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党课

2023-03-17 02:50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韩融
党课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森林生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 韩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也是气候风险降低、环境质量改善、健康损失减小以及生态系统的舒适性提升的过程。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推动绿色发展四大任务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在其中特别强调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碳汇的科学内涵

1992 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汇(Carbon Sink)定义为:任何清除大气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草原、湿地、农田、荒漠、水域、河口以及海洋等生态系统都有固碳的功能,可以归纳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绿色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蓝色碳汇)两大类。

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绿色碳汇)中,森林碳汇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据资料统计,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2022 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是碳库”的重要论断,意味着森林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新内涵。草地土壤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残根,在土中比较深、分解速率较小,因此草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要比森林土壤更高。尽管不同类型草地植物土壤生态系统的总储量差别比较大,但其有机碳在系统中的分布却相当稳定,全球草地占陆地生态系统碳总储量的2.7%至15.2%。

2022 年11月14日拍摄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景色。图:苗秋闹/新华社

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又称“蓝色碳汇”或“蓝碳”,与陆地上的“绿色碳汇”相对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蓝碳》报告认为,海洋生物(特别是海岸带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该部分的碳称之为“蓝碳”。首先,从时间来看,蓝碳的封存时间比较长,可以达到上千年的时间尺度,而陆地上的只有几十年。其次,蓝碳的捕获效率高:海岸的面积仅占全球海床面积的0.2%,但它却贡献了海洋沉积物碳总量的50%。再次,蓝碳还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海洋吸收了约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碳封存是陆地库或海洋库吸收含碳物质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过程,也就是将有关物质加入库中的过程。物理固碳就是采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负排放技术将空气中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捕获后深埋进地底或海底的碳库里。IPCC 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和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分别将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气捕集(DAC)等碳移除技术纳入CCUS技术内涵,这些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将提供负排放机会,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气候风险。但是,IPCC也指出,如果大规模部署,大多数当前和潜在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可能对土地、能源、水、农业和粮食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生物封存包括从大气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方法有土地利用变化、造林、再造林、植被恢复、填埋场碳储存以及增加农业土壤碳的做法(包括耕地管理、牧场管理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系统碳汇更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生态系统碳汇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生态产品之一。比如,陆地生态系统在固碳的同时,还可通过碳市场交易等方式,为资源丰富地区带来经济收入。碳汇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与多种生态产品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碳汇生态产品的概念基础。生态产品作为生态环境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载体,往往是由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提供并流向城市,通过市场交易建立供需关系,促进社会财富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从而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二、碳汇发展现状及问题

基于我国现有国情,多项研究表明,不论在何种GDP 增速、能源系统转型力度,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部署规模程度下,2060 年我国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都高于零。这就意味着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需要加上森林、海洋碳汇等吸收方式,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保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等相关内容被纳入多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四条提出要保护和增强森林碳汇;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和历次IPCC报告均将增加森林植被面积和蓄积作为一种重要的增汇措施。《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定》明确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等增强温室气体汇的措施的重要性。同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发起“千分之四”倡议,即全球2米深土壤的有机碳储量每年增加4‰,就可以抵消当年全球矿物燃料的碳排放;全球1米深土壤碳库增加4‰,可以抵消当前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该倡议通过UN⁃FCCC的认可得以正式启动,明确了土壤碳封存特别是农业土壤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2021 召开的UNFCCC第26次缔约方大会,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了《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承诺到2030年停止毁林、扭转土地退化状况。中国科协发布的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中,有关生态领域的科学问题是“如何在维持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构建陆地生态碳汇,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022年11月8日在海南省儋州市拍摄的新英盐场红树林恢复造林工程。图:蒲晓旭/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有没有”“好不好”“全面不全面”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出了重大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2012年至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202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 多年保持“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我国的人工林目前主要为中幼龄林,它们比老林具有更大的碳汇潜力。与欧洲和美国相比,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未来作为碳汇的潜力将更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对全球实现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0 年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先后出台1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了“爱知目标”提出的到2020 年达到17%的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到2030年,防治荒漠化,恢复退化的土地和土壤,包括受荒漠化、干旱和洪涝影响的土地,努力建立一个不再出现土地退化的世界”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中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率先制定了土地退化零增长国家目标,按时完成并提交了专项履约国别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显示,2015 年至2018 年,中国土地恢复净面积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位居世界首位。

为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多项战略规划和指导意见,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2021 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从“全国一盘棋”高度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强调要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统计监测能力等。2021 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分别围绕协同推动减污降碳、海洋碳汇能力评估、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出台专门政策文件。但是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目前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换言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储量潜力很大。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用于造林的土地面积有限,环境条件较差,通过人工造林增加碳吸收的效益较低、成本较高,在CDM(清洁能源机制)项目竞争中缺少优势。因此,我国政府在承认生态系统碳汇在稳定大气温室气体中的作用,并支持应用其抵消碳排放配额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劣势。

