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裴晓阳
我的老家镇平,是抗战名将彭雪枫的故乡。记得六七岁时,父亲就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彭雪枫的故事,其中他从小不畏困苦、自强不息、刻苦读书、矢志投身革命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并伴我走过了十余年的学生时代和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
彭雪枫出生于镇平县七里庄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靠种地为生。5岁时,彭雪枫萌生了去村里私塾读书识字的念头,但因贫困无法实现。后来,彭雪枫在其伯父的帮助下,到私塾当伴读。他拼命努力学习知识,14岁考入南开中学后,因学费再次差点中断学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新四军的高级将领。
每当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我就在想,虽然我出生在农村一个普通家庭,但和彭雪枫当时的家庭条件相比已经好了很多,最起码有学上,彭雪枫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尚能立志学有所成,我更应当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在求学之路上走出自己的出彩人生。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里还是用煤油灯照明,晚上坐在屋里写作业,煤油灯总是被窗户刮进来的风吹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一张白纸卷成纸筒子,套在煤油灯下面的油瓶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完成作业。
就这样,在彭雪枫不畏艰难、矢志求学、追求进步的精神感召下,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中,我经历了十余年寒窗苦读,于1989年7月走进了高考考场。可天不遂人愿,以5分之差落榜。我一度意志消沉、迷茫彷徨,产生了放弃学业、南下打工的想法。父亲看出来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彭雪枫在南开中学上学时,家里没钱供应,饥一顿、饱一顿,随后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他这样艰难都没放弃学业,你因为一次落榜就打起退堂鼓,人生不会成功。”
父亲的一番话,让我重拾了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选择了复读,之后顺利入学、毕业,并开始从事变电检修工作。
入职后,我依然把不怕艰难、奋发学习、提高能力作为人生的目标,挤出时间阅读大量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学习各类文稿的写法,并陆续在《国家电网报》等电力行业报刊发表多篇稿件。后来,我的工作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但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心始终没有变,虽年逾五旬,但写作的笔一直没有停下。
女儿6岁那年,父亲离我而去。伤心之余,我觉得一定要接好父亲讲述红色故事、传承良好学风的接力棒,用闲暇时间给女儿讲述彭雪枫将军青少年时代不怕艰难困苦、致力于求学求知、最终成就事业的故事,坚持用彭雪枫自立自强、英勇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激励她。在红色故事的滋养下,女儿从小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一直很勤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将军故里,松柏常青。我相信,在红色精神激励下成就自己人生的女儿,一定会将彭雪枫将军历经艰辛求学、矢志不渝报国的故事继续讲给她的下一代,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良好学风,增长才干,报效国家,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