强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营建。
本文对当前艺术类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合当前行业发展方向,对艺术类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初步的构建思路,为后期课程的具体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