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大发展的今天,文学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各国文字虽不相通,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是一种超越国度、超越语言的力量,中国文学若想得到世界认可,超越性是最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文学超越性的角度出发,以此看中国文学发展现状、探中国文学优秀作品共性和为什么要具有超越性、如何实现超越性,以及在当今中国文学发展现状下,应如何从超越性方面突破束缚,寻中国文学未来发展道路,结合国内外多篇著作与名家论断,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一、从文学超越性的视角看中国文学发展现状
中国文学大致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三大类。当下,中国文学具有“两大难”。一是创作难,二是产出难。笔者以为,可以从文学超越性的角度切入,分析当今中国文学发展现状下的两难。
(一)创作难
所谓的创作难并非指文艺工作者写不出文章,而是指部分文艺工作者难以写出好文章。
1.从文艺工作者本身看
在进行文艺作品创作时,有些文艺工作者難以跳出自我束缚的框架,创作仍然难以摆脱过往的陈词滥调,不少作者喜欢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刻意凸显自身的文学水平。可在这层层叠叠的语句下,却没有多少思想内涵,对于“纯文学”的认知,一意孤行地停留在“让读者看不懂”就显得自己有本事上,然而深刻的道理却不需要多么晦涩的语言。应该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当今文艺界良好的学术作风,从而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所以,在当代人的心中,并未感受到现当代文学体系的净化,文学极端的行为表现是自我审视的精神缺失。
2.从读者角度看
现在的文学作品大多呈现出与普通读者脱钩的趋向,文艺工作者将创作对象窄化成文学爱好者,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阅读感受。中国文学不是面向一个人的文学,而是面向一群人的文学,社会生活和普通民众可以给予文艺工作者最营养的精神养料,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不乏缺失群众对象的文艺作品堆积出世,但没有广泛的阅读群体,不久就无人问津了。时代在变,但共性问题仍然存在。忽视普通读者,不走进生活,远离人民群众的文学作品,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也就很难成为一部真正的好作品。
(二)产出难
产出难指中国文学不乏好作品,但是却难以走出去,远播海外。究其根本,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将文言体翻译成其他语种后,仍完好保留原意。以《红楼梦》为例,全文使用的语言是文白夹杂的,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红楼梦》虽然更具有通读性,但将原意译成外文仍具有难度。而且《红楼梦》全文篇幅较长,在国内虽尝试改编成昆曲、越剧、京剧等,但多是截取其中特定人物或者特定情节作为主线的,无法诠释全书。再反观国外文学作品《哈利·波特》,全文虽长,但在中国的知名度却奇高,除了其本身情节有趣外,还有不少中国翻译者能够将其原意翻译成中文,从而帮助中国读者理解。
综上所述,从文学的超越性看,当今部分文艺工作者难以突破自身的思想框架束缚,为了文艺而文艺,失去了文艺创作的初心,对自我和对创作对象的定位失衡。脱离群众,远离现实而进行创造,会导致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从而造成当下文学作品界乱象丛生,想要发展又被禁锢脚步;同时,学界即便有优秀的文学作品,诸如四大名著,却又缺少对口的优秀翻译者。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想要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其他国家读者的理解接纳、欣赏喜爱,首要的就是必须具有文学超越性。文学创作不能再只局限于自己身旁的一方乐土,作为中国文学的创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既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又要具有文学的超越性。
二、从文学超越性的视角探中国文学优秀作品共性
着眼当下,中国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当下的文学创作,它们蕴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诸如《诗经》《红楼梦》《人间词话》等,但至今能做到走进国人心中,又能够走出去的作品仍是少数。除了当今文学作品界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外,更重要的是作品缺少文学的超越性。中国文学作品要想“走出去”,其首先要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文学超越性的特质,特质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需要既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又要寄寓着人们的社会、人生、审美理想
理想是面向未来的,是对某种当下现实或人生处境的超越,作者通常通过文学的超越性表达自身价值的超越性。2019年开年,《流浪地球》在新年档上映,这部电影是根据刘慈欣的小说《流浪的地球》改编的。“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刘慈欣设定的背景下,太阳已不再是为人类、为地球提供光照,供给生存的来源了,它在极速老化、持续膨胀,在太阳系消失之前,人们要依靠自己逃离太阳系。这部文学作品寄寓着人们的社会理想,穿插在其中的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亲情等,传递出中国人的精神与品质。无论是刘培强为了儿子刘启,将前往地下城的机会给了姥爷,放弃了妻子的生命,还是运输火石时姥爷的牺牲,都透露出科幻外衣下的温情内核。《流浪地球》作为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在海外的票房超过了587万美元,首周票房就高达168万,创下了北美市场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片纪录。在刘慈欣建构下的“流浪地球”计划,有对人类与环境、人与人、人类与机器人等之间的关系构想,是立足于文学真实性基础上的文学超越性的诠释,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完美表现。文学超越性并非是天马行空、夸夸其谈的,而是需要作者基于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思考,结合虚构、想象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而达到的境界。
(二)需要既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实现现在与未来的联结
人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梦想。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让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在探求《三体》为何如此成功时,不可忽视的当是其文学的超越性。他基于现实,探索三体文明是对现实的超越,对未来的构想,同时,刘慈欣也借《三体》来讨论哲学、探究人性,具有现实意义。再看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5年发表《时间机器》一举成名,他站在科学的角度进行幻想,探讨的是科技的发展或宇宙中未知的事物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影响。但科学幻想从来不是对想象力的放纵,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控制的想象。如法国“新小说”革命的主将罗伯-格里耶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一文中所说的,“新小说”致力于“制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意义的世界。让物体和姿态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继续为人们感觉到”。
