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源 李吉和
[提要] 种族歧视一直是西方社会存在的“痼疾”,也是我国学者常年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利用可视化软件对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的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核心机构及研究团队、出版期刊、课题基金三个方面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概貌,从文献时间分布、学科领域变化、主题变迁三个方面描绘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演化路径,发现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四大研究热点分别是种族歧视文艺作品解构、国外民权运动研究、美国种族歧视研究和种族歧视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形式多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业、接受教育、平等获取医疗服务、住房、食物、水以及获得司法公正待遇的能力都可能受到影响。种族主义、仇外心理以及相关的歧视和不容忍行为存在于所有社会,随处可见。种族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所有人。在一个充满歧视、分歧、不信任、不容忍和仇恨的社会,我们所有人都是输家。”种族歧视一直是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痼疾”,也是我国学者常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成果丰硕。但笔者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当前并没有学者对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尤其是对该领域研究的演化轨迹与研究热点缺乏清晰描绘。遂笔者以文献计量之法,配以可视化之技,作此文,略补其憾。
为了保证检索结果能够全面覆盖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兼顾查全率与查准率,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种族歧视”作为检索词,检索文献题目、摘要或关键词中包含“种族歧视”的论文成果,具体检索式为TKA=“种族歧视”,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文献时间跨度为1992-2022年8月,来源类别为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22年8月30日,得到检索结果774条。经过对774条检索成果逐一核查,最后得到有效数据757条,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数据。
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是目前揭示某一领域研究概貌,梳理研究演化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热点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利用文献计量软件SATI3.2进行定量统计,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7.R5W、微词云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前期获取的757条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尝试清晰直观地揭示目前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研究概况、演化历程与热点前沿。
对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核心研究力量主要从核心机构、研究人员2个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文献计量软件SATI对757条基础数据统计可以发现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涉及研究机构共606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是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发表最多的机构,共发文9篇。图1是对发文量前10研究机构的统计:
图1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发文量前10机构
经统计,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发文量前10机构共17所,发表论文64篇,占总发文量的8.45%,此17所机构对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较为关注,也是目前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核心机构。从机构的属性看,这17所机构中,除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3家研究所之外,其余14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主要阵地,但中国社会科学院3家研究院共发表相关论文15篇,仍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领头羊”机构。
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可以通过学者的发文量这一指标进行揭示。通过SATI对文献作者进行统计发现,757篇高质量论文共涉及作者866名。其中发文量较多的学者(发文量≥3)见表1:
表1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发文量≥3的学者共有13位,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为姬虹、胡锦山二位学者,各发表论文5篇。其中姬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关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研究内容涉及美国少数族裔在执法、司法及财富分配领域的表现,居住种族隔离的形成、现状、特点分析以及美国排华主义研究。胡锦山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族裔史,重点是探讨美国黑人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和黑人族群在美国社会的经历与所遭遇到的歧视,及其20世纪黑人的民权运动与联邦政府的肯定性行动。
了解某研究领域的出版期刊分布,能够确定该领域的学科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学科对该选题的关注程度,并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的757篇文献共分布在312种期刊上。表2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中载文量大于等于7篇的期刊。
表2 主要刊发期刊分析表(载文量≥7)
由表2可见,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中载文量超过7篇的期刊共有17种,共发文246篇,占总发文量的32.5%。结合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前五的期刊分别为《美国研究》(篇均被引42.57次)、《外国文学研究》(篇均被引28.67次)、《当代外国文学》(篇均被引24.73次)、《世界历史》(篇均被引23.63次)、《名作欣赏》(篇均被引23.5次),此五本期刊可被视为目前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中高影响力期刊。从期刊所属的学科来看,按照CNKI学科分类标准,17种期刊中3种期刊属于世界文学,2种属于中国文学,2种属于民族学,2种属于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剩余的分散在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外国语言文字、世界历史、出版等学科。由此可见,文学、民族学与国际政治对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关注程度较高,再结合17种期刊的载文量,文学与民族学两个学科的该领域研究成果较多。
