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颖(贵州:大方县核桃彝族白族乡石艳小学)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改善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教师立足于教学实际对互联网中优秀的教学案例与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挖掘与学习,并将其内化于自身,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能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积累,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强化数学学习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大数据功能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搜集更多具有教育价值与趣味性的教学案例,辅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宽学生数学视野。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围绕具体的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延伸。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的知识点时,当学生能认识面值较大的人民币并学会如何找零后,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展示其他国家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等,初步了解其他国家货币的使用方法以及汇率,增长学生见识。
数学因其学科特征,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取得更加优异的学习成果,这就使多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表象,无法形成更深层的理解与记忆。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能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切入点,将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内容转换为更加清晰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创设相应的生活化场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与记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百分比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利用“买房问题”进行教学,为学生出示A、B两个小区绿化情况、房屋面积、房屋价格等信息的百分比数据,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对比分析各项数据,判断在A、B哪个小区购房最为合适。同时,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全体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均能获得新知,提升数学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在聆听他人发言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将所获的知识内化于自身。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创设生活、问题、游戏等情境,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保持长时间的思考,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学生通过思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教师的表扬后,会产生满满的成就感,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
随着教学的深入与学段的增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在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准上产生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5~6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这种差异会被无限地放大,加之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需要面对十几名甚至数十名的学生,若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很难弥补学生个体差异。为此,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每隔4年2月便会由28天变为29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为全体学生都准备近4年来的日历供学生翻看学习。因此,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2月存在29天和28天的情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利用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用以强带弱的方法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共同学习,在全体学生完成知识探究后,带着学习成果回到课本中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对“闰年”与“平年”的概念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要想使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的价值与优势充分地显现出来,就需要教师对互联网技术与设备有着较强的运用与操作能力,能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互联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准确地掌握课本中各个单元的重难知识点内容,厘清各单元重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确保设计出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方便学生学习理解与记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为例。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学生能认识东南西北,以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学会使用指南针测定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活动的场所创建生活化场景,带领学生共同认识方位。首先,教师可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以及教学楼、操场等图片,让学生尝试说出这些建筑物都在学校平面图中的那个方向,对于已经接触过方向知识的学生会说出东面、西面等,而对于未接触过方向知识的学生会说出左面、右面,以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方向。其次,引导学生尝试根据平面路线图描述出路线。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想从学校食堂回到教学楼应该怎么走?你能帮助我规划出路线吗?”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给出具体的路线“先向东方向走50m,再向北方向走20m,最后向东走30m就到了”。在学生能根据平面路线图简单地对路线进行描述后,教师可适当地增加难度,在电子白板中出示本市的地理图,让学生规划出从自己家到学校最快的路线,强化学生对方向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在测定方位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使用指南针、方向板等工具,教师可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现在我国战国时代就已经发明了用于辨别方位的指南器“司南”,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实践证明,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展开教学,并借助相应的互联网教学工具进行辅助,能极大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师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时,应意识到“互联网+”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与学习状态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做出调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与探究意识的培养。在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转变教学思路,采用赏识教育替代批评教育,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给予思维上的启发。教师可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生在课下结合教师发布的微视频进行自学,在课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与学习成果,在课堂总结环节与教师共同探讨,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对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温习与回顾,以此扩大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单元教学为例。首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创设如下情境:小李与小李的哥哥同吃一张饼,小李吃了这张饼的1/5,小李的哥哥吃了这张饼的3/5,请问小李与小李的哥哥总计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这张饼还剩余几分之几?你能用几种方法算出答案呢?请一一列举出来。在完成视频制作后将视频发送至班级交流群,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并尝试用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解决。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前后桌围成一组,分享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想到的解决策略。例如,部分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在纸上画出一张饼将其分成5份,吃掉的部分用带颜色的记号笔涂抹,得到这张饼被吃了4/5,剩余1/5。而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同分母分数计算的运算法则有着初步的理解,直接用1/5+3/5计算出被吃掉的数量,再用1-4/5得出剩余饼的数量。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两种解决方法的学习逐渐领会了同分母分数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学生将得出的学习成果汇报给教师,由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肯定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做出的努力与表现,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弥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短板。这一教学方式表明,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与想法,唯如此,才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互联网+”技术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能将其转换为符合学生形象认知的模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深入挖掘“互联网+”的教学优势与多样化的教学功能,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元化。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利用视图功能为学生详细展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所观测到的图形的形状。例如,在观察玩具熊时正视图可抽象理解为正方形,俯视图则可抽象理解成圆形,而侧视图则可抽象理解为长方形,以此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利用3D建模功能,引导学生观察由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该知识点内容是小学考试中常考的内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与直观想象力的发展极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课本中给出的组合图形为例,让学生简单说一说这个图形是从哪个角度观察到的,这个组合体中总共运用了几个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在全体学生均完成回答后出示建模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画出其余方向的观察图,训练学生数学思维与观察能力。同时,在学生对课本中简单的例题能熟练地进行解答后,教师可适当地增加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一步探究,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以下信息“总共有几个正方体,观察到的图形是正视图、俯视图还是侧视图”等,让学生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在草稿纸上画出其余方向观察到的组合体的形状,并尝试动手用教师提供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形状进行验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运用这一方式,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不同功能,针对课本中的不同知识点展开教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优势,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准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时要深入挖掘更多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入深度思考与学习的状态。同时,灵活运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教辅工具,还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