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花园》创作小记

2023-03-17 01:11朱玺
画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画刊观者花园

艺术家问艺术家

黃淋(《画刊》封面计划艺术家,2023年第11期):在这个灵感花园里,你所期待的观者的最佳位置在哪里?你最希望这个灵感花园的主宰者是谁?

朱玺:我希望观者是身处其中的,事实上,观者也必然会被其中的细节所吸引,去探究其中细节。这个花园的主人只能是画者本人,因为这是个极具个人色彩的世界。

当看到《画刊》提出的“偶然”这个“封面计划”年度主题的时候,我回想了这些年的创作,《灵感花园》这张大手稿是比较贴近这个主题的。在我的创作中,偶然性的比例并不多,我更多在意的是作品中物体身份间关系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但这并不否定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一张纸、一个词、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等,都可能成为创作的触发点,只是不同的创作者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这种即时信息。这张绘画从开始就是一个偶然所致。《灵感花园》是一幅277厘米到344厘米左右的大型创作手稿,由25张小稿组合而成。它的诞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起因:我在美院的地上捡到一张300克的水彩纸,一张被人裁剪遗弃的白纸。纸张的尺寸很随意,是68.44cm×55.46cm。我有点后悔当时没有把这张纸的尺寸裁成一个整数,导致后面24张都裁切不成一样的。我本着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将这张尺寸不小的边角料变成了我当天的绘画日课载体,也是构成《灵感花园》的第一张画面。

《灵感花园》几乎囊括了我2016年至2021年间的所有思考的碎片。从一个个只言片语慢慢堆积、梳理成一个庞大的思维导图,灵感、想法、情感、涓滴意念在此汇成河,在一个荒芜的空白中卓然而立。这就是《灵感花园》的由来。这是一个很惬意的创作过程,特别还是开始于一张从角落拯救来的有点脏的纸张。不为结果负责,不为效果担忧,用熟悉的方式记录点滴。从拓展第二张画面开始,就逐渐定下来以“看”作为整个“花园”的主题,所有的建筑与细节都围绕这个主题延展。在不断地完善此幅大作品的时候,我逐渐把从对单个物的关注延展到物与物、物与景、景与景,甚至到大而空泛的抽象空间关系的研究。这是在几年间不断堆砌建造对象的过程中所不曾料到的收获,从而转向了建筑空间的研究。

“花园”是个中性词,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空间,在这里,不但有春意盎然、盛夏艳阳,也有萧瑟秋天、肃杀冬季。有生死交织,也有生命轮回。动物、植物、现成品,世间万物穿插而过,在一个个小空间中纵横交错,上演着世间最伟大的生命繁衍。“花园”除了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植物四处蔓延,点缀了不同的时间。“花园”的概念不同于“园林”,园林有严格的制式,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相互辉映、相互隐藏。这里的花园更偏向西方的概念,注重平衡与对称,追求细节与精致。19世纪的法国作家乔治·桑德(George Sand)说:“在花园中,我们发现生命的循环,感受到时间的变换,领悟到美与宁静的真谛。”艺术家的花园注定不只是草长莺飞的四月天,而是一场对世界作为他者的观察与述说,述说美、善、灵的同时,也在记录生生不息的倔强。正如克劳德·莫奈所言:“艺术家的花园是他们心灵的写照,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领悟的表达。”

《灵感花园》的构图是焦点透视,所有的透视灭点都汇聚于画面中的金鱼肚子。这种独特的构图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奇妙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金鱼肚子成为画面的中心,仿佛是一个神秘的中心点,吸引着观者的目光。由于焦点透视的运用,整张画面可以向四周无限延展,创造出一种无边界的感觉。这种无限扩展的视觉效果不仅在艺术上带来了独特的魅力,也与“灵感花园”的主题相得益彰,象征着创意和思维的无限可能性。这也是在随手画第一张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的效果,可能这其中也藏着我的野心。在操作上,这张绘画可以被无限扩大,伴随着余生。然而,每次扩大都伴随着无数倍的需要开垦的思维荒地,在未来,又是新的起点。

注:朱玺,艺术家。

责任编辑:孟 尧

猜你喜欢
画刊观者花园
小猕猴学习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端午节观龙舟赛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爱护小花园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画画刊》
心中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