经过统计,757篇文献中有129篇文献是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占总发文量的20.25%。笔者对发文量大于3篇的各类型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具体分布如下:
由图2可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支持。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及其他基金项目进行统计。(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涉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64项,其中与“种族歧视”密切相关的有“民族分离主义与欧洲民族国家建构”(17AMZ012)、“非洲少数国家政治衰败现象及其影响研究”(19BZZ024)、“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空间蔓延的危害及其治理研究”(11BSS015)、“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制度反思研究”(18BGJ06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涉及的课题主要有“美国环境文学中的记忆主题研究”(13YJA752012)、“中国参与中东热点问题中的大国协调研究”(16JJDGJW012)、“当代电影叙事理论研究:对当前编剧书的观察、比较和案例化分析”(17YJA760029);(3)其他基金项目。其他与“西方社会种族歧视”密切相关的基金项目主要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英法族群治理模式差异性研究”(CSY1903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土著美国人问题与美国族群政治模式研究”(2014M550119)。
图2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基金分布
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某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了解研究的演化进程与趋势[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最早在篇关摘中出现“种族歧视”的论文为1992年发表在期刊《国际展望》的题名为《南非重大的历史转折》的文章,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南非总统德克勒克通过一系列追求种族平等,消除种族歧视的国内改革,于1992年3月17日,通过“白人公决”的投票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2]。自此,“西方社会种族歧视”这一主题在我国学界得到不断的研究与深化,年度发文量前三甲分别为2016年发表论文 45篇,2011年发表论文44篇,2014年发表论文 43篇。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文献的分布趋势与规律,笔者以5年为时间间隔,绘制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数量时间分布图,具体如下:
图3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时间分布
如上图所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平稳期(1992-2001年)。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对于“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的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发文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且略有小幅度的下跌。学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英国、美国、南非等国家的种族歧视及反种族歧视研究;爆发增长期(2002-2016年)。这一阶段,我国学界对于“西方社会种族歧视”问题的研究热度增高,研究成果成倍地增长,节节攀升,研究成果数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较前一个阶段有所拓展和深化,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迎来一个小高潮;热度回落期(2017-至今)。经过前一阶段的爆发式增长,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热情有所回落,总发文量有所下降,但年均发文量仍然稳定在30篇以上,表明西方社会种族歧视仍是我国社科研究领域内学者较为关注的重点领域,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会在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大背景下,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
CNKI为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献都标注了所属的学科领域,其收录的每一篇文献都属于至少一个学科类别[3]。以CNKI学科分类为节点,经过统计发现,757篇文献共分布在中国知网168个学科类别中的76个,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点。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涉及较多学科领域(发文量≥10)如下图所示:
如图4所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学科分布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世界文学是目前我国该领域研究成果最多的学科领域,也是绝对阵地,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世界各国文学作品中的歧视文化与意识,属于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一梯队学科;其次是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属于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第二梯队学科;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三梯队主要分散在行政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等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较强的扩散性特点。总的来说,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成果涉及的学科范围十分广泛,既有以文学、历史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又有以政治学为代表的管理科学,还有以社会学及统计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凸显出较广的学科范围与较强的学科交叉性。
图4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学科分布图
为了便于直观地了解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学科领域变化过程,展示学科扩展与融合的进程,学科领域变迁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绘制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学科领域变迁图,具体如图5。
图5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学科领域变迁图
