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钱 湛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7)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湖南省北部,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区有我国第一个湿地保护区和首批国际重要湿地。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水源地之一,更是1 300 万湖区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维护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维系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江流域大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有“长江之肾”之称[1]。
河湖水系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洞庭湖区河湖水网密集,江、河、湖、渠水系复杂,随着江湖关系历史演变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垸外河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枯期水量和面积减少;垸内外水力联系减弱,水体难以有效交换;垸内内湖、哑河和沟渠淤塞,水量不足、水流不畅,水生态环境呈恶化态势[2]。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考察岳阳时的指示精神,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总目标,文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针对湖南省洞庭湖区河湖水系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指导实践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设造福华夏人民、润泽三湘大地的“幸福洞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3]。
近年来,三峡及长江上游水库群陆续建成,长江和洞庭湖的水沙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调整,一定程度提升了洞庭湖区的防洪能力,为洞庭湖治理与保护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导致洞庭湖枯水期提前、时间延长,枯水期水位降低,江、湖、河、渠连通性减弱,湖区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加剧、水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凸显,洪水调蓄能力不足、宣泄不畅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受泥沙淤积、河势演变及江湖关系变化影响,四口水系淤积萎缩,分流能力逐步退化。一是断流时间不断延长。据统计,2003 年以来,除松滋西支外,四口水系其他河段年均断流达138~265 天,2006 年藕池西支仅通流29 天。三峡水库再运行40 年,非大水年份藕池河、虎渡河可能完全断流。二是过流能力下降。四口年均径流量入湖水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 332亿m3减少至目前的481 亿m3,枯期从80 亿m3减少至16 亿m3,减少了80%,长江补给洞庭湖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三是沿岸防洪问题突出。四口水系遇大洪水时分泄大量长江洪水,由于行洪不畅,沿岸近1 900 km一线大堤防汛负担沉重,防洪形势严峻。
一是泥沙淤积,调蓄容积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淤积泥沙达63.10 亿t,其中七里湖平均淤高4.12 m,目平湖平均淤高2 m,南洞庭湖平均淤高1.27 m,东洞庭湖平均淤高1.63 m,容积由293 亿m3缩小到167 亿m3。二是受长江水位影响,提前进入枯水期。三峡及长江上游水库9—10 月集中蓄水、长江干流水位降低,一方面造成荆南三口分流入湖水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洞庭湖出流加快,洞庭湖水位平均下降(1~2)m,枯水期平均提前了30 天。
四水尾闾河道卡口众多,洲滩淤积严重,洪水宣泄不畅,洪水位抬高。一是部分河段狭窄。沿河卡口河段多,如湘水昭山河段、资水娘娘庙河段、沅水金石废垸河段、澧水津市大桥河段等。二是存在高洲阻水。共有110 km 阻水洲滩,泥沙淤积和阻水苇柳生长发育,影响洪水渲泄。三是洞庭湖洪水顶托。2017 年湘江发生约20 年一遇洪水,由于洞庭湖洪水顶托,长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39.51 m。
一是水进不来。受三口水系断流时间长、洞庭湖枯期水位低影响,部分涵闸、泵站等取水设施无法按需取水,外河外湖水难以进入垸内,垸内水网生态基流无法保证。二是水流不动。受不规范的人类活动和单一的经济结构影响,垸内内湖、撇洪河、哑河、排渠等被大量泥沙侵占或造成严重淤积,使河床湖底高程不断升高,行洪不畅,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减弱。三是水体黑臭。洞庭湖区污水排放总量不小,局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环境容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剧,黑臭水体增多,水体功能严重削弱甚至丧失。
实施以引水、畅洪、顺流、活水为重点的四大工程,构建百湖连通框架体系。
积极推进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以松滋口闸为重点建设内容,疏浚四口骨干河道,维持现状水系格局,重塑长江与洞庭湖的重要生态廊道和连接通道,保障区域供水灌溉水源、提高区域防洪能力、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
主要建设内容:河道扩挖217.30 km;松滋口闸,设计流量10 740 m3/s;支汊水资源利用工程3 处(藕池西支、鲇鱼须河、陈家岭河);引水补水工程2 处(新建南闸深水闸、改建调弦口闸);堤防加固50.40 km;护岸126 km 等。
实施范围为湘、资、沅、澧、汨罗江尾闾洪道,对淤积严重的洲滩进行扫障清淤,对严重阻水卡口河段进行扩卡,加大四水尾闾泄洪能力。
主要建设内容:清除苇柳9.50 万亩;清除废堤69.30 km;拓宽卡口12 处,疏挖阻水河段157.80 km;生态护岸134 km。
通过对东、南、西洞庭湖的疏浚工程,理顺枯水河槽和洪水主槽,洪水期加大洪水下泄能力,减少湖泊淤积;枯水期增加湖泊连通性,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
主要建设内容:疏挖河道长32.80 km;生态护岸2.90 km;刨毁废堤及复绿23 km。
综合考虑洞庭湖区水系格局、水源条件和行政分区,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划分了四口水系地区、东洞庭湖地区、湘资尾闾、沅南地区、沅澧地区和松澧地区等六大片水系连通区。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内河(湖)清淤整治、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等工程措施,建设生态水网,增强水体流动性,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改善水生态环境。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及改扩建泵站363 处,节制闸887 处;新开河道及渠道57 条,改扩建渠道815 条,涵洞135 处;内湖清淤整治37 处;生态护坡417 km。
洞庭湖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在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修复洞庭湖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
防洪效益:工程实施后,将实现防洪、供水、灌溉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效益,可新增松澧地区保护人口50万人,新增保护面积60 万亩耕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了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洪灾灾害的损失明显减少,促进了湖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供水效益:工程实施后,将新增供水能力69.6 万t/d,受益人口892 万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新增灌溉面积约340 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259 万亩,可有效落实农田灌溉供水保障,每年可增产粮食约85 万t,瓜菜约450 万t,水果约240 万t。
工程实施后,洞庭湖区生态水域面积和调蓄容积大幅提高,湖区枯水期生态水域面积大幅提高,内湖水域面积率达到10%~15%。重要湿地总面积达到1 065万亩,自然湿地良好保护率达到70%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成效显著。洞庭湖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提高,可达95%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有效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对有效防控水库、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贯彻水土保持方针,结合生态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下降到5%以下,林草覆盖率在现状基础上提高5%,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减少了河流泥沙淤积、拦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对减轻洪涝灾害具有明显效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洞庭湖区要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任务、体制,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对于江湖连通工程、湖湖连通工程、河湖连通工程,建议主要通过基本建设立项,争取中央支持。内外通连工程争取中央支持难度较大,北部地区拟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实施二期工程;沟渠淤积问题通过继续实施沟渠塘坝清淤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清淤全覆盖;涉及城市水系连通的,由城市政府负责组织;其他水系按轻重缓急结合河长制、生态环境整治工程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