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雪雪
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与能源技术、空间技术齐名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研究技术的创新,人工智能可谓是呈现前所未有的、爆发式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和应运而生的产品在人类的很多学科领域都被广泛应用,并帮助人类在未知领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为人类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思考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价值矛盾。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人类之所以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在于期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一些单靠人类自身能力无法完成的艰巨工作和任务。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帮助我们建设了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社会的智能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标准。很多领域依靠人工智能得到创新与发展,比如医疗领域内当前热门的智能健康管理、外科微创手术、医学影像检查、医学智能护理与监测等,依靠智能技术识别和分析,不断提高诊断能力;在教育领域有AI 陪读、智能阅卷系统等;另外在服务业、安全保护等各个行业也大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且还在不断升级技术与扩大应用范围。人工智能不仅给各行各业带来经济效益,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变化,对社会整体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生活方式更加智能化,生产关系结构得到改变,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价值矛盾通常表现为由于不同主体或受不同文化影响产生的不同价值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种社会现象。为促进人工智能时代中人和机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进一步正视和正确平衡其中的价值矛盾,并找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优化途径。
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智能工具的研发与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力缩短了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特别是具有自动化自主化特点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工,从事着极其耗时、费力费脑的高难度亦或是琐碎的工作。“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1]但是,在另一方面,智能机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异化。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本身。”[2]人工智能剥夺了人的自由,使过去有形的异化悄然变成无形的异化。最初以追求效率为目的而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或其他社会群体,逐渐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增加竞争压力为利益驱动使用人工智能产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并没有同步增加工作者的自由时间,反而形成了像“996”这样的工作机制。智能化和数据化的发展与应用使其在办公区域的无线网还能监测到各个设备的浏览记录,以致能监控到员工是否属于正常办公。各种智能办公软件也正在使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日益模糊并逐渐消失,下班时间依然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自由休闲的生活时间被压榨得荡然无存。人类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智能机器正逐渐异化为奴役人的新工具,对人工智能的过渡依赖和使用使得自由被异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看似能在数以亿计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自由获取讯息,实则“我们将为甄别和使用这些信息付出最昂贵的代价——时间”[3],此外,商家通过利用搜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搜索记录进行投其所好的商品推送,从而使消费者陷入消费异化之中。同样,长时间投其所好的信息资讯推送加剧了信息茧房的滋生,看似自由而全面的选择,实则日复一日都在同样的信息旋涡陷阱里。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不良机构肆意盗取并贩卖给其他组织,智能刷脸也被盗取个人信息并被不良分子当做获利的渠道。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存方式——虚拟生存。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人类在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中切换难免会产生价值层面的矛盾。虚拟生存为人们创建了更加宽广的生活场地和地域,“互联网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往工具和交往空间,更诞生了一种具有复杂空间性的‘虚拟生活场域’,促使人们可以在虚拟与现实共在的交互场景中生活。”[4]和现实生存比起来,虚拟生存打破了时间、空间和现实中个体角色限制,空间的延伸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从现实生存方式中实现分离,摆脱了种种束缚,人们跨越了地域、民族、语言的限制,脱离了性别、身份、职业、外貌的约束,在虚拟中交流、工作、购物,自由地进行互动。但是,人和智能机器通过文字、图片和语音识别的实时互动,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人和人的交流在实际上逐渐成为了人和数据的交流,从前面面交流过程中的情感、情绪逐渐被符号化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人际交流的温情被消解,从而加强了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疏离感,引发了人的交往价值异化问题。并且在虚拟生存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被逐渐弱化甚至丧失。
“在虚拟世界中生存的人成了技术的奴隶,背叛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人丢失了自身,成为了‘他者’”[5]。表现之一就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使许多人沉溺于虚拟生存中,这种沉溺就宛如现实生存中的毒瘾,对生活的热情只停留在虚拟生存中,一旦进入现实生存中就无所适从,焦虑、抑郁、暴躁,甚至出现心理和精神疾病,“离开网络一天,心痒难耐,离开网络两天,产生负罪感,离开网络三天,就已经置身石器时代。”[6]虚拟生存中经过数字科技处理过的人与现实生存中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生存价值产生了矛盾,自主性的异化,人际交往能力的衰弱,创造性思维的匮乏。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信息系统复杂而又缜密,并非处于人人都能掌控的状态之下,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科技信息越发达,生产力就越强,然而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越狭窄。“在信息时代,如果信息资源或交流信息的权力被垄断或主导,则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成为欺凌信息穷人的利器。”[7]
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够制造工具,并通过使用工具从事劳动生产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历史上颠覆式创新的产物,为人类多领域解决了历史性难题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千千万万的人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面临失业、再就业难的困境。
