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世河
吴晗第一次见到袁震,竟是在病榻上。当时,27岁的袁震虽是一位病人,但她优雅的气质、从容的谈吐,还是给吴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吴晗和清华的同学还特意给袁震起了个雅号——“睡美人”。
原来,袁震在一次回家看望患肺结核的父亲时不幸被传染,患上了肺结核,读到大学四年级时,被迫停学。因家中无人照顾,学校允许袁震住在宿舍里,生活起居由她最要好的室友蒋恩钿照料。
23岁考入清华大学史学系的袁震,早已是清华屈指可数的才女,对文学、史学都有颇深的造诣。她即使是卧病在床,也经常向吴晗任编委的校刊投稿。所以,尽管她已停学,但“漂亮才女”的名声依旧在外。吴晗很欣赏袁震写的文章,十分想结识这位有传奇色彩的同系女同学。于是,便在蒋恩钿的帮助下,找到了袁震的宿舍。
从此,吴晗隔三差五就来看一看病中的袁震。吴晗研究明史,袁震研究宋史,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在与袁震的相处中,吴晗对她的出众才华钦佩不已,却也因她生病而感到怜惜,更是在心里把她当成红颜知己。
1934年夏天,25岁的吴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在清华任教。下半年,袁震的室友蒋恩钿也如期毕业,要去绥远教书。蒋恩钿觉得临走前应该找一个人来继续照顾袁震,于是就找到了留校任教的吴晗。不出意外,吴晗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下来。从此,他一有时间就会去袁震的宿舍照顾她,两个人日久生情。
不料,袁震的肺结核恶化转为骨结核,她被一副石膏壳固定在病床上,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对失学、病魔缠身而又一贫如洗的袁震,吴晗并没有避之不及,仍然一往情深地去看望她,而且更加频繁。
袁震博闻强记、思路开阔,表达观点清晰,尤其在史学领域,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有一次,他俩讨论一个学术问题,吴晗引证了他非常敬重的胡适先生的观点,结果却被袁震驳倒。袁震知道吴晗崇拜胡适,就笑说他:“你怎么老是在胡适面前矮三尺呢?”吴晗听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那么,我在你面前就矮了一丈!”
吴晗与袁震恋爱的消息,很快就在清华园里传播开来。同学们对两人的感情议论纷纷,说吴晗有些傻气,找了这么一位病怏怏的“睡美人”。但是,吴晗并没有把这些闲言碎语放在心上。
吴晗的母亲在家乡听说儿子在北平交了个患肺病且久卧在床的女友时,着急坏了。她千里迢迢从浙江义乌赶到北平,非要见见那位“病美人”。吴晗只得编造谎言,称袁震的身体大有起色,刚刚动身到外地疗养去了。母亲一听,认为她的健康状况应该不像传闻说得那么严重,在北平待了几天后,带着满腹狐疑回了家乡。
随后,吴晗的弟弟又找到吴晗的好友罗尔纲,请他出面劝阻自己的哥哥。那时吴晗正生病住着院,罗尔纲见他爱答不理的样子,便责备他徒有孝子的虚名,却不顾母亲的伤心。听了这话,吴晗流下了泪水,低声说道:“我和你的情况两样,追你的那个女子很健康,可袁震有重病,你可从母命,我不能从母命。”
吴晗夫妇与家人合影
罗尔纲原本以为吴晗抗拒母命,是出于贪恋袁震的才高貌美,当他得知最主要的原因是袁震患有重病,需要有人照看时,便深深折服于吴晗的为人。
就在吴晗和袁震热恋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北平许多院校都开始外迁。1937年9月,不到三十岁的吴晗,应云南大学之聘要去昆明教学。他很想带着袁震同去,可孱弱的她还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行走,吴晗心里很不是滋味。临行前,他深沉地对袁震说:“这一去虽关山万里,但绝不会忘怀你,也绝不会别情移恋!你要充满信心,战胜病魔。一旦你能下地行走,我就接你到昆明去。”
到昆明后,吴晗月月给袁震寄钱,两地书信不绝,彼此安慰鼓励,增加了在逆境中共同奋斗的勇气。袁震在积极的治疗和吴晗炽热的爱情鼓舞下,重燃对生活的信心,病情逐渐好转。
1939年夏天,袁震终于可以下地行走了。吴晗兑现承诺,把她接到了昆明。
那时,吴晗的母亲和弟妹,为躲避战乱也从家乡来到昆明,与吴晗住在一起。在吴晗眼里,袁震能行走,能自理,已经是惊喜万分。可是,对老母亲来说,这个面色苍白、步履维艰的女子,显然是个累赘,光治病就是个无底洞,更别提传宗接代了。
