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现状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

2023-03-20 05:23高奕文胡天赐李勤椿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年1期
关键词:垃圾文明分类

高奕文 胡天赐 付 骏 李勤椿,*

(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南永州 425100)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其中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关键时期,《“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湖南省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等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推进了垃圾分类处理,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着力点,通过有效实施措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改善环境质量。引导高校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1][2][3]。

“绿色校园”首次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提出,它强调将环保意识落实到行动中,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高自身的环境素养[4]。大学校园是城市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阵地,而大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同时,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多形式、持续性、全覆盖的环境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充分知晓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5]。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等政策文件的发布,逐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对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发现在校大学生当前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垃圾分类所持的态度,并根据调查结果来分析在校大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进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在查阅相关文件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在校学生情况以及学校功能区分布,设计“校园垃圾分类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校园垃圾分类的落实情况、自身的行为意愿以及对校园垃圾分类的改进措施等19 个问题。以网络QQ 等形式发放于全校所有院系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94 份,其中有效问卷294 份,回收率100%。通过调查实际情况,进而反映学生环保素养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结合问卷对在校学生实际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观察,进一步总结影响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提高的因素。最后,结合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教育职能并研究其在绿色校园创建中的作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垃圾分类认知现状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显示调查涵盖了学校各学院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对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调查如图1 所示。大部分同学对于垃圾分类的常识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其中,有12.6%的同学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十分了解,但是,还有8.5%的同学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基本不了解。这也从侧面反映同学们对于垃圾分类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的水平差距较大,有同学比较关注当前的环境形势,也有同学还没有关注环境问题。当提及“您觉得垃圾分类有必要吗?”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占比达83.7%,但也有0.3%的学生表示没必要。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垃圾分类亟待推行,可能是由于当前在进行垃圾分类推广的过程中不同城市进程不一,导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的人没有看到分类的效果,让少数同学觉得垃圾分类可有可无。在问到“在日常生活中,您会把垃圾分类投放吗?”只有10.9%的学生表示每次都会进行分类投放垃圾,3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分类投放,46.9%的学生表示会偶尔进行分类投放,但也有10.2%的学生从不分类投放。结果表明,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还未能够转化成行动自觉。大部分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且对垃圾分类的态度良好,但是对应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没有清晰的概念,自身实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学生较少,导致在进行垃圾分类时无法做到正确分类以及不能每次主动将垃圾分类。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现阶段还比较薄弱,只能依靠相关制度来约束学生日常垃圾分类[6]。要让学生自发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渐养成相应的习惯,完成从认知转向行动的过程。有研究学者表明:首先要让人们明白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内在动机,从而自发进行垃圾分类。因此,要激发民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首先要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及教育,形成统一思想,让人们明白垃圾分类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7]。

图1 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情况

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 所示。有80.6%的学生表示清楚,其中13.3%的学生表示很清楚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是,有2.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说明还有少数同学对于垃圾分类没有相应的概念,不清楚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别。在对日常生活中是否接受过环保知识的宣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接受环保知识宣传的学生占比为22.4%,57.1%的学生表示有时接受相关的环保宣传,只有3.1%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接受过环保知识宣传。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接受的知识面较广,但对于环保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较为薄弱。然而,在形成垃圾分类意识的时候,相关知识就是基础,需要加以人为管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一旦意识形成,学生就能自发地进行垃圾分类,以此来共同维护环境卫生,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减量化,从而进一步促进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大群体,对其进行科普垃圾如何分类,垃圾如何处理等相关知识,把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当中,这样必定能够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2 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了解情况

2.2 校园垃圾分类的满意度调查

经过对校园的了解,校园内有236 个公共垃圾桶,其中有108 个采用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二分法分类的垃圾桶。食堂与宿舍功能区在校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垃圾桶的布置也对于整体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校园中的垃圾桶基本能够做到及时清理,但在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和场所,时常会出现垃圾满溢的现象。对学生的校园垃圾分类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如图3 所示。有30%的学生表示“好,垃圾分类合理”,有45%的学生表示“一般,效果不好”,也有1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情况”。结果表明,校园内的垃圾桶只能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在一定场所和特定时段,现有垃圾桶不能容纳相对应的垃圾。同时,校园内的学习生活能够明显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然而,校园垃圾桶的数量没有充分根据各个功能区的特点和人流量来进行布置,没有发挥好每个垃圾桶的作用。学校的整体环境优美,但对于垃圾分类还存在基础设施上的不足。

