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诊改探索与实践
——以《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课程为例

2023-03-19 07:26王兴鹏葛长涛张新文于淑兰
化工设计通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程建设

王兴鹏,葛长涛,张新文,于淑兰

(潍坊职业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山东潍坊 262737)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鲁教职字〔2016〕46号和潍坊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潍职院政字〔2018〕2号)的总体要求,建立常态化质量诊改机制,立足于山东省高水平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群,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开设的《典型化工产品生产技术》课程为例,从课程概略、课程诊改途径、诊改成效、不足和提升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为课程后续发展提供支持。

1 课程概况

《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运行》是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以《基础化学》《化工识图与绘图》《典型化工单元设备操作与控制》等多门课程为基础的综合应用性课程。本课程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化学工程与工艺观念和实际生产典型化工产品、分析解决化工过程实际问题、控制生产工艺稳定运行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组织典型化工产品各反应单元工艺流程、确定其生产工艺条件、控制产品生产工艺稳定运行的实践技能,是学生顶岗实习及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实际产品生产问题的知识及技能保障。

课程对接企业工艺运行与控制岗,内容上选取了化工生产基础、典型无机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典型海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典型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5个模块,教学模式上摒弃传统课程授课模式,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以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一体化等理念组织教学过程。

2 课程诊改实施

2.1 课程基础分析

诊改前,本课程教学团队由4名校内专业教师组成,已有课程资源数600个左右,年更新率在20%左右。已有的实训条件有离子膜法制烧碱工艺模型、合成氨工艺模型、石油加工工艺流程模型、仿真实训室。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有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回访等方式。

对诊改前课程基础进行SWOT 分析,优势(S)是本课程于2012年已经建成省级精品课程,课程资源相对丰富,且团队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100%。劣势(W)是授课教师人员数量偏少,团队成员企业经验不足,缺乏大型综合性实训装置,缺乏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新型教学资源。机遇(O)是当今化工行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对具备高级职业素养的化工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挑战(T)是课程内容选取和人才技能的培养能否满足高端化工转型发展的需求。

2.2 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潍坊职业学院“十三五”建设规划课程和教材规划》、化学工程学院“十三五”建设规划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规划,结合课程性质,在当前课程已有建设现状(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省级重点课程,争创立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2.3 课程建设标准

本课程的建设标准依据《潍坊职业学院课程分类建设标准》,课程建设目标分为4类:国家级重点课程、省级重点课程、院级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4类课程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建设标准,分别从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做了详细的规定。按照省级重点课程建设标准规划本课程的建设标准。

2.3.1 课程目标建设标准

依托校园数字化改造进程,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以期实现现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提升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力争将课程培育为省级重点课程。

2.3.2 课程设计建设标准

教学模式方面,积极开展课程内容重构,重视学生课程学习内容与未来岗位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并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动项目化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课程知识体系科学,资源配置合理,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模式教学。

教学方法方面,灵活运用启发式、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等教学方法,突出体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信息化改革,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等先进手段在课程诊改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方面,课程契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教学标准,教学目标明确,脉络清晰,内容翔实。深入研究用人单位需求,充分调研学生学情,准确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合理设计课程架构。熟练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工具,切实推行理实赛一体、知行合一,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教学进程组织合理,方法手段运用恰当有效,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力求做到文字表述准确、简洁,突出化工语言,体现教学设计过程的专业性。

授课计划方面,以教学标准和国家规划教材为依据,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互融互通,教学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特点,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教学准备安排充分,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2.3.3 课程内容建设标准

内容选取方面,结合区域行业特点,聚焦产业升级发展新动态,调研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以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思政内涵为主要方向,优化课程结构,凝练课程任务,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核心竞争力。

内容组织方面,遵照高职类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内在规律,尽量贴合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设置,在设计教学任务和课程模块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合理组织理论、实践课时量安排,以期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职业素养显著提升的目的。

2.3.4 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教材建设方面,编制、出版较高水平配套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省部级教材等),为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充足有效的文献资料。

资源数量方面,课程教学资源总量不少于850条。课程资源多样化,课程框架清晰,按照不同教学模块采取合理的教学资源,提高虚拟仿真系统、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比例。

资源类型方面,课程教学资源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类:基本资源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础技能点,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条件及实训设备状况,为教学主客体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以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建成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技术前沿等架构完整、内容闭环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适量穿插行业最新技术及发展动态,拓展读者科研思维,增加资源受众面,遵循国家政策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资源,如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课程项目培训包、企业案例等。

原创性方面,强化教学资源与企业岗位要求融合度,提高原创性资源所占比例,引用非原创性资源,除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外,均需获得许可使用授权,知识产权清晰,无纠纷。