如图5所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学科领域变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1)“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阶段(1992-200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是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成果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是当时研究的主要阵地。除此之外,1992-1996年,世界文学、出版、世界历史、旅游、经济体制改革等学科领域也频繁出现“种族歧视”的研究成果。但到了1997-2001年间,世界文学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二大学科领域。(2)“世界文学”阶段(2002年-至今)。自从2002年起,世界文学取代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成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成果最为集中的学科领域,其中2002-2006年,世界历史成为当时“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二大学科领域,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则是第三大学科领域。而到了2007年,与文学关联程度较高的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领域集中出现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成果,一跃成为“种族歧视”研究的次要研究领域,并一直保持了将近十年。直到2017年,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才成为“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二大学科领域。总体上来说,近三十年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为集中,世界文学、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是我国该研究领域的三大核心学科领域。横向来看,学科领域变迁路径也较为清晰,由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发展到世界文学与世界历史领域,进而扩展到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领域。为了进一步细化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学科领域的变迁与扩展过程,依据学科出现频次,年度学科领域分布统计如下:
表3 跨年度学科领域分布表(频次≥2)
如上表所示,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世界文学、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世界历史是各年度研究成果比较集中的学科领域。除此外,1992-1993年,社会学及统计学、文化、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新的学科领域。1994-1997年,政治学、政党及群众组织、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成果,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1998-1999年,法理法史方向开始关注种族歧视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进入新千年以来,“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得以扩展,2002-2003年,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刑法学科领域出现了高质量的“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成果。2006-2007年的体育方向,2008-2009年的国际法、人才学与劳动科学方向都开始关注“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2010年以来,在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继续向宪法、宗教、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扩展的基础上,研究程度也不断细化与深化,在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等研究方向都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
关键词是研究成果主题的直接表达,也是论文的高度提炼。因此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能够充分了解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发现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变迁过程[4]。运用文献计量软件SATI对757篇高质量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字段抽取、频次统计,发现757篇文献共有关键词2340个,其中高频关键词(词频≥7)共24个(具体见图6)。不难发现,关键词数量虽多,但高频关键词数量约占关键词总数的10%,分布不集中,主题较为分散。
图6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高频关键词(词频≥7)
在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高频关键词中,种族歧视、种族主义、种族、种族隔离、性别歧视、歧视是直接揭示研究主题,美国、美国黑人、移民、黑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黑人女性、南非、少数族裔、黑人妇女反映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对象与分析客体,而《紫色》、《绿皮书》、多丽丝·莱辛则是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研究个案,而民权运动、女性主义、种族平等、文化身份则是对“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扩展与深化。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与展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主题变迁与演化过程,笔者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制作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主题路径变迁图,具体如下:
由图7可以看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不断得到细化与拓展,新的研究分支不断涌现。1992年,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是民权运动、墨西哥、共和党、德克勒克、洛杉矶、印第安人,墨西哥、德国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是这一年关注的焦点。1993年,种族歧视中的性别歧视、美国黑人问题、加拿大种族歧视以及美国南北战争、奴隶制与美国种族歧视的关系成为研究重点。1994年,“华盛顿、好莱坞、底特律、杜波依斯”成为了这一年的高频关键词,说明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将重点聚焦到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及美国的泛非运动。到了1995年,种族主义在主流社会以及唐人街的问题成为了关注热点。1996年,“种族隔离、意识形态人权状况”是本年的高频关键词。1997年,伴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大背景,殖民统治、港英当局成为关注热点,此外,黑人、土著人的种族歧视一直是“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热点主题。女性主义、反歧视、基督教、文化认同、克林顿、公民权、可卡因、妇女运动成为1998年的研究热点,学者对如何解决种族歧视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1999年,非裔美国戏剧家奥古斯特·威尔逊、中国劳工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进入新千年后,多元文化、反向歧视、华人移民成为了2000年的新的研究焦点。到2002年,华裔、华人社团、华侨华人成为了学界的关注重点。此后,文化身份、人权、性别、《紫色》、《撞车》、东方主义、奥巴马、移民、《相助》、伦理身份、新冠疫情成为了各年的主要关注主题。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主题变迁与演化过程,笔者对近三十年的年度高频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表:
