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雨 张媛媛
中央气象台12月14日6时持续发布寒潮橙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寒潮雨雪和持续降温……与此同时,济南机场发布中雪天气预警。一场战风雪、护安全的“战役”就此打响。
说是“战役”一点都不为过,在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济南机场机务保障部机务二科科长张鹏看来,除防冰工作,最关键的就是“打好第一枪”。“除冰枪打出的第一枪要打在飞机的左大翼。这里,是机长视野中最明显的位置,也是整机除防冰工作完成后要再次验收的位置。”张鹏介绍说。
在普通人眼里,张鹏和同事们从事的就是地勤工作。但实际上,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他们是可爱的“拜拜员”;在风雪交加时,他们就变成了排除万难的“除冰师”。“这份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准入门槛很高,“需要有航空器维修基础执照和机型执照,另外,还需要考过专业英语三级”。
一般情况下,两人一车,就是固定的除防冰搭配。一人在吊篮内负责除冰,一人在地面负责指挥。对于指挥者来说,要确保除冰车在飞机间准确无误地进出、折返、移动,稍有不慎,就会对飞机造成损害、对人员造成损伤。对于篮上的除冰师来说,他要克服对高空的恐惧,克服除冰枪的强大后坐力,还要克服除冰液浸湿手套、口罩甚至衣服带来的刺骨寒冷。
同为“90后”的王守成、吕洋,就是一对除冰的好搭档。他们是张鹏最引以为傲的一组徒弟。从他们的介绍中得知,从十月中下旬起,当清晨的气温变低,除冰师就要上岗了。“小霜小冰,三五分钟就能除完。”吕洋说,但12月14日大雪那天,“我们基本上一直在除冰,中间只停下来两次,一次是降雪量太大跑道关闭了,一次是除冰车里面没有除冰液了。”原来最多用十五分钟就能清除一架飞机,“那天,清除一架飛机用了近四十分钟,即使是两组除冰车左右开工,也需要十五分钟以上”。工作记录上清楚地记着,14号当天,他们一共给33架飞机做了除冰。“抱着除冰枪的胳膊又酸又僵,过了小半个月才完全恢复过来。”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没有抱怨,反而是满满的骄傲。
工龄已超16年的张鹏已经很少亲自上篮进行除冰工作了,“但师父的丰富经验是无人能敌的,否则也不会在14号凌晨4点做出对出港航班进行预除冰的指示。”王守成说。
为确保航班正常起降,减少冰雪对飞行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张鹏接到预警时,就一直坚守在岗位。凌晨4点,张鹏提前到达现场进行预除冰检查。他首先确定除冰车的车型、除冰液和防冰液型号和数量,全面检查飞机表面的结冰情况。黑夜的寒风中,他用手电仔细地扫过航空器的每一个部位,弯腰仔细用抹布对起落架附近的精密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进行清理,一圈下来,已是满身的雪花。他不敢耽搁,紧接着指导王守成、吕洋等人对飞机大翼进行除防冰。机前、机后,随着除冰车的进出,他始终观察着除冰枪喷射的范围,及时提醒操作人员调整高度和距离。飞机上洒落的除冰液夹杂着冰雪,扑面而来,他始终逆风而行,直到预除冰工作结束。
凌晨的预除冰工作结束后,在航班起飞的短暂间隙,他擦了擦脸上的冰霜和除冰液,暂时回到值班室休息一会儿,召集大家一块喝上一杯热姜汤,立即对航班分配工作进行调整,及时为接下来的航空器除冰工作做好充足准备。此时,对讲机里又传来了除冰作业的通知,他又一次走进了风雪中……
完成工作时,他们常常会竖起大拇指。这是认可,是除冰师之间的手势语言。“我们现在配备了无线耳机,方便地面指挥人员与除冰人员的交流。但是手势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语言。”张鹏说。
在这个严寒的冬天,航班能够按时正常出港,离不开除冰师的默默付出。张鹏所在的部门共有八辆除冰车随时待命,除冰师们轮换上岗。年关将至,又一轮冰雪天气即将来袭,张鹏和同事们严阵以待。
(编辑/李潇雨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