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信息时代助力构建医联体建设的探究

2023-03-21 17:03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联体基层医院远程

张 渊

川北医学院研工部,四川南充 637000

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由于总量不足,导致资源分布存在严重的问题。地域分布不均、优质资源集中于一线城市,给广大人民的就医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乡村医疗资源的服务能力低下,人民群众对其接受度低,造成了基层医疗资源剩余,而大量人群集中就诊于大型三甲医院,则加剧凸显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1]。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尤其是5G通信技术的应用,移动远程医疗逐渐步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时空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享受移动医疗带来的便捷。除了最基础的通过智能通讯设备可以完成以前必须在医院完成的挂号、与医生交流、获取检查报告等基本功能外,一些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利用远程实时通讯技术与各级基层医院开始建设了医疗互助平台。医联体全称是地区医疗联合体,它将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料,无论是区域中心顶层医疗机构还是社区乡村卫生诊所,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有机整合,形成医学联盟,目前医联体主要是在同一省份或临近地级市之间建设[2]。医联体的建设形成联动效应,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能更好的下沉至基层,让人民群众能更加便利地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再为了就诊而疲于奔波。信息技术的提升,尤其是5G通信技术的完善可以有效的助力医联体的建设,扩展医联体建设的范围,充分利用优势医院的龙头作用,为下级基层医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建设目前以医疗卫生机构整合为主,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充分整合起来用于服务大众,这是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关键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有效实现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3]。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助力群众看病就一就近跑地明确目标[4]。通过信息技术推进医联体的构建,共享先进医疗设施、互认检查检验报告、专家业务指导以及双向转诊等不断深化的多元化业务合作,达到共享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其配置达到最大程度的均衡与优化,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改善患者就医条件的目的,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2020年7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通过医联体把高水平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有机整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促进分级诊疗[5-6]。

1 国内医联体建设现状

从医联体建设的提出到现在仅十年左右的时间,医联体建设的模式却千姿百态,但其发挥的作用却有目共睹。目前关于医联体的构建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是以基层为中心县域共同体,其主要以县级医院牵头,背靠相关上级三甲医院,向下联动乡镇村医疗服务机构共建形成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第一批县域共同体出现在2015年,现在最具代表性的有安徽天长模式、浙江德清保健集团、山西一体化改革[7];第二是城市医疗集团,则是以地级市的某一知名三甲医院牵头,联合市内的各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构建形成“1+X”的医疗集团,能有效提升基层的医疗诊治能力;第三跨区域的专科联盟,主要是以优势学科的三甲医院的单一科室为主,联合相邻地区的同学科领域专家构建形成特色专科体系,用以提高某一学科领域的重大疑难杂症的诊治能力;第四则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型诞生的医联体建设模式-医疗远程协作网络,可由一家或多家优势医疗机构牵头,可不限于单一学科,将优势医疗资源纵向深入基层以及偏远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实时、快速、同步的特点,打破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地域性和时效性。前三种医联体模式构建主要是通过派驻医疗专家、护理专家等资深专家或者学科领头人下沉至基层医院形式。这样的构建模式一方面由于人力有限,派驻的学术人员往往局限于某一单一科室,对基层医院的帮助力度较为有限;另一方面鉴于派驻专家的时间往往在三个月到半年内,导致对于基层医院的指导实践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基层社区医院医生往往不能通过短暂时间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医学能力;还有一方面导致部分时间由于驻留专家的缺位,医院的诊疗能力出现暂时性“下降”的效果,从而患者在院就诊满意度会降低。