三、增加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

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碳,二是增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本身就是碳汇,能够起到固碳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是承认自然本身具有价值,二是肯定自然资源能创造价值。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通过建立自然价值评估机制、完善生态产权制度、优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本身价值以及创造价值的测算,并把生态环境要素融入生产力发展要素中。通过生态系统修复和改善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发挥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还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福祉、环境改善形成深远的正向效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碳固定和碳蓄积已成为生态系统另一有价值的服务功能。下一步,可考虑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产生的碳汇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创新相关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不仅是对现有碳减排机制的有益补充,也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

(一)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要深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重大工程投入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固碳效能的最大化。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体现的各种功效或作用,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系统本身的动态演化等方面。要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和提升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获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最优化,使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福祉、环境改善形成深远的正向效益。比如,15亿立方米的森林目标提升将通过更多的森林产品、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带来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和社会效益。假如到206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草原生态功能恢复,东部地区天然湖泊面积恢复到9万平方公里以上,河湖水体生态功能大幅度改善,可以每年吸收中和1 亿吨二氧化碳。具体而言,在陆地生态系统,要通过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在海洋生态系统,因为滨海沼泽、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的特点,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可以有效促进二氧化碳的封存、养护海洋生物、保护沿海社区。下一步,应着力加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海洋的植物生态环境,不断扩大海岛、海滨一带海洋植物面积,密切关注生物种群的数量、活动生长规律的变化,做好科学的监测、预测工作,为发展蓝色碳汇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二)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过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明显大于草地和农田,农业用地一般会降低土壤碳储量并增加土壤碳的分解速率。当前,负排放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能碳捕集和封存、造林、再造林、直接空气捕集等。其中,造林作为目前成本最低、易于操作且减排效果显著的一种负排放技术,已得到全球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地表碳储量相当于363 亿吨二氧化碳,每年固碳速率是10亿到40亿吨二氧化碳。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森林在2060年以前将会达到固碳的峰值,之后固碳的速率就会降低,可以抵消人为碳源的10%至40%。下一步,应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应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实行集约经营、可持续经营,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三)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土壤是全球最大的碳固定场所。落后的农业土地管理,比如化肥农药使用率低、不懂得土壤和环境保育等,一方面增加了农业行业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导致土壤固碳能力变弱(土地原有碳元素进入大气层,加强了温室效应)。因此,应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了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减少对耕地的依赖,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同时通过引导人们合理饮食选择、减少浪费等一系列应对方案减少对土地转化的需求。

(四)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类型和分布等数据主要来自国土调查、森林资源清查、土地利用遥感分类解译等,不同来源的数据在定义、分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针对蓝色碳汇,目前暂未发布统一的测算标准,已有渔业碳汇核算方法仅限于针对少数品种的贝类和藻类养殖的固碳计算。现阶段,对碳汇的经济价值评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下一步,应完善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和手段,建立国家水平的碳计量体系;定量评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生态系统活动在减排增汇中的作用,为有效管理生态系统碳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化石燃料使用、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和机制而言,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碳排放的内在机理更为复杂,不确定性更大、时空分布特征更趋多样。因此,应深入研究如何全面核算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内在变化机制,为以低碳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奠定基础。

2022年11月24日,一只水鸟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湖滨湿地停留。图:张端/新华社

(五)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形势下,碳固定和碳蓄积已成为生态系统另一有价值的服务功能。如果对生态系统的碳固定或蓄积和排放分别采取征收碳税和碳补偿,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形成了一个碳汇交易市场,因而生态系统碳汇价值可以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我国人民消费正在升级,期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因此,要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通过调整和优化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以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目前,负排放技术存在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的问题,需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或绿色股票市场来支持低碳科技企业创新。此外,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并购重组、财务咨询以及巨灾保险与再保险和各种形式的环境责任保险与再保险,为银行和保险机构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建议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产生的碳汇纳入市场,创新相关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发行政府绿色专项债、气候债券、蓝色债券以及转型债券等创新绿债产品,支持能源、工业、交通等高碳行业加快低碳转型;积极探索服务小微企业、消费者和农业绿色化的产品和模式。可将新增绿色融资与碳足迹挂钩,充分发挥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的金融资源跨期引导和配置作用,重点培育碳汇等负排放技术研发和推广,助力无法靠自身努力达成零碳目标的高碳行业实现净零碳排放,在实现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产业升级和社会低碳发展。

讨论题:

1.碳汇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增加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

猜你喜欢
森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哈Q森林
哈Q森林
迷失在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