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回眸与展望

2023-03-17 02:50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党课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经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周跃辉

站在2023年春季的时间节点上回顾2022年,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肯定是不平静的。经历了整整三年的疫情冲击,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经受了严峻考验,各种国内外风险挑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答好中国经济的答卷非常不易。然而,2022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稳中有进,承压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稳经济政策的不断支持下,2022 年中国经济在巨大压力面前,保持了稳步复苏的态势,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

再上新台阶。图:徐骏/新华社

一、亮点:2022年中国经济的简要回顾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概括而言,2022年的中国经济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亮点。

(一)经济增长率符合预期,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这一数据虽然与年初所设定的5.5%的增长目标有一定差距,但在全球范围内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还是处于较高水平。从我国2022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在多个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我国3%的经济增速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尤其是2022年二季度前期,由于国内疫情散发、房地产市场下行,国际地缘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造成二季度经济增速下降,工业、服务业、消费、出口等多项指标走弱。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力促经济顶住压力企稳回升。

(二)内需总量规模继续扩大,消费和投资稳步复苏

消费和投资是拉动内需的“两驾马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22 年,最终消费支出32.8%,资本形成50.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7.1%。这些充分说明,消费和投资这两大需求,在202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中继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消费方面,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但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稳定在44 万亿元左右。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2 万亿元,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从统计数据来看,商品零售增长0.5%,餐饮收入下降6.3%,疫情多发频发对消费市场恢复扰动影响较大,但从整体上来说,全年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复苏态势。

在投资方面,202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2021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1%,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4 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42.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增长27.2%,纺织服装、服饰业投资增长25.3%,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长21.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势良好,是投资需求中的亮点。数据表明,2022 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9%,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中国外贸大盘基本稳住,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持续释放

2020 年以来,受全球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影响,世界经济低迷,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遭遇严峻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有效推动外贸稳大盘、扩优势、增活力,为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透视“成绩单”。图:徐骏/新华社

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增长动能趋缓的背景下,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稳生产稳订单拓市场,外贸外资较快增长。据统计,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再创新高,突破40万亿元,达到42.07万亿元,同比增长7.7%,这是一组比较亮眼的数据。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同样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1月至11月,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6%。此外,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我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数据表明,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56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创历史新高。

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外贸展现出来的强大韧性,离不开稳外贸的政策组合拳,更依托于“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2 年前11 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47 万亿元,同比增长8.4%,尤其是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这正是过去十年,中国出口主导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我国还在很多关键产业链上打造了产业链集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制造”的难以替代性。

(四)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

2022年,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社会研发活动受到一定影响,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持续加力,科技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企业研发投入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迈上新台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 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0870 亿元,首次突破3 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0.4%,我国自“十三五”以来已连续7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按不变价计算,我国R&D 经费增长8%,高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

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 之比)达到2.55%,再创新高,比上年提高0.12 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十三五”以来年均增幅(0.07 个百分点),实现了较快提升。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 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32%)等创新型国家,并进一步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2.6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我国的科技创新表现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1位,较上年再提升1位;自2013年起,我国的排名已提升了24个位次,连续10年保持稳定上升势头。

此外,我国的基础研究保持增长,原始创新取得新突破。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R&D经费比重为6.32%,比上年下降0.1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且连续4 年保持6%以上的水平,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2022 年中央财政本级预算中基础研究支出比上年增长7%,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速推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五)就业人数再攀新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强化民生投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对居民收入保障加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5%,快于全部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资增加,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

就业是民生保障的重要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受疫情散发多发等影响,个别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但从全年来看,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就业形势逐步改善。2022 年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11月下降0.2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援企稳岗的就业帮扶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2022年12月,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1.1%,比上月下降0.2 个百分点,连续5 个月下降,16—24 岁劳动力失业率下降得更多一些;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29562 万人,比上年增加311 万人,超过2019 年的规模。截至2022 年11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00 多万人,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得到比较好的保障。

二、经验:2022年中国经济答卷的启示

2022 年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很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过去一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规律性认识。这“六条规律性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植于中国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精深的体系中。从逻辑上看,“六条规律性认识”分别对应根本保障、发展理念、方法论、制度保障、重要途径、重要支撑六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而自洽的理论体系。六个方面又正好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体系遥相呼应、相互贯通、彼此联系。可以说,这“六条规律性认识”正是2022年中国经济交出满意答卷的“奥秘”所在。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最重要原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年来,党中央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定期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重大经济问题等制度,加强对发展大局大势的分析和把握,及时制定重大方针和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确保了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同时,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制度日益完善,为推动各方面共同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理念层面。经过长期高速的发展,中国经济已今非昔比,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如唯物史观所告诉我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根据现实国情,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等新范畴。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这是方法论层面。抓好经济工作,方法得当,方可事半功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既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要正确认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稳”和“进”的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以系统观念为例,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虑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既抓“点”,又重视“线”,确保了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是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基于新的实践和发展需要作出新概括,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立场、观点是一以贯之的。但一段时间以来,或因错误理解了政策初衷,或因混淆了市场环境因素、企业经营因素、政策因素对市场主体的影响,社会上对我国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质疑甚至歪曲的杂音噪音不绝于耳。对此,党中央有清醒认识,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是新时代抓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保障,不会也不可能动摇。

(五)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是重要途径。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超18%,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某些领域的科技水平也从“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转变,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些重大经济和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党带领人民坚持走扩大开放的道路。上海自贸区的开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都显示着中国在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六)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是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法律制度上的一场革命。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作用和维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需要法治上的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现象不断呈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有的形成规章,有的则会形成最终的法律制度。近十年来,我国制定或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2020 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2019年修正)等数十部法律,为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三、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的政策体系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春节假期经济持续升温,昭示着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稳步回暖。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 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全国热门餐厅等位超千桌、热门景区再现“人从众”,重庆、三亚、北京等城市旅客爆满,国内消费需求显著提升……这个春节假期,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均现强劲复苏,正是中国经济韧性强的一个有力明证,也彰显了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2023年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喜迎“开门红”。图:朱慧卿/新华社

(一)宏观经济政策要提效加力

一般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的实践中,一般将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也纳入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体系当中。一是要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二是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三是要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四是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此外,还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二)着力扩大消费和投资两大国内需求

消费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抓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有14 多亿人口,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推动经济复苏好转的强大引擎。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加快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抓好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以电子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良好增势,今后这些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要实施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要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四)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做好2023 年经济工作,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民营企业脱困。

(五)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扩大引进外资依然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几年,国际局势在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越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越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要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并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二是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三是要加快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更大力度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大载体的建设,发挥好上海、广东、江苏等自由贸易区的牵引带动作用。

(六)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原则。抓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的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讨论题:

1.2022年中国经济答卷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结合实际,谈谈2023年如何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