2 远程协作医联体的建设

2.1 5G网络助力医联体建设打破时空局限

医联体的建设虽有多种模式,但是无论是县域共同体、城市医疗集团还是跨区域的专科联盟都是以人力资源下沉以换取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有限时间内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但是下派专家对大型医院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都是巨大的。专科学者或者专家下驻到基层医院后,会反向造成大型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因此派遣专家的人员数量和时间都不会太长。借助5G网络建设以远程医疗为核心的远程协作医联体,可以打破时间、地域以及科室性对医联体建设的限制。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后,三级医院的专家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技术同步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或者技能传播到基层医院,让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者能足不出户的学习到更为先进的医疗诊治技术,同时让专家学者亦能在不耽误自身工作的情况下对基层的部分疑难杂症进行诊治指导,让分级诊疗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2 完善防疫防控机制

除了可以帮助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外,远程协作医联体的建设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在面临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快速建设防控保障机制。疫情防控期间,借助互联网建立的医联体体现了上下联动抗疫的协同作用,通过互联网远程协作一方面减少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部分慢性病患者可借助网络对医生进行咨询、问诊,既实现了对病情的监控,也给防疫工作带了巨大的便利。同时网络平台能快速将患者的信息及时地汇总统计,各级卫生管理部门能在第一时间精确掌握所辖区域的患者数量以及病患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充分调动所有的医疗资源,增强感染患者的救治效率,让轻症患者能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就近接受优质的医疗救助,而重症患者能及时上转至大型医院,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8]。此外,远程协作平台还可以在此类安全事件中,为医联体内部的所有医疗机构及时快速的提供相应的诊治培训,包括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等,通过多家医院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协作来攻克所遇到的突发事件。

3 建设优势

3.1 信息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远程协作医联体建设的核心即是信息化,通过网络平台将医联体内部的各个医疗服务机构连接起来。利用通信技术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医联体医疗机构内部资源共享,实现病患的医疗卫生记录整合,从而构建医疗数据仓储,实现为群众提供完善的健康服务。信息整合后,各级医院可以通过统一平台接入信息端口,从平台中获取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患者的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从而快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减少重复性的检查。其次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为居民建设健康档案,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可实现与医生实时沟通交流,医生可借助平台及时了解患者近况,患者可以实时咨询就诊医生相关问题,减少患者去医院的次数,也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重复性医疗资源的浪费,最终实现为人民提供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化的健康服务[9]。

3.2 实现科对科协作

在实时通讯技术的加持下,信息平台可以将优势的医疗资源实现共享。专科学者专家可以通过平台实时远程帮助基层医院实现疑难杂症的诊治、实验室诊断的判定、影像学诊断的辨读以及帮助提升基层医生的工作能力。例如,目前同济医学院开展的医联体实现了科室之间的精准帮扶,尤其是发挥了胸痛、病理、影像、心电、检验等专科联盟的作用,亦通过远程协作网络实现了技术指导、学员培训,专家授课、远程教学等工作[10]。以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医院为核心,重点开展以疑难病例远程会诊、高新技术专项培训开展 的“技术协作”,将技术下沉至基层,形成“下查上诊”的一体化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远程会议多媒体设备,在医联体内设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文本、图像、视频等内容的远程传输,最终实现各会诊专家与患者之间的“现场会诊”,进而实现“现场治疗”。

4 面临挑战

4.1 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推广效率不强

虽然医联体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是所谓的“在位”式医联体建设或者是依赖于互联网进行的远程协作医联体建设,各级医疗卫生系统之间的开放性没有完全打开,一方面导致了互帮互助的能动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医疗机构之间所构建的信息化通道没有有效的串联起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信息孤岛形成,极大的降低了医联体资源能效的发挥。加之由于经济技术发展等条件的制约,在推就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东西部不均衡的地方,导致无法最大化的发挥医联体的覆盖面,从而实现其积极作用[11]。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因为地区差异或者其他原因,医院的信息系统各成体系,甚至有些互不兼容,导致医疗数据的分享不能有效的衔接,因此难以通过远程医疗模式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其次我国5G通信技术的地域性差异,亦导致了偏远地区还不能充分享受其带来的医疗红利。虽然借助5G网络带来的实时信息通讯技术可以将大城市的优势医疗资源通过信息网络下沉至基层,打破地域性的限制,但是由于目前网络技术的支撑只能到达三、四线城市,而更基层的乡镇村社则还不足以实现5G通信,因此优势的医疗资源还不能触及到此,导致远程协作医联体的效用未完全释放。

