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
【人物名片】
沈茂德,1958年生,原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特聘教授。著有《家庭教育是什么—— 一位校长给家长的建议》《教育,真的不能简单》等著作。
优秀的孩子都沐浴在优秀的家庭文化中,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笔者:作为校长,您是如何理解教育的?
沈茂德:我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保护: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拥有天真与调皮,每天都拥有歌声与欢笑。保护与完善孩子们的个性,学校的责任应该是发现并赏识每个孩子的长处,并把它无限放大,同时也应以教育工作者的眼睛发现并校正孩子们的任性。
笔者:翻阅您写的《家庭教育是什么—— 一位校长给家长的建议》一书,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教育是枝和叶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才是根的教育。”为什么家庭教育如此重要?
沈茂德:这个问题可以从“印刻效应”的角度来理解。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洛特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母亲的后面,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条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小鹅也会本能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跟随习惯,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有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习惯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小鹅承认第一,无视第二。这便是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也适用于人类幼儿。在幼儿眼中,父母就是全世界。每个孩子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父母的声音、行为、语气等。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成长的“方向标”和“教科书”。这样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家庭生活浸润式相处,孩子的许多习惯,都在这种印刻式的浸润中形成。
许多人永远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所以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应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更应有家庭课程。可以这样说,家庭课程才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一定是家庭课程,而家庭课程的任课老师就是父母。
笔者:印刻效应给我的启示是,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沈茂德:没错。优秀的孩子都沐浴在优秀的家庭文化中,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如果父母迷恋打游戏、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父母热爱阅读,每天在家静静地读书,出门旅行也带着书,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爱上阅读。
有一个比喻挺贴切的:家庭就像一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优秀的父母,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优秀的学生。或许,这是对印刻效应最生动的注解。
父母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成绩、名次,要更在乎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梦想、习惯、性格
笔者:许多父母格外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成绩好就是成功,成绩差就是失败。您如何定义成功和成长?
沈茂德:为什么中国缺少杰出人才?我认为这与我们现阶段价值观低迷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有着太多功利的追求,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忽略了人文的力量。追溯这种狭隘价值观的形成,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们没有正确地看待成功和成长。
成功和成长是两个概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就像小树苗,处于成长阶段。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成绩、名次,要更多地关注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梦想、习惯、性格。要坚定地相信,梦想、习惯、性格就是我所说的内心的声音,是一个人走得更远的重要力量。
没有梦想,孩子就不知道路在何方;没有良好的习惯,孩子就不可能有扎实的基础;没有健康的性格,孩子就算能起跑领先,也必将输在途中。教育是一种“慢”的事业,过于功利的“高”和“快”都是错误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处没有输赢,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短视行为。
笔者:小孩子有梦想吗?为什么要给予关注?
沈茂德:只要充分沟通和留心观察,父母一定可以发现孩子特别喜欢什么东西。比如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有的孩子喜欢科学,有的孩子喜欢跑步……梦想并不是很遥远的东西,不是将来要成为科学家、要成为领袖人物才称得上梦想,梦想也可以是一个阶段的小目标。
到了高中,有的孩子对机器人感兴趣,有的孩子对写作感兴趣,有的孩子热衷于组织课外活动……孩子在梦想的引导下,会本能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乐此不疲,学习效率极高,并感到幸福,难道这不是高妙的教育和高效的成长吗?
笔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哪些重点?
沈茂德:良好的教育应把握不同阶段的关键词:幼儿园阶段,要呵护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初中阶段,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培养孩子的兴趣;高中阶段,要帮助孩子形成勤奋、坚持、有责任感等品质;大学阶段,要督促孩子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育孩子的社会担当意识。
笔者: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叛逆,父母很难与之相处。请您给父母支支招儿。
沈茂德: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父母应该调整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和方式,要少谈考试和成绩,以免放大孩子的焦虑。应该多谈一些生活的乐趣,既活跃气氛,也能一定程度上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减轻压力。
孩子需要父母的持续鼓励。父母的鼓励绝非“你真行”“你真棒”之类的敷衍之词,真正的鼓励表现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大度、宽容、理解;表现在做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表现在当孩子渴望帮助时,能听到父母热情的话语。
孩子梦想清晰,说明他有强大的内驱力,前途不可限量;孩子做事执着,说明他韧性十足,未来可期
笔者:您的“金矿理论”在教育界尽人皆知,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沈茂德:“金矿理论”是我的教育信仰。我认为,无论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把孩子视为一座金矿,以多元的视角看待孩子个性上的差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势潜能,并针对孩子的优势潜能制订特殊的教育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更像农业而不能是工业。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加以施肥、浇水,这叫‘因材施教。”
笔者:您相信世界上有天才吗?
沈茂德:如同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要给予合适的生长环境和适时、适当的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人,但人的潜能就像矿产资源,埋得很深,需要老师和父母有发现孩子才华的能力,有帮助孩子发展个性的智慧,有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
笔者:那么,孩子成为杰出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沈茂德:我研究了近500名天一中学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发现虽然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个性和特长不同,但他们都拥有一些相同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成就了他们的优秀。我把这些品质称为“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自主独立、梦想清晰、兴趣鲜明、视野开阔、习惯良好、敢于质疑、做事执着、勇于担当、善于合作、个性阳光等。
笔者:这些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沈茂德:都很重要。如果真要选出重中之重,我認为“梦想清晰”和“做事执着”最重要。孩子梦想清晰,说明他有强大的内驱力,前途不可限量;孩子做事执着,说明他韧性十足,未来可期。
笔者:有的孩子在学校很优秀,但走入社会却没有优势,原因何在?
沈茂德: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许多优秀学生在学习阶段成绩优异,获得过惊人的高分,走入社会却泯然众人,未能在某领域表现出卓越才华,原因之一是考试制度不科学。众所周知,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优点是公平公正,成绩好的学生普遍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但缺点也显而易见,过度强调分数与知识点,也就忽略了个性,导致学生的知识视野较狭窄,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笔者:最后,请借此机会表达一下您对父母们的期望。
沈茂德:家庭教育博大精深,希望父母们加强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同时,家庭教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生活的教育,讲究的是潜移默化,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意识不到父母在教育。我总结多年的经验,给父母们三点忠告:
第一,“避短”不如“扬长”。孩子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出色,如何扬长避短?我编了一个顺口溜,供大家参考:“扬长扬长,越扬越长;补差补差,越补越差。”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长处,鼓励他在自己的兴趣和长处上发展。
第二,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著作,而不是“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粗浅读物。经典著作是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沉淀筛选出来的,必有其独到之处。
第三,除了“读万卷书”,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走万里路”。这里所说的“走路”,不是去名山大川旅游,而是参观名校、考察企业,当孩子亲身接触了社会,才会有清晰的梦想,做事才会执着。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