(三)需要表现在超越现实的巨大创造性上
在凡尔纳所作的《海底两万里》中,他写到了潜水艇、人类进入太空等,虽然在凡尔纳所在的19世纪,这些不过是他的天马行空,但是文学和科技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将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的构想转化为现实技术。再看刘慈欣所写的《流浪的地球》,虽然在今天看来,那只不过是他的奇思妙想,但无一不值得人们关注。或许刘慈欣正想借跳出现实框架,居于几十年,甚至百年后的地球危机来警示人们环境与人类的一体性。从共同性上看,二者写作的内容与时代背景都是远超其所处时代的,具有巨大创造性,并借此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关注。
(四)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还体现在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在文学审美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自由协调的精神活动,从而产生心灵的愉悦。在蔡澜的《乐观的人,运气好》一文中,其从自己乘坐出租车,遇到了一个乐观的出租车司机展开。平凡的人经历着平凡的事,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的身上还背着16年的车贷,但他却仍对生活报以乐观的态度,不过就是16年的车贷,他在车上摆花、摆公仔,生意差时,也只是鼓励自己努力一点,总之不会饿死,或许乐观的人运气也不会太差,因为他的乘客总是一个接一个。其实不过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见性格不同的人,或许乐观,或许消极,但人们都不曾留心,蔡澜先生用文字记录下这件事情,记录下这个乐观的司机,告以读者。这或许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有利于使文学成为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字不再只是文字,它们在作者笔下凝结成一种精神,感染着读者们,《乐观的人,运气好》一文给悲观的人以乐观的理由,给乐观的人以坚持的理由。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超越性的,因为只有如此,它才能帮助人们树立远大理想、超越现实苦难。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不单只是文字的累计,而是一种精神指引。三毛曾经说过,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却依然存在着,在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深远。文学的超越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精神永远丰富,因为人们曾读过的书,早已贯彻在言行之中,它不再只是文字,而是超越文字的精神。文学审美活动具有的精神超越性,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多方面协调发展。
三、从文学超越性的视角寻中国文学未来发展道路
如今在中国文学界,带有超越性的文学作品相对罕见,如何借助文学超越性的手段助中国文学走出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语言上的超越性
中国文学作品中不乏经典的古典文学,如《诗经》《史记》、四大名著等文学巨著中“离骚体”“香草美人”“红学”的美食、服饰、建筑等,无一不具有丰厚的语言美、艺术美和历史研究价值。但国外却对其知之甚微,这是因为语言的堵塞,人类思想难以达到真正的交流。所以中国文学想要走出去,在语言上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是要将古代文学类名著尽量解释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能丧失原作者想表达之意,第二是要有优秀的外文翻译者,能够将这些经典的中国文学巨著译为外文,使中国文学作品不只拘泥于中国,而是走向世界,将中国语言、中国精神、中国风情等的魅力如种子一般,在世界的土壤上开花。
(二)地域文化上的超越性
想要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文艺工作者切不能忘记打破自身地域文化的束缚。作为文艺创作工作者,不能拘泥于自己身旁的一方小土地进行创造,要扎根现实,将眼界放宽看广,要做到眼中有人民,胸中有世界。《流浪的地球》《三体》为何能够在国外引起关注,究其原因,除了离不开刘慈欣本人的学术功底和惊人的想象力外,最重要的是他将文章的重点定位在了全人类,所有问题都是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解决的。而其中对人性的探讨也是各国人民所共通的,能够引起各国读者对此的共鸣,从而在国内外享誉较高。再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轰动世界,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自然大受追捧,但他的乡土寻根文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颇得海内外读者的欣赏。所以中国文学想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场,宏大的眼界和扎实的现实根基更能够打动人心。
(三)情感上的超越性
虽然通篇强调了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去,重要的是有大局观,要与世界接轨,但也不能忘本。若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忘记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那么也只能泯然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走出去是毫无意义的。而中国文学最具有的特色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色彩,家国情怀、血脉亲情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国特色,国外友人在读到烙印着中国特色的文學作品时,就会知道这是出自中国作家的手笔,这是他们所难以复刻的,独属于中国人的中华精神。所以中国文学作品不仅要具有大局观,更要秉持自身特色,不忘根本,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走稳走好。在各国文学争奇斗艳的今天,中国文学想要打出一片天地,就要重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并以此作为跳板,带中国文学走上更大更广的平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纵向传承、横向绵延有机结合,将中国文学变为最闪亮的名片。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蔡毅.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金文兵.颠覆的喜剧: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小说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蔡毅.注重文学的超越性[J].南方文坛,2003
(06):17-22+26.
(作者简介:庄淞澜,女,本科,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