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转折点。要想做到幼小科学衔接,让儿童兴趣盎然、自然有序地开始小学生活是关键。让我们走进幼儿园一线实践,探讨如何处理好关键问题,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推动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及时研究解决教师在幼小衔接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幼儿园深入领会文件精神,坚持“幼儿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原则,与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实验小学结成研究共同体,制定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行动实施方案,初步构建起“桥梁课程”框架,切实实现幼小衔接的双向增效。
始于需要,搭建“桥梁”。搭建“桥梁”,即通过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发力,顺利衔接“幼”“小”。“桥梁课程”是基于学校和幼儿园实际情况,为深化落实《指导意见》、完善园本课程内容、促进家园校携手共育的需要而构建的衔接课程指导建议体系,具有园本及校本化、动态化、个性化的特点。
落实《指导意见》,深化衔接研究。我园与第四实验小学推行“双向衔接调查”,面向幼儿园大班幼儿及家长与一年级新生及家长分别开展调查问卷,分析问卷结果、查找共性问题、研究应对策略,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桥梁课程”指导建议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园本课程,优化衔接策略。“桥梁课程”指导建议体系,对发挥幼小衔接活动的连接与对应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会依据每一项衔接课程的教育建议开展研讨活动,并随时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修改。同时,也在课程实施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薄弱问题,将其作为下一个衔接研究的重点即课程的生长点,不断优化园本课程内容,以保证衔接课程的科学性。
促进沟通交流,解决衔接问题。我园在“桥梁课程”构建与实践中,形成“共研、共行、共审”的研究机制。例如,在共审机制落实过程中,我们开展衔接课程故事交流活动。参与者为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参与方式为三方共同讲述桥梁课程故事,参与目的是三方共同审议桥梁课程的实施成效。我们共同讲述“学会倾听”等课程故事,感受衔接课程中“细致全面的教育”“适宜有效的引导”“真诚和谐的互动”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的帮助,让家园校成为双向衔接的实践者,成为桥梁课程的推进者。
基于发展,双向奔赴。“桥梁课程”注重游戏化、生活化和综合化,设立“身心准备与适应、生活准备与适应、社会准备与适应、学习准备与适应”四个单元,通过调查与分析,确立关于幼儿作息习惯、生活能力、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的与小学低年级要求相对应的衔接内容,形成两个学段切实可行的课程指导要点和35条教育建议,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打下了基础。例如,在“身心准备与适应”篇中,幼儿园课程要点是初步了解小学,我们的教育建议包括鼓励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用绘画等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和表达我心中的小学等内容。小学课程要点是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校园环境,引导他们主动了解校园环境,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我们的教育建议则包括营造关爱融洽的班级氛围、从教育方法上与幼儿园衔接、为孩子提供大方展示自我的机会。
严于定位,呵护成长。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该把握好角色定位,拒绝短时间的“准备”和“追赶”,要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教育,对幼儿适应小学的新环境、新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幼儿园作为幼小衔接的双主体之一,应严格把握角色定位,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找准定位,即本着结合实际、着眼课程、促进发展的原则,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第二,全员到位,即大、中、小年龄班全体纳入幼小衔接的体系;第三,相互補位,即重视家庭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家园补位、携手共育;第四,科学就位,即幼儿园要遵循“去小学化”的原则,牢牢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做正确的事;第五,及时进位,即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矛盾,做好衔接。
责任编辑: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