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成彦 | 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柏菊英 |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
进入新学期,许多教师特别是新上岗的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期待,积极落实新课标、新课程要求,在教学创新上积极探索,也有部分教师有一些疑难问题。笔者根据小学思政课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谈一些认识。
近几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广泛开展思政课金课评比、思政课教学大赛、思政教师基本功比赛、优秀教学设计评比等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养。
但仍有教师认为思政课是“弱小学科”。再加上任课教师紧缺,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更增加了思政课的边缘性。因此,在新课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要增强对思政课程铸魂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创新“教” 的方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记忆、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情景化教学氛围,贴近学生实际,释疑解惑,让学生懂得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人,让思政课成为浸润式教育。
创新“学” 的方式。“课堂+”“互联网+”是新时代的教学特点。要借助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利用各关键时间节点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引领学生走出校门,学会运用生动案例说理,用具体事实说话,为学生成长奠基。
突出学科育人特点。思政课要上“活”,增强亲和力、亲近感,激发学生兴趣,要有意义、有意思,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思政课程。德育要融入生活、指导生活,充分体现生活、活动、生动特点,发挥探究、体验、感悟作用,明晰教学评一体的小学思政基本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强化生活感知、深化学习认识,增强活动体验、激发生活情感。
教学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提升能力素质,就是要站位高、视野宽、理解深;提高专业素养,就是要求教师熟知课程育人导向,明确新课程要基于培养目标。
许多教学骨干和名师,都是边实践边学习边成长,在研讨过程中汲取经验,快速成长。几年来,我们组织了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开展了首届济宁市思政课金课评选、首届济宁市思政课教学大赛,建立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评选思政课优秀教师,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质量。下一步,教师们要线下走出去,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线上利用好平台,抓住学习、研究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强化学习意识,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研究状态。一是扩大视野,博览群书,提高资源储备。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熟悉时事政治,指导思政课教学。二是善于反思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深刻理解课堂教学深度学习要义,引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争做教学领头人。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反思、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让更多的年轻教师获得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