吴晗对母亲的话向来都是言听计从,唯独这件事,他固执己见。他耐心护理着袁震,每天扶她到室外去晒太阳。那时昆明常有空袭警报,经常需要卧床的袁震不便躲到防空洞去,吴晗就把家搬到了城郊东北方向的黑龙潭落索坡。
吴晗夫妇与收养的女儿
母亲见自己的规劝不起作用,就找最关心吴晗婚事的大妹去劝。吴晗郑重地说:“我和她是清华的同学,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是生死不渝的。在这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我不能够抛弃她。不管袁震愿不愿结婚,我都会照顾她。”
吴晗的一腔深情,把妹妹打动了。于是她反过来做母亲的思想工作。就这样,在吴晗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袁震的病情得到控制,她的脸色也慢慢红润起来。吴晗和袁震终于能像普通恋人一般,在夕阳下漫步。
1939年10月的一天,吴晗和袁震来到昆明城里的一家旅馆,在几位好友的见证下,举办了一场极为简单的婚礼。那一年,吴晗30岁,袁震32岁。一对患难情侣,苦恋五年,终成佳偶。
与袁震结婚,无疑意味着要照料她一辈子,吴晗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多灾多难的袁震婚后没多久,又患上了子宫肌瘤,出血不止。大量的出血又引发了严重的贫血,袁震不得不十来天就输一次血。吴晗得知自己的血型与妻子的血型相匹配后,便瞒着学生和好友将自己的血输给了妻子。
由于抽血过多,吴晗一度患上了贫血,好几次在讲课时突然晕倒。袁震知道后,十分痛心:“你不要再为我输血了,我反正是这个样子,多活一年与少活一年也没多大差别,可你肩上的担子重啊,你的身体千万不能垮呀!”吴晗听后却轻松一笑,安慰妻子说:“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为了你的早日康复,我就是少活十年八年又有什么关系呢!”
为了支付袁震的医药费,吴晗把自己的生活费用降到了最低限度,身上穿的是大学时代的破旧衣衫,脚下是露出脚后跟的布鞋。每次去学校上课,他都要走10公里的路。为了给袁震增加营养,吴晗会买些牛骨头炖汤。实在没有钱的时候,他就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卖掉,以解燃眉之急。对此,植物学家蔡希陶曾书赠吴晗“书门天禄阁,人在首阳山”,以表达自己对吴晗的钦佩。
抗战胜利后,吴晗携袁震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北平解放后,他又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
不管公务多忙,吴晗对袁震的感情和照顾一如既往,袁震也尽力在学术上协助丈夫,全身心辅佐他,为他抄写文章,贡献智慧。此后十几年,吴晗先后出版《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灯下集》《春天集》等多部著作,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曾不止一次对人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袁震的心血!”
为了弥补不能生育的遗憾,他们还领养了两个孤儿,小院里从此有了欢声笑语,昆曲《长生殿》成了吴晗夫妇最喜爱的剧目。然而,正当吴晗和袁震沉浸在天伦之乐中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向他们袭来。
1966年,吴晗写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被批成“毒草”,一夜之间,他从高位跌落。担心袁震受牵连,他劝她回老家避难,她却坚决地说:“即使天塌下来,我也要和你在一起!”
1968年,吴晗含冤入狱。不到1个月,袁震也被关进劳改队。对于多病之身的她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1969年3月,袁震永远离开了人世。心中的启明星坠落了,几个月后,吴晗也与世长辞。
1979年,吴晗沉冤得雪。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他和袁震永远守候在一起。
三生石畔,彼岸花开,世世缠绵,情歌不绝。吴晗与袁震不离不弃的忠贞爱情早已穿越了生死,像一首不朽的歌,让后人每次聆听都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