图7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主题路径变迁图
结合表4,不难看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年度高频关键词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种族歧视的研究成果变少。结合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时间分布图,年度高频关键词减少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主题越来越分散,不在聚集于某一特定学科与视角,近三十年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边界在不断拓展,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向与视角。从早期关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种族歧视问题,到后来关注印尼、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种族歧视问题;从早期关注黑人、印第安人、土著人、犹太人、妇女、同性恋者等少数族裔群体,逐渐聚焦于中国劳工、华人移民、华裔、华人社团、华侨群体;从早期着重从历史、意识形态的角度关注种族歧视问题,到后来着重从文化、教育的视角来分析种族歧视问题;从早期由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来研究种族歧视问题,到后来细化到从文学、文艺电影作品来探讨种族歧视问题,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在不断地拓展、集中、聚焦中向前发展。
表4 年度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通过上诉分析,并结合文献分布曲线及学科领域的变化过程,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演化路径大致如下:
图8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演化路径
如图所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演化路径可以描绘为:1992-2001年,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涉及学科较为传统,发文量稳中略有下降,研究内容与主题也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围绕着美国的种族歧视,尤其是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展开。到了2002年,学术成果的学科来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文学领域取代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成为关注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的第一大学科,研究的主题也由先前的美国种族歧视问题逐步扩展,研究对象既有南非种族歧视、华裔受歧视以及文化身份的研究,也有围绕着以黑人种族歧视问题的电影作品《紫色》《撞车》《相助》以及体育领域中的歧视问题研究。其中,2002-2016年,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迎来了爆发,研究成果激增,除了世界文学领域之外,2002-2006年,世界历史成为该问题的第二大关注领域,2007-2016年,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则取代了世界历史第二的地位。到了2017年,研究热度有所回落,发表文献数量降低,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二大关注领域也由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回归到传统的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研究进入到回归阶段。
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间内研究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热点词汇,能够体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5]。采用关键词作为聚类标识,以具体化的名词短语标识各聚类,以便客观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热点,结合每个聚类内的具体文献内容分析,确定研究热点问题。利用CiteSpace绘制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并进行自动聚类,共产生207个关键词共现聚类,其中较大的聚类共有18个,具体见图9。
图9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如图9所示,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较大的18个聚类分别是:#0种族歧视、#1民权运动、#2美国、#3《紫色》、#4性别歧视、#5基督教、#6种族隔离、#7反歧视、#8同性恋者、#9华人社团、#10加拿大、#11威尔逊、#12美籍华人、#13华裔、#14人权外交、#15德国人、#16墨西哥、#17民族学田野调查。限于篇幅,本文选取前四大聚类的研究热点进行具体分析,各聚类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四大热点领域
通过对各类型文艺作品的分析与结构来研究种族歧视问题,审视文化冲突是目前我国种族歧视研究的最大热点问题。文艺作品的类型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学术著作、电影、小说、诗歌、话剧等。常宝对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塔特姆教授的著作《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进行了介绍与评价,认为美国种族歧视是一种体系优势,美国白人在这种体系优势中享受了很多身份种族优势,这种体系优势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广泛影响[6]。文源则从社会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自我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融合以及屏幕外的身份认同五个方面,对电影《绿皮书》中的两个角色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指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中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困惑问题[7]。尚菲菲、付景川则通过对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的分析,揭露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控诉了印第安人在美国所遭受的司法不公以及因为遭受歧视所带来的印第安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8]。刘明录则主要运用精神病理学的方法,对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房间》中角色的精神疾病症状、特征进行病理分析,发现品特戏剧中的精神疾病往往附着于外来种族人口身上,疾病生成的最终根源是由于他们种族类属,指出哈罗德·品特意图通过精神疾病书写来展示外来移民在心灵和物质方面所遭受的双重苦难,以唤起国家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对于种族歧视问题的重视,从而对消除种族的偏见与歧视有所裨益[9]。
