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华 | 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
幼小衔接是儿童人生成长的第一个转折点,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实施柔性衔接工程,通过变革柔美的育人空间、实施柔润的衔接课程、建立柔顺的长效机制,为孩子们架起一座温暖柔性的学段“接引桥”。
为了让衔接教育有效落地,爱都小学从学生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入手,变革校园空间设计,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
在校园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中,学校坚持能用软的,不用硬的;能用木头的,不用铁的;能用彩色的,不用黑白的,力求让孩子们感受到校园环境的温馨舒适与便利。
教室是孩子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基于儿童立场,爱都小学打破“秧田式”的教室格局,通过桌椅、沙发、地毯的摆放与安置划分办公区、阅读区、储物区、展示区、学习区,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场景。
在走廊、大厅、操场、卫生间、水房等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学校将整齐划一的标语口号替换为各班的活动照片、课程图表和文艺作品,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课程的质量决定育人的质量。在衔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爱都小学统整一年级上学期国家课程学习内容,开发了“爱都小学适应性教育主题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游戏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帮助孩子缓“坡度”、渐进式地过渡到规范的学科学习生活中。
适应性教育主题课程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校通过开设“我是小学生”“我们的节日”“亲亲大自然”“嘿,棒小孩”等课程,让孩子们在生活化、情景化的主题学习中,拓展认知结构,适应小学生活。
在适应性教育阶段,学校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大量增加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在中秋课程中引导学生用咬饼干的方式,模拟月相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评价方面,爱都小学将“对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为学习的评价”,通过“U爱成长计划随身评”“五色花班币”等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淡化纸笔测试、实施期末闯关测试等方式,优化总结性评价,并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帮助孩子们顺利实现幼小过渡,需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形成家园校育人合力。为此,爱都小学建立衔接教育长效机制,实现双向衔接、协同育人。
联合教研,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爱都小学突破学段壁垒,与幼儿园建立联合教研机制,让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
协商共育,构建“教育合伙人”关系。在充分调研家长需求的基础上,学校举办家长读书会,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组织家长恳谈会、共育大讲堂,为家长答疑解惑;开通线上“小爱畅聊吧”,对家长进行精准指导,让家长成为与学校同向同行的“教育合伙人”。
包班伴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爱都小学教师的办公地点在教室里。课上,教师们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游戏、交流。对学生们来说,教师不仅是管理者和引领者,更是自己的朋友。
部落联盟,构建融洽伙伴关系。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结成成长部落,让一年级的孩子在学长学姐的陪伴下,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增强归属感,树立责任感。
幼小衔接不仅关系着儿童当下的发展,更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幸福。柔性衔接,满足了孩子内在的成长需求,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回应了全学段立德树人的现实关切。我们相信,每个孩子就像花蕾一样,有不同的花期,任何时候开的花都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