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华(福建:南靖县山城中心幼儿园)
“创生”一词是美国人在1992年提出的。幼儿园创生课程是在教师、幼儿共同协作中生成新的教育经验,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内容。如今仍有部分幼儿教师对此理解并不深刻,实践探索也比较迟缓。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立足课程游戏化这一原则,及时把握幼儿游戏生长点,在反思中创新,生成更利于幼儿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的课程。因此,教师要坚守游戏化底线,坚持课程创生取向,逐渐发展成有个性文化底蕴的活动课程,成为有创新意蕴的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深度解读游戏课程化本质。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坚持这一意识,才能具有更为科学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主题进行理性的甄别与筛选,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加速游戏课程化开发,促进园本课程建设,使得课程创生朝着良好方向推进。
课程的创生既要立足教师的价值取向,又要捕捉幼儿游戏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满足幼儿游戏学习、游戏体验活动的需求,为他们参与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分析、判断,及时捕捉幼儿游戏中的生长点,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帮助,引领幼儿生成各类活动,初步提炼,使之趋于课程,以实现游戏课程化建设的目标。
比如,在大班“二十四节气”游戏活动中,教师就需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以幼儿学习感知和生活经验积累为基础,用发展的眼光去把脉幼儿的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对该游戏活动进行拓展或创新,使得游戏课程化创生有根可循。分散性明显、保持时间短暂等都是幼儿兴趣点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兴趣点,牢牢地把握好兴趣点的激活与开发,使之成为游戏化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创生课程的着力点。
为深化幼儿游戏体验,拓展幼儿有关“二十四节气”活动视角,教师观察到幼儿对“二十四节气”很感兴趣,但缺乏“二十四节气”知识储备,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知识储备,以便幼儿在游戏中积累起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感知。比如,采取猜谜语的方式来让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意义,还可以采取贴画、二十四节气童话剧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初建认知,形成较为厚实的学习经验。随着游戏活动顺利开展,幼儿就会围绕着问题链生成各种游戏活动。如有幼儿提出:奶奶说那个地上白白的一层是霜,这是“霜降”节气;还有幼儿提出:妈妈说,春天来了,天空中就会打雷,会把一些小动物从泥土中唤醒起来,与我们一样去上学了,这个节气是“惊蛰”。他们会把前期的童话剧进行重新编排,对贴图活动重新分析等,使得他们探究学习兴趣变得更浓。游戏课程化意识也初步显现,课程创生就会在儿童兴趣勃发中自然生长开来,并在教师的持续浇灌下茁壮成长。
由此可见,在课程创生中教师要从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点出发,并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发展起来。其间,教师还需确立好价值取向,以保证幼儿游戏学习兴趣点持续保持,促进幼儿兴趣的扩展和整合,为游戏课程化创新与发展夯实基础。
教师要围绕幼儿兴趣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地推动幼儿园游戏课程化建设,为创生课程开发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案例。课程的生成能力,是教师、幼儿进行课程创设的根本力量,其中教师应进一步彰显其引导者、参与者功能,要从幼儿游戏学习兴趣、学习活动表现等诸多方面给予必要引领,引导幼儿参与课程创新,为游戏课程化建设、课程的创生积淀探究之力。
创生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并非空中楼阁,也不是飞来之峰,而是源于教师实践的教学案例,以及充足的教学经验储备,还依托于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灵活熟练使用。仍以“二十四节气”游戏活动为例。教师要深度研读“二十四节气”的科普知识,做到有“一桶水”,甚至是“源头活水”的良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幼儿游戏活动相应的引导或指导,为他们参与游戏、投入活动,以及创生课程提供厚实的知识、经验支持。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对上述案例的思考,鼓励幼儿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形成一个探究二十四节气学习氛围,促进幼儿更好地融入二十四节气学习探究,积累起相应的生活常识以及对应的节气知识经验等,为他们参与课程创生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要高度重视幼儿园游戏课程化的研究,并积极探索游戏课程化开发和建设。教师要从幼儿学习探究活动方面做出更理性的分析思考,努力整合这些资源,形成园本游戏课程化建设的基础性资料,为引导幼儿参与课程开发、形成创生课程提供必要的活动体验,让幼儿获得对应的游戏学习经验等,确保高自由度、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有效实施。
比如,在“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在游戏中独立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幼儿初步学习与感知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常识,如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春风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等。让幼儿在图片、视频、绘本等资源中较好地感知二十四节气存在,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这样,就会给教师、幼儿带来一场场头脑风暴,为该课程的创生,以及对应的园本课程开发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撑。
