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著名艺术家、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马绍信逝世,享年86岁。马绍信,20世纪80年代末参与电影《大决战》拍摄,饰演林彪一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成功的林彪特型演员。据马绍信口述:
1988年,《大决战》的副导演到哈尔滨选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演员,省艺术学校的一位老师将我作了推荐,让我寄两张照片给八一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后来,厂里通知让我去试妆,我根本没想到要演林彪。1989年4月,我被正式确定扮演林彪,9月进了摄制组。
初看剧本时,着实激动了一阵,因为这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表现林彪这个人物,有演头。但时过不久,心里就嘀咕:该怎样演林彪才算既形象又准确?尽管军事科学院我去了,历史资料也查了,专家、教授介绍的辽沈战役情况也听了,还访问了当时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的领导及对林彪有所了解的老同志,但心里还是缺点儿谱。有的老同志说得很干脆:“林这个人不好演,因为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什么外形动作。生活上既不喝酒抽烟,也不喜欢水果,只是对黄豆比较感兴趣,无论是炒的还是煮的,都比较喜欢,可是仅仅靠吃黄豆能把人演活么?”
还真有些不好办,一上镜头,我就觉得手脚像被绑住似的,一点儿也放不开,精神上一度处于痛苦、烦躁和紧张的状态。主要原因除了没有把握人物具体的表情、言谈和动作特征外,还有对“9·13”事件考虑过多,觉得高了不是、低了也不是。后来,《辽沈战役》首席导演杨光远启发我说,你要表演的是辽沈战役中的林彪,而不是后来叛党叛国的林彪。经他多次开导,我才慢慢卸下了包袱,放开了手脚。
通过和导演的反复琢磨,终于确定了林彪的表演基调: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自信心和指挥欲很强,在特定时刻表现为不顺从,由此,我才觉有点儿进入了角色……总的看,对于辽沈战役中林彪形象的塑造显得有些压抑,这和背景有关。林彪性格本来就内向,加上围长春打沈阳的作战方案一直得不到中央军委的认可,并且因南下问题受到批评,因此在情绪和心态上比之往常更为压抑、沉重。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酝酿将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由于条件限制,没能如愿。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随后《大决战》的拍摄开始启动。
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林彪这个人物在戏中的分量可想而知。当时有人担心片中反映林彪会有麻烦,主张不写林彪。还有人主张,如果要写就把他写成反面人物。杨尚昆得知这一情况后,作了重要表态:“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頭至尾都坏。”这一表态对于剧本真实地反映林彪,反映三大战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马绍信回忆,《大决战》完成后,杨尚昆在接见剧组主要演员时,急切地问:“林彪呢?林彪呢?”当有人指着马绍信说:“在那儿呢!”杨尚昆急速上前,紧紧握住马绍信的手,抖了又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后来《大决战》在香港上映时,剧组搞了一个观众见面会,很多观众都争抢着与马绍信合影。
(责编/陈小婷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杨尚昆谈〈大决战〉剧本: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袁成亮/文,《百年潮》2008年第10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