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2023-03-21 15:33蒋莉莉蒋梓瑶张振香
高教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视域本科生思政

王 昕,蒋莉莉,蒋梓瑶,张振香

(1.郑州大学 护理与健康学院,郑州 450000;2.郑州大学 国际学院,郑州 450000)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实践观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能,是培育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合格接班人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专业性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使各类教学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护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把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阵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本科护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具备精深业务技能、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优秀护理人才。

一 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未来合格的护理事业接班人

2016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护理本科生做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肩负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任,培养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和有担当的护理人才是高等护理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护理本科生在象牙塔里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少,只对其进行专业课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的有效途径,可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加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深切感受时代背景,通过思政内容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社会实践是培养和造就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有效手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青年学生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正因为社会实践的这一功能和属性,赋予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必然肩负思政教育的任务,要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挖掘思政教育的内容。对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形式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这就要求高校和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思政元素的内涵,精准把握学生的年龄和学业特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育形式,在教学手段上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充分把握学生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特征和本质,使学校、教师、护生和社会四位一体真正形成提质增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引导和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能力培养意识,激发爱国热情,掌握真才实学,造就优秀品质,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合格有用的护理人才。

(二)有利于改变护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已经逐步开始注重护理本科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融入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成分。但却忽略了必要的实践,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理论而非实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很好的理解,走不出“高分低能”的怪圈[2]。目前,社会实践能力教育的实施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为主,但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教材。而许多教材是模仿其他学校相关专业而设置,这就导致执教教师对课程的内容还不能深入消化,难以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而仍旧以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主。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过具有靶向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理论学习进一步的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实验中心、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等可以提供实验、培训、调研及观摩等的直接实践平台,使学生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实践中产生的疑惑和困扰去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实践。

近年来,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倡导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渗透于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加强理论的学习,并掌握创新理论的思想与成果,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为今后的就业指明方向,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两相融合,能够彰显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思想的引领者,通过将思政课程的理论,用于就业创业的指导,进一步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理,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主动应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三)有利于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社会实践是提高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3]。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持续坚持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在教学课程设计和安排上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在培养过程中正确把握思政教育方向,实现教育培养目的。通过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成才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教育尤其是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将对就业创业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思想进行细致解读,并且多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思想交流平台及就业创业的实践讨论平台,进而引导学生对于就业创业活动有更新的认识,并尝试从个人人生价值、个人未来发展及长远职业规划等角度解读自身实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对今后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看法,进而投入到相应的就业和创业活动的筹备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二 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的认识局限性

从对高校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历史过程中发现,社会实践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举措,始终包含着两方面的目标[4]。一是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通过行动参与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和课本知识的应用。二是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提出,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与祖国同向同行,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5]。要完成这两个主要目标,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理所当然。但是,当前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型实践多,创新型实践少;社会调查性实践多,调查结果产生社会效益少;社会实践活动多,提升实践能力少。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理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制约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有效性,限制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6]。

(二)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思政内容需进一步加深

“实践思政”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新理念,其可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会摆脱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浸润式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让青年学生在行走的路上触动、感受、领悟和成长[7]。“学生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其中创新实践能力最为重要”[8]。由此可见,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本身就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一种新的形式,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体现。课程思政视域下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创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形式,是摆在高校和教师面前的全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为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抗震救灾战役抢险,救死扶伤彰显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始终是医疗护理专业一脉相承的主旋律。参观八路军战地医院,聆听护理前辈讲述唐山大地震救援的亲身经历,学习汶川大地震抢险英模的先进事迹,切身感受身边的伟大抗疫精神。一个个特定历史环境的实践地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实践教育素材。课程思政联系这些特定的地点、人物和事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这些具体的思政教育素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声临其境,感同身受,有感而发,真正发挥实践活动本身所带有的思政教育元素的正面引导作用,达到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滞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护理院校社会实践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初步探索尝试阶段,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相对薄弱,还需要加强建设[9]。现有的社会实践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过于保守,大部分开展课堂思政的护理院校仍沿袭传统的结果性评价,以结果评价、考核评分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进行考核,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课程教育教学效果。这种评价仅仅突出了结果而非思政全过程,已不适合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10-12]。因此,在培养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基于课程思政视域和护理学特质,建立全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下客观、准确且真实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首先,是学生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自我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社会实践内容、组织形式、思政元素和思想品德及职业素养提升的反馈。其次,是用人单位、护生家长和行业机构对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评价,重点关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向全社会展示护理队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提供社会正能量。第三,是教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自我评价,重点关注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参与和组织,以及课程思政要素的运用和把握。基于护理本科生视角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三 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时代背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融入符合时代背景的思政案例,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了科学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带着这些情感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投身公共卫生事业,服务全民健康,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二次飞跃”[13-14]。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兴趣,使其自觉自愿地投入专业学习当中,同时通过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升华,提高爱岗敬业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极其有力的抓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对未来职业的信心,稳定专业思想,在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基础上自觉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高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植入思政内容,以课程思政为媒介,以专业课程知识丰富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反哺课程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良性体系。

(二)在社会实践中用护理专业优秀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专业热情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元素涵盖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民情、提供服务及生产就业等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载体、依托平台和心理感受,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观念、人格品质和职业操守等的形成。就高等护理教育而言,对护理本科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护理专业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途径。护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关系国家、关乎民生。通过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用护理专业优秀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教育启迪,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救死扶伤、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为健康中国奋斗的远大志向。在历次抢险救灾、抗疫防病的战斗中,闪动着无数白衣天使的身影,涌现出一批批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模范人物和群体。通过社会实践,近距离接触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领略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习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博大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勤奋学习专业技能,未来以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以尊重爱护之心帮助患者,以平等公正之心服务社会[15-16]。

(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体验和感悟课程思政元素

通过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到白衣天使职业的神圣和使命感,得到专业知识在社会层面的回馈[17]。在不经意间,从专业的角度去体会未来的职业,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思想浸润,思政元素也在专业素质拓展过程中凸显出来,赋予学生参与、发现、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元素的主动权。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实施思政教育,能够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创业精神,再通过理论的指导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发展观,进而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综合能力。思政元素贯穿在校期间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活动的脉络始终,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职业前奏中,自觉将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形式,了解社会需求,评价个人职业水平,考量思索未来地位和方向。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的细节活动中,并结合现代化医疗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主动开展个性化学习,获得个性化发展,形成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和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19]。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生动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紧扣护理学专业特点,注重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增加活动温度,提高活动效能,改进活动质量,对引导本科护生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积极意义,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视域本科生思政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