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历史思维概念,能够为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当代大学生可以从其中汲取个人成长成才过程所需精神财富,以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成长历程中成功与挫折,增强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从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需求和困难为出发点,发现学生面临着经济、情感、理想、成长等压力,与封建王朝的兴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和著名学者的人生经历,两者在内在发展规律和机理上有其相似性,一方面后者可为前者带来丰富的思政资源;另一方面后者可以为前者提供具体的方法论,而这些教育理念最终要落脚在课堂师生的教学中。
自我发展需求与具体执行落实间的矛盾,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每个时期学生都倾向于制定目标,但在达到现阶段目标的过程中,常常半途而废或望洋兴叹,具体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多种问题的交织,也存在主次矛盾之分。学生在面临上述诸多问题时,部分会求助于辅导员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但大多数学生会采取自我思考来解决。因此,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成长成才的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中主动汲取智慧,做到“举一反三”,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职场能力赢得信心和能力。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学生从入校即有职业规划的直接需求,伴随学生的还有情感心理、爱与关怀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大一阶段学生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会出现诸如厌学、焦虑不安等情绪,在这一时期教育者要做好学生情绪的疏导和关怀,学生自身要认识到这是正常现象,大一时期的学习基础和良好习惯至关重要。大二阶段学生会注重自我价值的凸显,如注重自身外表、异性的认同及情感、考取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经济独立等各种问题。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明确现阶段的工作中心是学习,要妥善处理协调好各类问题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大三阶段学生会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在考研与求职两者间做出选择,这一阶段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并给予相应的方法指导和实际帮助。大四阶段的工作重心为毕业论文设计、求职或升学。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明确二者并重的地位,教会学生敢于迎接挑战。
历史是已发生的现实存在,人既不可能重现历史,也不可能亲自体验历史,因此现代已有的历史研究就是在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过程的逻辑推理,其推理过程就是历史思维养成的过程。历史发生的过程中充满了层层迷雾,人们要善于在其中发现事物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从而明确未来的前进方向。
(1)历史思维能够坚定成长成才的信心。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更替,大多都经历治乱、兴盛、衰落几个阶段,王朝的发展与皇帝个人素质、贤才良臣、自然环境、周边环境等因素等息息相关,同时今天中国的强大发展又与古代史上封建王朝的发展有着联系。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从贫穷落后到任人宰割到屹立于东方的大国,是屈辱史,更是斗争史,其过程镌刻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热血,生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若以其关照自己,更能明白学习时间的宝贵,更能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中国现代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史,国家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对国民经济、基本制度、科教文卫等方面进行了建设,辉煌成就的背后有着无数建设者的艰辛努力。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路上,也会遇到成功、失败与暂时的挫折,因此青年大学生要养成历史思维,学会运用历史思维中的联系、对比等方法论,直面和接纳自我的不足,并加以努力完善,将其人生理想和目标不断细化落实,方可得到理想的结果。
(2)历史思维能够妥善处理成长成才路上的挫折。历史上大到民族、国家,小至个人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历史中汲取历史思维的力量,能够让我们辩证地看待挫折与失败。[1]在中国古代史有如卧薪尝胆、闻鸡起舞等故事,中国近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历经敌人的打压和破坏,但始终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和组织策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波折,但这些终归是主流之外的支流。正如青年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路上,遇到困难时也要辩证看待为其是一种磨炼,因此需要将其视为暂时的、有益的、正常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面对。
(3)历史思维能够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历史思维能够在反思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的原因时,指明事物正确的发展方向。[2]在中国古代史上秦朝的灭亡,往往被归咎为秦始皇的专制独裁与暴政,但这并不是唯一且深层次的原因,在与学生讨论该问题时可以从秦汉奉行的思想角度予以分析,秦代奉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破坏了基层伦理纲常的教化和管理作用,而汉代初期奉行的是“霸王道而杂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历史思维就教会青年大学生要多角度看待问题,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影响的,因此学生要理性看待周边及社会发生的问题,不可以“绝对”的态度去评判和作出决策。
大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得益于扎实的历史知识,除历史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主渠道进行,辅之以相关历史讲座,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一及大二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只是简单背诵和记忆,来应付期末考试;相关历史类课程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未能充分把握高校历史教学的重点,来进行“想象—设问—思考—拓展”式学习,导致历史思维的养成缺乏形成的条件和运用的环境;高校大学生学习历史,内化历史思维的方式单一,缺乏批判性的历史思维。[3]
历史思维养成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基本的历史内容,教师以历史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以历史思维进行思考和学习。“授人以渔”的历史教学中,其“渔”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过去,应将历史学习中发现的规律、精神力量、人的行为及物的演变原因,巧妙地过渡拓展到学生的个人在成长路上遇到的烦恼与困境,让学生明白了解现阶段自身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是属于正常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步的规划和目标。如在为大学生毕业生疏导毕业季的就业压力时,可以适当引入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实,帮助大学生明白要敢于尝试和努力,方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找到出路;如大学生在成才路上遇到诸如经济困难、安逸享受等情境时,可以抗日战争时牺牲的年轻战士为例,让学生以其为榜样,克服自身困难,努力向前。学生主动把自我融入历史场景,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联系中,以历史思维指导学习、工作、生活,多思考多实践。[4]
通过对四川文理学院的非历史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全班40 余人,竟有15 名学生表示不知道“历史思维”这个名词,25 名学生对历史思维的含义解释不清楚或者错误。高校大学生从入校后,即进行了诸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学习,但由于缺乏对历史规律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很难明确地总结出历史思维的含义,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思政类或历史类课程,向学生们明确教授“历史思维”的含义,也可以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如在走廊、宣传栏等张贴包含历史思维类的名言警句或史实。历史思维培养的基础离不开学生对基本历史史实的掌握,高校应保证历史类课程的设置、学生考核、成绩认定等各个环节,从而有效地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还要结合青年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利用诸如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相关的蕴含历史思维的内容。
历史研究主要依靠史料的记载和历史遗迹的佐证,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存在时代背景、人物个性、制度政策、家族关系等因素的分析,从而发现影响历史走向的动机。我们在分析研究历史中的各类事件,一是分析正面或成功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动态,发现是哪些因素导致其结果的出现;二是分析历史教训或负面历史结果中,假设减少某种因素或条件,会不会出现另一种结果。同时,可以对中国古代史作纵向的比较分析,分析前后王朝间在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若没有其继承,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还可以对中国史和世界史上同时期作横向对比,思考同一时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走向为何会不同。在推论历史发生可能性过程中,可以增强自身的历史思辨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