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2021-05-17 17:14王韵芝
科学大众(中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洪泽湖江苏舞蹈

王韵芝

非遗给人的印象,总是古老而传统的,和现代的高新科技似乎沾不上边。殊不知,在注入科技元素后,古老的非遗技艺也可以呈现出新面貌。

为了保护江苏传统舞蹈文化,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创新传播推广形式,将文化与技术融合,开展江苏传统舞蹈转化创新传播展项目。当古老非遗邂逅现代科技,科技的力量将让传统技艺重获新生。

数字技术“原汁原昧”呈现传统舞蹈

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开展的江苏传统舞蹈转化创新传播展项目,是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剑桥大学合作共建的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基础上,将高新技术进一步延伸到江苏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那么,现代科技是如何与传统艺术进行完美结合的呢?

细说起来还真不简单!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通过多角度拍摄,让计算机学习传统舞蹈表演视频中的动作、步态、手势、表情等画面细节,进而抽取产生三维矢量的数字模型,并建立动作捕捉库,主要采用历史视频还原及动作捕捉技术,对江苏主要传统舞蹈门类的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数字模型打造和数字化展览传播,并在即将开通的江苏文化云平台上打造传统舞蹈网上数字化展馆。

总的来说,该项目使江苏传统舞蹈的面貌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现保存,避免了“人去艺绝”现象的发生,为继承、弘扬江苏地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该项目还运用通过动作捕捉得到的数字化模型素材,制作开发江苏传统舞蹈短视频、纪录片、抖音短视频等,并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推广传播,得到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关注喜爱。

据了解,江苏传统舞蹈转化创新传播展的展览内容,包括原始视频、通过视频修复和动作捕捉得到的数字化模型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开发制作的多样化视频产品及其他辅助资料。通过视频、音频、三维模型、文字、图片等方式,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展品,从而实现了数字化文化产品会“讲故事”的重任。

屏幕成为展示洪泽湖渔鼓的纽带

寒意渐浓,洪泽湖湿地的金色芦苇随风摇曳,成群的候鸟遮天蔽日,或盘旋于天空上,或栖息于枯荷里,或畅游在湖水中……洪泽湖湿地的冬季毫不枯燥,这里有一场美妙舞蹈之旅。

洪泽湖渔鼓又名端鼓舞,是旧时祈祷时的一种舞蹈形式。传说渔鼓始于唐代,起源于宿迁市泗洪县境内的穆墩岛及洪泽湖一带。作为传统舞蹈,洪泽湖渔鼓已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洪泽湖渔鼓在表演中有音乐、舞蹈及说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艺术,呈现了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代表作有《张郎休妻》《刘文龙赶考》等。表演时,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渔家生活中的划船、织网、布钩、拉网等动作和姿态被灵活演绎,展现在人们眼前,散发着浓郁的湖区渔家风情。

为了保护这传承千年的文化,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对渔鼓的影像资料进行了数字化转换、数字化模型打造和数字化展览传播。洪泽湖畔,数字化的保存技术让渔鼓在洪泽城乡活了起来、响了起来、跳了起来,让大批网友在线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让屏幕成为展示传统非遗的桥梁与纽带。

科技留住古老的文化遗产传承

提到南通如东,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海”——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海鲜产品丰富,2007年更是被评为“全国海鲜之乡”;于2011年建成全国最大海上风电场;以“海港、海鲜、海韵”南黄海风情开发建设了南通小洋口风景区……

数百名身着传统服装的当地渔民举旗鸣锣、叩谢大海,跳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跳马佚”,用传统仪式表达渔民们对海洋的感恩之情,向世人传达“开渔祭海,保护海洋生态,促进海洋文明”的理念。

跳马佚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主要流传于南通如东地区,尤以丰利、掘港、潮桥为盛。它的动作沉而不懈、梗而不僵,具有雄浑刚健、豪放、有力的特点。

跳马佚是迎神赛会中的祭神舞,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人物造型及装扮上极具特色,在舞蹈动作上也很有个性。作为男子群舞,它无音乐伴奏,主要靠打击乐、“马佚”身上的马铃声和演员发出的低沉而浑厚的“嘿”“啥”声伴舞。在舞蹈过程中,“马佚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动作与队形的变化都是由“马佚头”手执令旗指挥。因此,舞蹈规模越大,“马佚头”对全场掌控的难度也越大。

现如今,人们已经很少能見到这样盛大的跳马佚表演,它的传承也逐渐没落。为了留住这意蕴深远的文化遗产,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对这种非遗舞蹈也进行了数字视频修复和视频动作捕捉,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用另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留住古老的传承。

(责任编辑:白玉磊)

猜你喜欢
洪泽湖江苏舞蹈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中国·洪泽湖”渔业品牌发展观察
舞蹈课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图说江苏制造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