4.2 配套政策制度不健全

医联体的建设虽以提出了近十年,但是与之适应的相配套的政策却极其不完善,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省级层面的。首先体现在医联体建设不是一两家医院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建设,其投入高回报慢,如果没有国家或政府的大力支持,系统规划,很难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最大化以及保证优质医疗服务公平。但是无论是医联体建设四种模式之一都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既无领军人物起示范带头作用,也没有相应政府规则或相应法规进行规范行为,更严重的是各级医联体之间还存在竞争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核心医院牵头建设医联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其次在医疗政策方面,药物种类的发放、医保政策的限制以及人力资源的配备与培养,都对医联体建设形成了巨大的阻碍。药物的供给不仅局限在一些进口药物,还涉及到一些知名医院自行调配或研发的中成药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往往局限在某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或者单一医院,及时通过远程诊治让患者在乡镇或者地区医院获得相应处方后,仍需到大型医院获取相关药物;分级诊疗虽加速了医联体建设的进程,但是医保政策的不完善却从顶层减慢了医联体建设的步伐;高学历人才趋之若鹜的奔向发达地区的大型医院,导致基层医院的人力资源匮乏。即使医联体通过远程医疗能让患者接触到优质专家的诊治,但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者一些特殊疑难杂症的诊治,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知识面的问题,还是会达不到预定的效果,也间接地影响了整个医联体建设的整体服务效能。通过完善医联体内部绩效考核标准,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能推进和吸引人才下基层,从而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13]。

5 发展建议

首先应通过政府部门间密切配合,国家、省级以及市级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支持“在线”医联体的建设,无论是财政、医保还是人事都应该为其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通过设立专项补助或奖励鼓励医联体内部建设、运转,保证医联体成员内部之间的健康发展。医联体成员内部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要明确所属职责,并建设配套的相关通信平台使其信息能够通过共享平台互助共享。

其次在打破医联体各自为政的壁垒,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做到就诊流程最优化;就诊信息互联互通;诊断结果互看互认;人员培训互帮互助,依托信息互联网平台让整个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医联体的信息化服务一般包含应用、数据和用户三要素,为了最大化地提升医联体建设后的效益,必须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共享所属信息,而5G通信技术的应用能有机地将三者联系起来,并快速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互通,从而提升医联体建设必要性。借助5G通信技术未来远程医疗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例如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接收患者的基础数据信息包含血压、血糖、呼吸等,构建远程会诊、急救等医疗服务,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促进医联体的发展成熟[11]。

再次要建立健全对医务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将远程医疗的工作量与其收入、职称晋升相挂钩,提升其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14],让优秀专家学者愿意加入医联体的构建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将优势资源下达到基层;也要鼓励基层医院医生借助平台积极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与竞争力。5G通信平台不仅要作为病患与医生信息交流的平台,也要起到提供医生与医生交流学习的作用。远程协作医联体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力,远程协作医联体建设的终端是信息化平台,而网络则是建设远程协作医联体的枢纽,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目标。

6 总结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创新的健康和医疗服务模式,建设互联网+远程协作医联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让患者在基层即可享受大型三级医院的诊治质量,借助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各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定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让城乡居民可以方便地在就近医疗服务机构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与医疗需求。规范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成本意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总费用,为人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5G网络将推进远程医疗的发展,而远程医疗将最终成为医联体建设的核心,是联系医联体内部各个医疗卫生机构的纽带,随着信息技术与医疗资源的有机融合,促进医疗事业快速建设,从而实现人民群众就医的可及性、便捷性、服务的连续性,其也是考核医联体建设的终极指标[15-16]。

猜你喜欢
联体基层医院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探索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新路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