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静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历史文化名城中拥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历史街区。这些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建设史上的例证,还是整座城市文化生活史的缩影。历史街区文化作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基于此,现从城市形象与历史街区的内涵,城市形象塑造与历史街区文化塑造之间的关联性,城市形象塑造中历史街区文化的塑造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塑造出更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
随着社会大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增加。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展开了深度的思考研究。而历史街区文化作为城市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城市历史街区既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缩影,又是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传统生活共同构筑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有着颇具地方韵味的建筑群和富有生命力的传统人文风情,可以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获得心灵上的熏陶。同时,历史街区还是一座城市特有形象、地域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并且会伴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改变。历史街区文化的塑造不仅是对城市居民历史记忆、文化习俗的继承,还是对城市形象的深度挖掘和重新塑造。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果,但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存在同质化、普遍性,以及城市形象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对此,历史街区文化塑造在我国城市形象塑造中显得至关重要[1]。基于此,本文将对城市形象塑造与历史街区文化塑造进行研究分析。
一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系列要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城市形象,则是通过对一座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整合、系统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的公众形象,并且充分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内涵、特色及发展方向,其尤为强调人们从各个层面对城市的综合印象及整体文化体验。城市形象既包括街道、建筑、广场、公共艺术品、标识系统等物化的硬件系统,又包括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人文风情、社会观念等非物化的软件系统。其中,物化的硬件系统是依托系统规划设计,可以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的;非物化的软件系统则是基于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方式、社会观念、审美情趣等得以体现的,同时依托文化传播,能够提升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水平。
历史街区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发布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及地区都应当得到妥善保护,而不应当对其进行破坏。在这一文件发布之后,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政策性文件也纷纷引入了“历史街区”这一概念。比如,1987年第八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上发布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将历史街区界定为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者其他保存有历史风貌的地区。
我国则于1986年正式提出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时提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除去要评价其历史、文物古迹等因素外,还要评价城市现状格局及风貌具有历史特色与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文化街区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的范畴。之后,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对历史街区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完善。
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0世纪下半叶,一些学者将企业形象、组织形象概念与城市研究领域进行有效结合,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CIS概念。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城市形象战略,抑或是城市识别系统。在此基础上,中国美术学院的成朝晖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城市形象塑造主要涉及城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城市形象行为识别系统,城市形象视觉、听觉、嗅觉识别系统,以及城市形象景观识别系统等六大系统,这些系统共同构筑起了全面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当人们走进一座城市,瞬间便与该城市的街区实现了充分融合。街区承载着城市中的生活、商业、交通、休闲等各种城市的外显特征。而这一系列内容的整合同时是城市内涵的重要体现,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大体全面的形象[2]。可以说,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凝结,还是城市发展历史脉络的彰显。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塑造,既是对城市居民历史记忆、文化习俗的继承,又是对城市形象的深度挖掘与再塑造。因此,城市形象塑造与历史街区文化塑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基于成朝晖教授提出的理论,对城市形象塑造与历史街区文化塑造之间的关联性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是从城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角度来说,不同城市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方向、城市形象理念。城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作为城市精神文明、综合价值观的集合,涵盖了一座城市应当具备的风格、类型的定位等,为城市定位提供了有力依据。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主题设定,除去考虑历史街区既有的文化主题外,还要结合城市形象理念进行确定,历史街区的主题设定不仅要能够反映城市的面貌,还要能够调动城市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构建起一种文化行为模式,成为城市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从城市形象行为识别系统角度来说,这一识别系统简言之是基于城市居民的行为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人文风情、精神风貌等,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伴随城市建设而不断发展成熟,但其本质内容主要体现在城市历史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这部分日常生活不仅是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聚集地,还是历史街区所需保留、开发的重要内容。