图3 学生对垃圾分类满意度情况

2.3 校园垃圾分类现状

针对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进行调查,当问到“您认为落实垃圾分类有哪些困难”时,其中,“不知道该如何分类”和“环保意识薄弱”是主要原因,同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觉得麻烦”“认为没有意义” 等也是关键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垃圾分类时还处于被动地接受,且在管理制度以及自我约束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表现出行为滞后于意识的情况。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环保知识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素养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垃圾在分类管理及处理处置过程中依然面临严峻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垃圾分类相关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垃圾桶放置有待改善,针对人流量多的地点,应增设相应的设施,避免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后又统一处理。学校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公益劳动,维护校园环境,同时应当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校园垃圾箱在数量上总体偏少,每当“高峰期”过后,垃圾箱时常出现溢满的情况,应增加带有标识的四色垃圾桶,这样能进一步促使学生进行垃圾分类,从而自主学习相应的环保知识。

(2)环保知识还应加强科普

高校的主要群体是学生,其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校园整体环境的优劣。垃圾分类教育尚未在课堂教学当中普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引导,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行为自觉性。

(3)宣传教育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接受知识除了课堂当中以教师传授为主外,还包括课外的活动和相应的环境因素。相关的环保标语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还不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学生传输环保意识的元素不足。因此,在整个大环境中应当加强有形和无形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 对策与建议

3.1 重视课堂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营造绿色校园文化

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相关的音视频等进行教学,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担当精神。学校应将通识课与专业课结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8]。同时,学校在每个月定期的美化校园公益劳动中应加强绿色环保意识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学生社团以及校园广播等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校内典型经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力。绿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有如春雨润物无声,学校应积极营造绿色校园氛围,在课堂以及实践中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水平。

3.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环保认知水平较为薄弱这一现实情况,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学校可以在教学楼、体育馆、食堂、宿舍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栏和科普站,以便于加强学生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提供相应的基础知识,增加学生环保和垃圾分类的认知。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衍生出很多的传播信息软件,也可以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科普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讲相关文件以及政策,拓展传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渠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学校应鼓励教师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课堂教学,用选修课、网课、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素养[9][10]。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来开展志愿者活动,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的相关活动,例如线上线下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有奖竞答,或者通过摄影、征文、演讲等赛事,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开展此类活动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而更好地进行宣传教育。

3.3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增加硬件设施

要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应当有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不高,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并建立校园管理督察会,来监督和管理学生日常垃圾分类。以环境相关的节日为契机,例如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组织环保公益活动,为学生积极投入环保公益活动提供平台和相应的保障,并将相应的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形成人人参与绿色校园创建的氛围[11]。同时,学校应改善硬件设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可根据校园功能区设立不同的垃圾收纳箱,在人流量较多的场所适量增添环保标语,以达到垃圾分类在绿色校园的长期有效机制。大学生虽然已经普遍认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但对于环保认知的储备还相对较低,让大学生充分知晓相关的知识才能促进其行动自觉,学生普遍存在“嫌麻烦、图方便”的心理,构建多形式、持续性的环境教育体系势在必行[11]。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意识的传播作为建设目标贯穿于高校的建设、教学、科研及日常生活当中,让垃圾分类从被动地去分类变成主动地要去分类,同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区,结合垃圾成分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把脉,循序渐进地推进垃圾分类落实落地,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不容乐观,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校内适当开展绿色环保教育活动,适当增加有关环境课程以及出台相关环保措施等对绿色校园创建有重大意义。

绿色校园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切实加强校园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推动绿色校园的创建,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为美丽中国建设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垃圾文明分类
请文明演绎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漫说文明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