园本课程开发研究、游戏课程化建设,都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是利于幼儿快乐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是幼儿参与课程创生的动力所在。为此,教师要依托游戏课程化开发、建设的实际,学会进一步深度思考,逐步发展好自身的批判与反思能力,以更好地进行游戏课程化开发,使其成为课程创生的基础。
随着幼儿园游戏课程化建设不断推进,教师不得不慢下脚步来反思课程建设的每一过程,厘清课程生成的每一个环节,为课程的创生提供最坚实的基础支持。因为创生课程的课程评价是建立在教师反思能力之上的,是聚焦于幼儿综合性能力评价之上的,只有当二者构成一个较为理想的结合点时,课程的创生才会有较为理想的时空,才会有厚实的基础力量。
仍以上述“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化案例为例。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发中理性地回头望,审视课程整理的每一步,把握课程建设的一个个细节,并以此进行必要的批判性解读,为课程创设、园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提供明确方向,形成有一定实际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为课程再度拓展和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创生主要目的是培育幼儿的持续学习能力,发展其综合素养。为此,在游戏课程化开发与建设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着眼于幼儿升入小学学习的后劲培养,以期通过创生课程建设初步培育幼儿课程意识,以及课程建设的基本感知等,为幼儿终身学习积淀知识底蕴。
例如,在“迷宫改建”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从活字入手,为课程的创生提供多元化途径,如指导幼儿对现有游戏活动迷宫进行个性化改造,这样幼儿就会学会与伙伴探究改造方案、交流自主思考、质疑问难等。这些都会为他们升入小学学习生活提供极有价值的经验,能够初步发展起他们的质疑意识、合作态度、创新意识等。同时,幼儿的个性化思考,还能促进迷宫游戏课程不断完善,使之更符合幼儿学习、游戏活动的心理特征和兴趣需求,更能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幸福体验,为他们个性思考、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艺术审美等素养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为后续小学学习注入相应的能力元素和情感因素。
游戏课程化是幼儿园教学的着力点,是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实践。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释放游戏课程化文化特质,为幼儿园课程的创生提供正确价值取向。创生课程的开发,使得园本课程产生了质的提升,彰显了较为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予幼儿更好的课程教育引领,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重视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文化取向,是游戏课程化创新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幼儿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程观念、文化意识,以开放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引导幼儿在系列游戏学习体验中感受课程创生的文化味,从而帮助幼儿积极地开展游戏学习,参与个性化课程创生。
以户外游戏活动“露营”为例。教师既要围绕游戏投放合适材料,又要激发幼儿个性化游戏学习活力,鼓励他们多讨论、多思考,学习选择不同材料,构建不一样的露营帐篷,设计不同游戏项目,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和课程创生的基本力量。这样,幼儿就会在群体性的探究中形成露营游戏的基本方案,学习选择材料、搭建帐篷,构建属于自己小组的城堡,设置较为丰富的游戏活动项目等,让幼儿成为这次游戏活动建设的主体,兴趣满满地投入游戏活动中。活动之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该项活动,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使之成为课程创生最翔实的素材,由此形成最有意义的文案资料。
课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文本资料,而是一种课程文化,创生性文化。故而,幼儿园游戏课程化建设中要把重点由课程转向教师,让教师发挥其自身文化特质,推动课程建设进程。在游戏课程化建设背景下,幼儿园要用多元化的策略营造教师课程创设文化场,以丰厚的课程内容传神文化底蕴。例如,依托名师工作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引领教师进行理论研讨、问题探究等,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文化的意识,使其能用文化视角去揣摩游戏化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全景。还可以开展教师微讲堂、相约星期日等活动,引领教师深入讲述、反思、调整、提炼等教研学习活动,拓展课程创生实践视角,丰富课程创生经验,使课程更具文化意蕴。
综上所述,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创造中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不会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开展幼儿园游戏课程化创生实践探索,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是践行基础教育课程思想的实践——重视课程的动态生成和学习者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游戏课程化思想,不再死盯住文本课程这一线索;要善于把握幼儿园整体教育规划、幼儿游戏学习兴趣需求等元素,开发课程、拓展课程,让自己和幼儿主动成为游戏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要善于通过课程创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创造,以促进幼儿综合素养得到更好培育,助推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