三是从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角度来说,这一识别系统主要依托图文、色彩等视觉元素,表现传达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具体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城市标识系统、城市色彩系统、城市户外广告系统等。历史街区文化塑造同样需要立足于街区的视觉形象,从街区文化切入,做好街区主题定位,继而基于主题定位对各个视觉形象进行设计,最终由各个视觉形象共同完成对街区整体形象的呈现。
四是从城市形象的听觉、嗅觉识别系统角度来说,这一识别系统通过对人们的听觉、嗅觉感官进行刺激,使其得以被人们所识别,所以其表现出一定的可识别性、象征性特征。比如,有着“世界音乐之都”之称的维也纳,声音是这座城市的一大代表;又如,每年九月到十一月,走在杭州街头就能闻到扑鼻的桂花香,让人如痴如醉。历史街区文化塑造同样可以引入听觉元素、嗅觉元素,比如,走在苏州历史老街平江路上,所能听到的评弹及昆曲演奏声,抑或是当地居民用方言聊天的声音,均可作为可识别要素,给人以别样的感官体验。又如,绍兴仓桥直街上当地居民晾晒梅干菜,或者炒食梅干菜的气味,同样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记忆的追寻。
五是从城市形象景观识别系统角度来说,这一识别系统主要是指城市中诸如街区、建筑、广场、城市绿化、城市夜景等元素共同构筑的系统。历史街区虽然是这一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着自身专有的景观识别系统,主要包括街区道路、历史建筑、街区绿化、街区夜景等要素。这些要素是历史街区风格、特色的重要体现,同时与城市形象景观识别紧密相连。
历史街区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与积淀而成的,不仅拥有颇具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风貌,还凭借其功能属性承载了数代人的生活记忆。历史街区的存在赋予了一座城市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形象塑造中历史街区文化的塑造,应当构建起街区“形”“神”的全面统一,其中,“形”指的是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外观呈现,“神”指的是历史街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历史街区文化塑造而言,上述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城市形象塑造中历史街区文化的塑造,为使历史街区的风格特色得到充分展现,应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在继承历史街区外观风貌的基础上,深度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推进对这些文化内涵的有力表达与呈现。
首先,应当对历史街区中的商家店面进行严格管控,除去要保证售卖商品的质量外,还应当尽可能地赋予商品以街区特色,以此让商品成为历史街区文化的传播载体。与此同时,还应当严格控制相同类型商家的数量。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极大地影响着历史街区乃至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因而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其次,在历史街区的旅游旺季,由于游览历史街区的游客会大幅增多,因此在此期间,对历史街区环境氛围的营造,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形象塑造[3]。鉴于此,历史街区可以借鉴一些旅游景区的管理手段。比如,预先借助相关媒体将各游览时段的游客人数限值告知游客,以此将游客人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区间。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还可以让游客更好地领略历史街区的魅力,进而对城市留下良好印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城市普遍表现出节日气氛越来越淡的现象,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历史街区作为承载了城市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场所,恰好与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基于此,在历史街区文化塑造中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让历史街区更具文化魅力。如此一来,历史街区文化塑造也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参与积极性,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促进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
除去基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之外,还可以依据历史街区承载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以此推出颇具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并将其设置成历史街区的周期性文化活动,定期开展,让公众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惯性认识,一到时间周期,便能想到这座城市中的独特文化活动[4]。比如,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别具特色的民族风俗、美食、服饰等,这些均为当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地可以推出观光体验类文化活动,向游客展示少数民族的服装、饰品等,还可以组织游客进行亲自体验制作,从而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加深游客对当地的印象,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传播弘扬。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必须要确保其与历史街区所在城市的城市特色文化相契合。只有立足于城市特色文化,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活动,才能让文化活动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再加上历史街区的融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城市特色文化,进一步切实推动历史街区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协同塑造。
对于城市形象塑造中历史街区文化的塑造,切忌一味执拗于历史街区的历史性,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生硬传播,而是应当充分把握历史街区的历史感,推进其与现代城市的现代感有机融合,以此让人们在置身其中时可产生更深刻的融入感、代入感。
首先,可以发挥历史街区的商业属性,基于对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推进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能够以物化的形式在消费市场中得到传承弘扬。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开发力度,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各种能够反映城市形象的文创产品,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创品牌,以现代的方式传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水平[5]。比如,在我国台北市迪化街历史街区,文创产业就得到了高度发展。设计人员围绕街区历史文化,设计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实现了对大稻埕迪化街特色文化元素的充分展现。
其次,鉴于历史街区所具有的历史性,其中的大多数建筑、公共设施等无法与城市保持统一,甚至存在一定的陈旧、老化问题。对此,在保留历史街区历史感的基础上,可以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公共设施的维护修缮,从而在塑造历史街区文化的同时确保其安全性。有效利用合理的手段,推进历史感与现代感的有机融合,让历史街区文化塑造更好地助力城市形象塑造。
总而言之,历史街区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关人员应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构建城市形象塑造与历史街区文化塑造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探索研究,明确城市形象塑造与历史街区文化塑造之间的关联性,从构建起“形”与“神”的全面统一、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推进历史感与现代感的有机融合等不同方面着手,切实打造出更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