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凤(江苏:东海县幸福路小学)
STEM 中的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STEM 提出的科学素养要求,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有异曲同工之处。STEM 活动作为典型的跨学科学习,让学生依托STEM 实践活动,从语文课堂走向学科的课堂融合,从校内语文学习走向校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习作的表达重视词语运用、真情实感的流露,更多的是让学生率性而为地去写作。它更为突出习作的文学性,忽视习作表达在学科运用中的工具性。
日记是习作的一种形式,日记侧重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所思所想。日记的散文特点更为突出。记录是专门为日记服务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从生物、数学等学科的角度来看,记录是学生观察、思考、汇总、分析的过程。这些原始数据会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记录不同于记日记,习作的目的不是仅限于文学的表达,不应忽视表达记录中的学科探究精神。
学生主题习作过程中,会从环境、人物、事物等不同的角度,搜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这些文章的写法,紧扣这一主题展开思考,合理组织习作素材,进行语言表达。但是在习作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是否紧扣一个探究的主题,进行学科主题探究?能否在整理材料、分析材料过程中,发现自然界的科学规律?这些内容,在现行的习作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科学探究的过程。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对大学生而言的,对小学生该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其实,对待小学生的学科创新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要让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直观感受“创新”的魅力,感受创新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以高效的生产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习作的表达,正是引导学生经历创新的过程,这正是当下习作表达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学生在习作中能够合理地进行科学探究,是学生基于STEM 综合学习的生本表达,是教师融合学科教学的实践运用,是学生进行创新表达的实际需求。
2012年前后,STEM 教育走进中国的中小学课堂,随后的“创客教育”也逐步普及开来。当人们在“STEM”“创客教育”中做选择的时候,STEM 学习为选择提供了新的方向。“STEM”“创客教育”其本质就是建立在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创新教育。
语文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正是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综合性。其学科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文具、小动物、风俗活动等;涉及了“科学、艺术、信息科技、民俗风情、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戏曲、书法、绘画、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整合了“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学科内容,选取了“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人工智能”等未来生活。
在“跨学科学习”理念指导下,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跨学科学习不再是传统语文课堂的阅读感悟、写字、习作,而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对学习的过程,再用语文的方式进行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
学习的过程项目式、综合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的、开放的资源进行学习,在评价中促进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STEM 学习的环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STEM 综合表达的机会。学生要运用STEM 知识,就必须自主探究学习相应学科的内容。只有在理解对应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进行恰当的表达;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初步培养,为其今后创新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小学的语文习作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性,也要关注其工具性。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STEM 的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逐步从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角度进行习作表达。
学生在进行STEM 主题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根据探究的内容范围,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整理。
1.STEM学科内容的搜集整合
学生对STEM 学科内容的搜集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他们需要通过大量阅读行为、社会科学类文章,自主选取主题素材。基于素材的特点,提出可行的探究方案。
例如,小学5~6年级的STEM 科技实践探究项目“基于判断与决策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学生需要通过访谈了解以下情况:经过对东海县实验小学某某校区48 位学生的调查,了解不同学段学生偶像崇拜的差异性。为此,项目组的几名学生就需要设计方案,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访谈结论:小学被访学生的偶像多来源于所看动画片人物,这些是引起他们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对邓稼先、司马光、钱学森等名人的崇拜多来源于书本所学,学生对他们的崇拜多为其某一方面的特长所吸引。
学生确定了访谈的主题,对相应的对象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他们关注到了访谈对象的差异性,在对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中,得出了对象关注偶像的范围。实现了在STEM 资料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探究表达。
2.STEM学科知识的运用表达
学生在STEM 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在这一表达的过程中,就需要他们恰当地运用行为、社会科学和数学等知识进行综合表达。
例如,在上述调查项目中,学生需要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对“崇拜偶像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因“智慧和才华”崇拜偶像,小学生占48.86%;因“对社会有重大贡献”崇拜偶像,小学生占41.63%;因“外表帅气或漂亮”崇拜偶像,小学生占25.48%。在多项选择中,学生普遍认为“智慧和才华”是他们崇拜的根本原因,没有过多地在乎偶像的“外表帅气或漂亮”。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恰当地运用了数学的统计知识,用饼形统计图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直观、合理地分析出调查的结果。其中的具体内容又涉及作品特点、人格特点等方面,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学科知识进行呈现。
3.STEM认知的探究表达
科学实验不仅仅限于科学的课堂教学,在语文综合实践项目中,也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的探究精神。学生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比不同的实验结论,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
例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准确了解被调查群体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真实反应,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别对学生和家长两个群体进行了行为实验。对家长的行为实验表明,家长对调查中关于钟南山院士等人的表彰持赞成态度,呼吁应加大对现代英雄人物的宣传力度。调查表明,45.4%的家长对孩子崇拜偶像的反应是表示理解与支持,会密切关注,适时给予帮助;34.14%的家长表示能够理解,不会反对。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对比实验时,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并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探究了行为、社会科学背后的规律,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验任务,进行自主探究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让学生的学习以相应的主题任务进行学习;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阅读,为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探究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
1.基于“STEM学习任务群”的探究表达
课程标准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3~4年级学生提出了“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的要求;对5~6年级学生提出了“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的要求。
在《小书虫眼中的大科学》学习任务群中,我们引导学生从“读、学、做”三个层面设计阅读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开展。在准备阶段,充分做好活动调研、准备工作。在实施阶段,分为“阅读体验”阶段:“小书虫”看“科学”——我要读、我要写,“场馆体验”阶段:“小书虫”学“科学”——我要学、我要演;“创造体验”阶段:“小书虫”用“科学”——从我要查、我要想、我要做等几个方面开展活动,在做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科学课堂”,把科普阅读和探究性学习相联系。在学生充分丰富积淀科普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展科普主题教育、科普设想创作、科普论文探究等活动。
2.基于“STEM整本书阅读”的探究表达
课程标准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阅读STEM 整本书。而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搜集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需要阅读一本书,还需要阅读类似主题或者相关主题的多本书籍,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比如,在《资源与保护》的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紧扣重点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怎样阅读多本相关或不同主题的书籍?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下面我们就试着运用交流过的阅读方法再次走进《资源与保护》,一起学习怎样保护、珍惜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每人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阅读,并完成读书卡,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阅读方法和收获。别漏掉了文中精美的插图,它往往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可以看书(读书卡可手写),也可以选择网上在线阅读。(出示网站名)这是提供给大家的读书网站。读书卡在电脑的桌面,完成后可按上交作业的路径上存到教师机里。
你会用怎样的方法阅读类似的科普读物呢?在交流后,制作阅读方案。
这样,指导学生学会了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取知识,也学会了从不同的科普读物中获取科普知识。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方式,不断积累、内化科普知识,在科学素养和阅读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初步形成规范的科学概念。学生逐渐在科普阅读活动中,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