持续更新方面,课程资源建设紧跟专业数字化改造步伐,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5%。

2.3.5 课程评价建设标准

通过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搭建立体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考评思路明确,考评结果可量化;充分体现三全育人模式在考核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课程考核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分标准,便于操作,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2.3.6 教学应用建设标准

通过潍坊职业学院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或其他教学平台,将该课程应用于相关专业日常教学过程,满足学习主客体在课程模块搭建和自主拓展学习的相互融通,便于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2.3.7 课程团队建设标准

课程负责人应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师德高尚,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扎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近三年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省级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或精品课程建设等;深入化工行业、特色企业开展学训交流或产学研合作经历。

教学团队的组建应充分考虑团队成员优势与短板,重点体现校企融通、优势互补原则,提升行业企业专家、行业兼职教师在团队中的话语权,专任教师在选取过程中向“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倾斜,以期使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过程更加贴合行业岗位技能要求。

2.4 课程建设进度

课程建设一般2~5年为一周期,课程诊改一般3年为一周期,根据建设目标和标准进行建设进度安排,建设进度的制定遵循整体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建设任务分配到人,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安排任务。

2.5 诊断与改进

根据“8字螺旋”质量诊改体系法,以确定课程建设目标为起点,根据潍坊职业学院课程分类建设方案确定目标是省级重点课程,依据课程发展标准和运行标准设计课程,包括制定年度建设计划、设计教学内容、课题研究、设计考核方式等,建立课程建设教师团队,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分类建设课程资源,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狠抓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重视用人单位反馈。设置监测系统,选择监测指标,设置目标值、标准值、预警值,达到实时监测和预警的目的,根据监测结果不断完善改进,提出改进措施,对课程重新设计。根据诊断问题反推课程建设,对学生和教师提出激励措施,提高教师与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团队教师进行培训,提升职教理念,学习行业标准和课改理论,组织教学研讨会创新思维。不断深化教改,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改进。

本校课程质量诊改监控系统最新版设置了6个一级要素,分别是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与管理、建设成效,并选取了课程规划、课程标准、课程建设规划符合度等27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规定了标准值,根据标准值结合课程自身情况设置目标值和预警值,以此实现课程建设情况的实时监测。

3 诊改成效

3.1 诊改达标率逐年提高

监测点达标完成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监测点达标完成率77.8%,2020年完成率85.2%,2021年完成率92.6%,增长趋势非常明显,凸显本课程的诊改成效。

3.2 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本课程于2018年立项建设院级信息化混合式课程,2019年底申报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2020年立项建设院级在线开放课程。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数量得到大幅提升,已建资源总数948,其中视频动画类资源占比51.16%,资源年使用率在75%以上,年更新率20%。在课程实训资源方面,投资数百万新建设了2套大型综合性实训装置——DOP 综合性实训装置(1 台)、燃料油生产实训装置(6 台),新建成2 间仿真实训室,拥有合成氨、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丙烯酸甲酯、乙醛氧化制醋酸等化工生产工艺仿真软件,可容纳100名学生同时上课。

课程教师团队规模增大,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人数增长至7人,含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2名,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并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机制。

3.3 大赛获奖数量多

依托本课程相关教学项目,课程团队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多次获奖,获省级二等奖1项、院级二等奖1项、院级三等奖4项。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屡获佳绩,获国赛二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1项,省赛2等奖5项,省赛三等奖2项。

3.4 学生学习成效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授课比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体验感、获得感提升,课程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有了明显提高,部分同学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岗位实习学生的表现也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认可。

4 不足与改进措施

通过2019至2021年的课程诊改,课程建设基本达标,但仍有几处不足,包括:未获评省级以上教研成果,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缺乏,课程国际化应用缺乏。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4.1 加强教学研究投入

组织教学团队教师定期参与和开展关于教研项目的培训、报告会、专家讲座、讨论等,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手段等开展研究,逐渐形成高水平的教学研究群体。加强对教学研究项目的培育,对教学研究项目实行阶段式管理,将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予以明确和量化,保证教学研究工作进度和成果的产出。

4.2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与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企业比如山东京博控股集团等企业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对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共同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整理归纳成教学案例资源,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微课、动画、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并融合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3 推进课程应用国际化

依托本校与非洲国家合建的乌干达培训中心,向国际输出专业技能培训,推进课程应用国际化。

5 结束语

课程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体现,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从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与管理、建设成效6个方面27个观测点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经过三轮课程诊改,积累了丰富的诊改经验,为课程后续发展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课程建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