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和普及,在未来许多原本依靠人类的工作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比如在翻译、家政、客服、助理等行业中,大量人员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牛津大学K.B.费雷和M.奥斯本检验了702 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按照被取代的风险大小进行了排序,最终认为美国会有47%的工作面临被智能机器取代的风险,英国则有35%的职业可能被取代,而日本则高达49%。”[8]人工智能价值的持续创新增长使得人类价值所能彰显的领域越来越狭窄,人类价值被取代的可能性和风险在不断增加。人类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来体现的,但是,人工智能创造的智能机器逐渐代替人类从事的行业,部分人的价值就难以再通过劳动体现出来。同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人们在劳动中与人产生交往关系,一旦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就失去劳动,可能会变得无所事事,在社会中被边缘化,失去存在感,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失去个人的社会价值。
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显示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性,但是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矛盾我们该怎么办?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技术的进步而自身劳动被威胁或被剥夺的群体,质疑反对的呼声最高。在古代,庄子就极端反对技术文明,甚至号召人们拒绝使用机器,他认为机器的使用会让人们改变原有自然纯朴的状态;近代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工人认为贫困的根源是机器的存在;到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发展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仍然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但是,新事物的发展必将取代旧事物,新的技术一经出现,其进步性就十分明显,任何怀疑和阻挡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奔流不息,淘汰的只有那些不思进取、没有能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人。人工智能时代亦是如此,能做的最大努力唯有提升自身。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这就要求人们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新的知识,改变原有知识结构,适应新时代。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使得人能从劳动中得到解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工智能亦是如此。它是由人开发创造并为人类服务,不断满足人们新增需求而不是反过来制约人类主体地位的新兴技术,所以必须全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以维护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人工智能不得伤害人类,必须尊重人类,以人为出发点进行研发和应用。在智能技术或智能工具应用前,就应对其进行充分的科学预测以及理性评估,比如人在虚拟生存与在现实生存中的价值矛盾和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的风险这些情况发生产生的社会反映和负面效应,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有明确的限定,避免因科学认知不足、把握不准而导致自由异化频发,同时,人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辩证理性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及其带来的产品,分析利弊得失,最大限度利用好人工智能为人们带来的便捷性,避免沉溺和依赖人工智能,在虚实生存中保持平衡。明确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手段帮助人们完成任务,而在一些需要价值判断、人的情感的工作必须由人完成。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帮助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普通人能控制的范围,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盗取人脸信息、收集用户隐私等来换取不正当利益;大量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大量人口失业,影响社会不平等,可能会导致社会稳定等问题。首先加强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安全评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用之前需要出具相关的需求证明,在公安局进行相关备案,签署对用户隐私的保密协议,立法规定对人工智能搜集的数据进行保密与保护。同时,也应加强对人工智能研发的道德方面的考虑,目前,人的情感是机器无法比拟的,冰冷的算法演绎做不到人文关怀,那么,在特殊的行业领域是否该考虑放弃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否提供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坚决禁止技术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
在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引发的部分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这部分工作或属于较为简单的劳动力就可完成工作,或属于高精尖型产业。简单的工作被人工智能轻而易举代替造成部分人员失业,高精尖型产业又因为大部分人员教育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系统的知识而无法胜任造成失业。要有效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问题还得从源头入手,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到首位,增加科技投入,科技教育要从小学就开始关注并落实,监督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定期举行科技教育活动,加强教育创新,培养灌输学生迅猛发展的需求。其次,政府部门或相关教育机构,针对社会人员开设科技知识培训课程班,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尽可能提高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联合社会举办科技知识竞赛活动,更新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增强工作本领,使其能够更好胜任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内的工作。再次,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他们不仅承担着研发责任,还承担了科学技术普及大众的责任,政府协力开通相关渠道积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讲授科学技术的应用、教授科学方法等,增强科学普及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努力提高民众的科学水平,使大众对科技智能产品的操作和应用更加熟练和规范。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红利,也极大促进了人类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人工智能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制度还未完善,不正确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与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价值层面的矛盾还在不断出现与演变。人工智能的合理合法的正确研发与应用,还需要各个领域、各个主体密切合作,提前做好价值预判,找到优化解决价值矛盾的途径,规避带来的价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