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策略研究

2023-03-21 14:43张金堆邱波
公关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育学科传统

文/张金堆 邱波

引言

20 世纪初,“美育”一词最初由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大力提倡之后纳入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现如今美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部分,与德、智、体、劳四育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2020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具有丰富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力的价值。[1]”另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与此同时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学段有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

一、国内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育研究现状分析

1.以传统文艺为主的美育

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大量的传统文艺如书法、戏曲、中国画、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等走入中小学的课堂,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小学的美育工作。如姜涛(2021),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中《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一课为例,在分析了当前中小学戏曲教育的现状之后,提出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定军山”邮票,意在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发掘戏曲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2]。杜卓阳(2021)分析了古琴的琴曲、琴歌、指法之美,提出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以民族乐器为载体,宣扬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3]。张伟(2020)通过书法教学,旨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4]。林庆楠(2020)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价值,提出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促进中小学美育更有弹性、更灵活的健康发展,并最终提出了在中小学课堂进行传统音乐教育的策略,一是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二是要针对不同学段进行课程设置,三是尽量结合地域特点进行教学,四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五是组织各类活动提升教学效果[5]。

2.以传统节日为主的美育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胡牧(2020)以龙额镇中小学在校园进行民族节庆宣传等活动为例,提出民族节庆的审美性、教育性、文化性等特点,更有利于中小学进行美育工作的推进[6]。连仁昌(2020)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主要内容构建“四季”校本课程,通过挖掘深层次的美育教学资源,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学校的美育工作[7]。

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美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美育资源,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王峘(2020)非遗中的苏州泥塑为例,通过建立艺术实践工作坊——“狮陶坊”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寻找新途径。提出了苏州泥塑进校园的重要意义,试图通过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为非遗传承寻找新对策[8]。石慧君(2020)以非遗中的乐昌花鼓戏为例,对广东地区传统音乐传承现状以及乐昌花鼓戏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数字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传承乐昌花鼓戏的意义。并且提出在传统音乐传承与数字化背景下,在中小学宣传乐昌花鼓戏的的传播方法,要立足民族与地区的特色,改革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促进中小学生美育素质发展[9]。苏昕(2017)以非遗中的通草画为例,提出将通草画的美育价值落实到中小学美育中,开展与通草画相关的课程及活动,起到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10]。

4.中小学美育的实施途径

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美育是依托国家课程开展的,尤其集中在美术、音乐等必修课程中。中小学美术课、音乐课具有人文性质,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而中小学美术课、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更便于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传统绘画、传统音乐等内容。第二,依托校本课程开展美育。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位,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确定的课程。由于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许多地区有自己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结合传播需求与地域特点,许多中小学开设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以推进美育工作的实施。第三,依托第二课堂开展美育。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时间以外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当下,许多中小学借助第二课堂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中小学美育工作。

二、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育的困境

1.文献数量少,相关研究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在传统文化视阈下进行中小学美育的研究虽然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在数量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总体研究数量较少。这说明,当前我国对于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强,且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数量也较少,这也映射出目前我国对于相关主题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另外,现有的研究中,也多是针对单一案例或某一课进行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美育系统。

2.美育科目单一,没有做到学科融合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于美育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课程中,即便是特色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也是依托于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展开的,鲜少在其他的人文社科学科中探究推进美育工作的路径,也很少探究其他人文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同时,我国的中小学美育工作多数在单一的学科中推进,没有进行跨学科的美育工作,没有做到学科融合。

3.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发展性研究

我国中小学的传统文化美育工作研究方法大多是在校研究生与中小学教师针对教学案例的定性研究,鲜少有专家学者进行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去探究进行传统文化美育改革究竟为中小学生的美育素质发展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变化。且针对美育的实施路径,许多研究者强调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资源开发、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但是研究结果重复并缺少创新,没有看到路径实施能够给中小学传统文化美育带来的变化,缺乏发展性的观点与研究。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育的策略

1.丰富研究方法,扩宽探究路径

在当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美育工作的研究中,多是在校研究生或中小学教师以教学实例为主,总结一线教学经验,主观因素较强,且提出的实施路径重复性高。各研究者应适当参考国外相关美育理论及优秀案例成果,丰富研究方法,可采用对比分析法、实验调查法等方法,结合我国中小学美育的现状,做本土化的、民族化的传统文化美育研究,以美学为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在探究路径方面,应提出更有创新性的实施路径,不只局限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方面,可依据传统文化地区特色或学校特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

2.发掘人文学科蕴含的传统文化美育,促进学科融合

美术课、音乐课是中小学美育的主要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阵地。中小学教师应发掘其他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如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传统诗词文化;历史学科中蕴含的英雄主义、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怀;思想政治学科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精神等。同时,应提倡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在中小学美育的过程中,大力开展以传统文化美学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构建中小学传统文化美育体系

当下我国中小学对于美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还相对零散,没有形成体系。中小学传统文化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国家、民族、地区特色,参考《意见》中的指导意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形成时代性、民族性、教育性的中小学传统文化美育体系。有机整合学科教育与校园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与人文素养,全方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美育学科传统
【学科新书导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