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珣 秦昆明 曹 蕾 徐 新 闫占宽*
(1.江苏海洋大学 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江苏原创药物研发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作者以江苏海洋大学药学专业为例,充分借助本地医药资源充足的优势,积极推进与药企合作,探索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对药学硕士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现理论基础与实际技能齐驱并进,培养具有药学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应试课堂授课方式仍是板书或PPT教育,这种“填鸭式”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多维度思维的发展。邹忠义[1]分析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后,指出大学生课堂偏重书面知识的讲解,专业实践能力不强。针对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小规模的实验室学习能力与实际药企大生产的刚需技能失衡,需要拓展课堂知识传授的途径。
张乐平等[2]研究发现,专业型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特别是专业实践环节。应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及考核方式,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
高等教育的普及将目前教育矛盾逐渐转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调查显示各大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处于较低水平[3]。面对现阶段实用性的就业环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难以适配。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能创新性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赫尔曼·施奈德首次提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指标,校企合作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双元制”、企业教育契约和 “工读交替”成功执行,对我国目前教育发展模式改革有着参考价值[4]。我国目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企业引入”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岗位承包”模式、“校企工训”模式、“培训移植”模式以及“实训承包”模式[5]。
沈元军[6]分析京津冀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校企双方以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方式成功培育出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清华大学与医疗机构联合将脑起搏器创新想法实现成果产业化[7];武汉理工大学采取“双能型教师”教育方案,共建科研基地,搭建合作平台,帮助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生实现自我价值[8]。
医药产业已成为连云港市最具特色及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如恒瑞、正大天晴、豪森等坐落在此。江苏海洋大学依托连云港医药产业的优势,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与多家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与企业共同设置课程教学,打造稳定的创新教师队伍[8]。江苏海洋大学与本地医药产业合作有利于将药学专业打造为本校的特色专业,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人才带动连云港市医药产业的发展。
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药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应积极推动该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药物质量控制”这门课程可为学生在应用药物分析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奠定基础。保障药品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安全有效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专业人才是关键[9]。开设“药物质量控制”课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将来从事医药行业的专业人员进行素质教育。
为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本校开展校企合作授课模式,立足企业需求开设专业课程,校企通过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和剖析问题的能力。
“药物质量控制”课程由校企双方老师联合授课。校内老师主要讲述药品质量控制分析的方法、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药及制剂质量研究及标准制定、创新药的研发及杂质研究等理论知识。校外老师围绕微生物基本特点与微生物鉴别、数据完整性等和企业研发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展开讲授。学校与江苏原创药物研发有限公司共同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可根据课程需要开展实训学习,进行稳定性试验、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有效成分及有关物质含量测定等相关实验,联合培养学生。
推行“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做能力”并进人才。“药物质量控制”课程的成功实施,取得明显效果,有助于建设一流课程,将药学专业打造成为一流专业,构建产教融合学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深入了解行业情形,融合企业文化,满足岗位需求。
连云港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行业人才的需求,江苏海洋大学依托医药产业背景,与企业携手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致力培养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校企双方联合授课,并进行实践基地培训,巩固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10]。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解决了目前高校教学课堂实践环节的局限性,且校企双方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打造双导师育人队伍,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应用型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11],最终实现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继承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