反对种族歧视,以追求种族平等、平权为目的,消除种族歧视与不平等现象的民权运动则是我国种族歧视研究的另一热点问题。张爱民详细介绍了1941年美国黑人群众大规模示威运动——“向华盛顿进军”的发生背景、始末与巨大成就:罗斯福总统颁布了著名的第8802号行政命令,结束了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种族歧视现象,以及在武装部队中的所有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要求美国国会拒绝给予黑人工人的工会全国劳工关系法所规定的好处。此次运动所开创的群众性抗议运动形式也为后来的民权斗争所广泛采用[10]。谢国荣则详细研究了二战对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认为虽然二战没有改变美国黑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现实,但二战破坏了“统治种族”的理论,加速了“自由主义的胜利”,黑人不再接受种族视和隔离的社会制度,争取种族平等的决心和抱负已经激发出来[11]。黄兆群则对美国政府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歧缓和种族矛盾、解决种族歧视所进行的平权措施的社会观点进行了梳理,争论焦点集中于,种族歧视是否是美国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是否有必要采取平权措施[12]。张聚国对两位探索解决美国黑人问题的代表人物杜波依斯与布克·华盛顿的主张与路线进行对比,认为二人在争取黑人自由平等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二人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和根本性的不同。一个致力于改善黑人的经济状况,一个为黑人的权利而奔走呐喊,展现了美国黑人争取平等和权利运动的不同侧面[13]。
作为种族歧视的重灾区,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当前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方长明、陈祥军通过美国新冠疫情暴发期间,非裔美国人在卫生健康与医疗领域所遭受的巨大打击,尤其是非裔美国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远高于白人,认为造成这类巨大差异的原因是美国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本质,影响在美国社会普遍存在[14]。美国在这种结构性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浪潮的影响下,不仅仅是非裔美国人,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也深受其害。陈奕平根据美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报告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美国少数族裔的社会经济状况差过人口主体非西裔白人,经济地位低下,深受主流社会歧视[15]。吴远庆、王晓东则尝试解释美国种族歧视文化形成的原因,认为种族压迫的历史、种族主义的教育、社会公共机构的强化、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白种人利益至上等是造成美国种族歧视社会问题的五大重要原因[16]。美国的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冲击着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的理念和传统,对美国族群关系、国家凝聚力、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走向都产生了可见的负面影响,然而,从长远看,美国传统的白人和少数族裔之间的“支配—从属”关系正在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随着少数族裔在人口规模、财富分配、政治系统、话语体系等方面所处位置的提升,少数族裔在族群分层体系中的地位上升是不可逆的趋势,这种变化不一定导致少数族裔在美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成为主导者,但会削弱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出现周期性回潮的现实基础[17]。
性别歧视指在关于性别上存在的偏见,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种族歧视中往往也混杂着性别歧视,尤其是美国黑人妇女群体往往遭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余秋兰以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的对象,通过对小说内容的解析,折射出沉重历史和现实下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认为小说的结尾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主义,带有乌托邦色彩和面向未来的倾向,小说作者通过对历史、现实的批判和质疑,试图在超越现实中解决现实社会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18]。胡丽霞同样以小说《紫色》为研究对象,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认为此部作品是对身受外部种族歧视和内部性别压迫的黑人女性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还原了美国黑人女性真实生存状态,是谋求少数族裔民族属性的重构与女性身份认同的呐喊[19]。王婷、石云龙认为,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美国黑人女性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20]。除了美国黑人女性群体外,华裔女性的身份构建[21]、墨西哥裔女性文学[22]、亚裔女作家[23]等都是重点关注的研究群体。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优秀论文成果的梳理发现,种族歧视一直是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痼疾”,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国内学界的关注点视角有一个明显的变迁过程,由早期的国际政治角度逐渐演化为世界文学的视角来剖析和研究西方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作为全球种族歧视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表现出较为典型的集中性。正是这种研究问题的高度聚焦,导致了目前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十有八九就是“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研究的现状。因此,加大对美、英、加、澳等国之外社会种族歧视问题的关注是下一步我国种族歧视问题研究的一大方向,尤其是对如巴西、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种族歧视问题的研究,对于拓展我国种族歧视问题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相较于国外的种族歧视研究,我国“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研究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因此,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进一步细化种族歧视问题,如对移民、儿童、学生、妇女群体的种族歧视干预性策略,种族歧视与健康关系等具体微观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第三,种族政策对种族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种族政策对种族关系的影响,特别是为了解决种族歧视问题所制定的肯定性行动与政策对种族关系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如反向歧视,种族矛盾加剧等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